趙淵文
【摘要】科技的發展,不僅改變著人們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基本日常生活,就連從人類遠古祖先那里流傳下來的、似乎與現代科技格格不入的文化習俗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ヂ摼W的發展及網絡公墓出現對人類社會祭祀文化的影響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從傳播學的角度,運用梅羅維茲的“情境論”對網絡公墓、網上祭祀等現象進行解讀,梳理互聯網與傳統祭祀文化之間是如何發生聯系并產生影響的。
【關鍵詞】網上公墓網絡祭祀情境論
中華民族有著歷史悠久的祭祀傳統,祭祀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我國人民通過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來表達對先人先祖的追念和敬意,以這樣一種尋根謁祖、慎終追遠的方式實現宗族的認同、行為的規訓和文化的傳承。而祭祀儀式,長期以來一直是以人們親身來到墓前掃墓、祭拜的形式實現的。然而近些年來,隨著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和對現實生活的全方位滲透,網絡媒體甚至開始向古老而傳統的祭祀活動延伸,從而興起了一種新的網絡應用——網絡祭祀,而網上公墓的大量出現便是其標志。
一、什么是網上公墓
網上公墓,是一種可供人們在網絡上為逝者建立虛擬紀念館,并可對現實祭祀活動中的各種內容、環節、程序進行模擬,使人們在網上就能祭奠逝者亡靈的網絡應用。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祭奠者可以通過鼠標點擊完成各種虛擬的祭祀儀式。如用鼠標將“祭品”拖動到逝者的“墓碑”前,可以為逝者“獻花”、“點燭”、“上香”、“燒紙”等等。除此之外,網絡祭祀相比于傳統的祭祀活動,祭奠者可以從網上公墓中獲得更多關于逝者的拓展性信息,比如逝者的生平簡介、事跡、祭文等等,且信息容量沒有限制,這都是人們在現實中的祭祀活動中難以實現的。
二、網上公墓的“情境論”解讀
互聯網的發展為人類社會中的祭祀活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通過網上公墓,人們可以不用親身來到逝者墓前,而在網上緬懷逝者、祭祀祖先。而人類社會中這樣一種神圣而古老的祭祀儀式,是如何與作為現代社會科技成果的互聯網聯系在一起并在其作用下發生變革演進的,換句話來說,也就是當人們試圖通過網絡技術來復制現實中祭祀活動的內容時,為什么剛好也能獲得一種與真實的祭祀相似或者相通的儀式化感受,還可以將這種嘗試稱之為“網絡祭祀”并以其作為現實祭祀活動的一種補充,甚至還寄希望于這種“對現實的復制”能夠完全取代現實。這種祭祀與技術之間的這種聯系可以通過梅羅維茲的“情境論”來解讀。
美國傳播學者梅羅維茲在其著作《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中論述了電子媒介所導致的信息流通型式的變化對人們行為的影響。他在繼承了社會學家戈夫曼“場景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媒介影響人們行為的機制,即媒介的引入會改變原先物質場所中的“信息流通型式”①,而信息流通型式的改變會導致情境的變化,情境則最終決定人們行為的適合性。一般情況下,情境與物質場所會有某種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具體說來就如:教室一般是用來學習的場所,而運動場經常是用來慢跑的。但隨著條件的改變,比如媒介的引入,這種相關性會被打破,物質場所中原本的情境就會發生改變,從而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影響。在網絡祭祀中,正是媒介技術的引入,打破了原本人們行為和物理場所之間的相對固定的對應關系。過去,與人們的祭祀活動相對應的物理場所是逝者的墓前,而且這是一種比較固定的一一對應關系。因此人們要想祭奠逝者,從事祭祀活動,就必須來到逝者墓前。這即是祭祀活動得以發生的“信息流通型式”。而當網絡介入之后,人們可以通過網上公墓祭奠逝者,并通過其對祭祀內容的模擬和其所傳遞的象征性符號與信息,使得原本存在于物理場所——電腦屏幕前——的信息接收與作用方式,也就是梅羅維茲所說的信息流通型式發生改變,于是在電腦前,人們也就能產生一種類似于進行祭祀的儀式化感受。聽上去古老而傳統,似乎與現代科技格格不入的祭祀活動,也就這樣與媒介技術產生了聯系。
三、網上公墓對祭祀文化的影響
1、對祭祀活動公共性的促進
以網絡為載體的祭祀活動的出現,必然會與網絡傳播的屬性結合起來而呈現出與現實祭祀活動不同的特點?;ヂ摼W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充分參與公共生活的技術手段,這也使得網上祭祀的規模具有了無限可能,祭祀的公共性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在過去的祭祀儀式中,人們參與祭祀活動會受到諸多技術條件的制約。首先是地理的限制,地理的阻隔使得祭祀活動的規模受到人類征服空間距離能力的影響,因此即便是公祭儀式其規模也是相當有限的。其次是祭祀場所的限制,公祭儀式的規模同樣受到祭祀場所所能承載的人數上限的制約。而網絡媒體的出現,大大改善了人們參與祭祀活動的技術條件,使得公祭規模獲得了質的提升。公祭活動不再受到組織過程中各種客觀環境因素的制約,人們不必一定要在同一個時刻聚集在同一個地點才能參加公祭儀式,祭祀活動具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和可能性。由陜西省網管辦和西部網在2008年聯合推出的“網上三維祭祀黃帝陵”就是大規模網絡公祭的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這樣一個三維模擬的黃帝陵,全球的華人都可以在方便的時間內通過上網參與祭祀大典,在鼠標和鍵盤控制下,“如同置身黃帝陵前,從廟前廣場拾階而上,進入軒轅廟,登上祭祀廣場,步入祭祀大殿,黃陵古柏郁郁蔥蔥,仿佛就在眼前”。網上公墓同樣也有這些華人先祖的紀念堂,也能承載這種規模巨大的公祭儀式,而網上公墓給公祭儀式帶來的便捷性和規模的無限可能性,可以大大提高民間對于公祭儀式的參與程度,促進祭祀活動公共性的提升,充分地發揮出大規模公祭活動所具有的文化傳承、身份認同、社會教化的功能。
2、祭祀活動趨于日常化
在過去,由于祭祀活動對物理場所的要求,使人們只能在特定的時間來到逝者墓前進行祭拜,這也就是祭祀活動一般與傳統節日聯系緊密的原因,因為節日提供了一個家人團聚,同時擁有閑暇去祭拜的機會,久而久之也就此形成了在傳統節日進行祭祀的風俗習慣。而網上公墓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現實中風俗習慣對舉行祭祀活動舉行時間的規定性。人們只要在對逝者心存感念之時就能通過網上公墓進行祭奠,并以“點燭”、“獻花”、送上“祭品”寄托哀思;通過閱讀逝者生平事跡、祭文留言,實現逝者與生者之間的相通,生者與生者之間的互動。網上公墓的出現,使祭祀活動不在囿于傳統節日的限制,使祭祀活動呈現出日?;内厔?。
3、祭祀對象的泛化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演進,祭祀儀式中的祭祀對象也呈現出不斷變化的態勢。在人類社會早期,人們出于對自然界中神秘力量的敬畏而進行祭祀儀式,這時的祭祀活動屬于泛化祭祀。而隨著氏族社會的解體,地域及家族勢力膨脹,人類的祭祀活動也開始由泛化祭祀向家族性祭祀轉化,家族祖先神開始享受到越來越多的香火,②這種狀況也一直持續到網上公墓出現之前。而網上公墓的興起,為我國的以家族性祭祀為主導的祭祀文化帶來了一些新的變化,泛化祭祀開始增多,人們祭祀的對象不再大多局限于家族中的逝者和祖先,祭祀對象出現泛化的趨勢?!熬W絡祭祀的便捷性衍生出一個功德無量的效果,即極大地拓寬了祭奠的范圍,無論是親友,還是革命先烈;無論是領袖名人,還是自然災害或戰爭中喪生的人們,都能夠被來自天涯海角的祭祀者輕松祭奠”。對社會中因見義勇為而犧牲的英雄網上悼念,對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災害中喪生的人們進行的網上公祭,都體現了這種祭祀對象泛化的趨勢,而祭祀對象的泛化,同時也是與祭祀活動的日?;o密相關的,正是祭祀的日常化,使得人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節日進行祭祀,從而擴大了祭奠的范圍。
4、祭祀觀念的理性化、科學化
網上公墓的興起,提供了一種新的祭祀形式,它在為人們的祭祀活動帶來變化的同時,也影響著人們長久以來的祭祀觀念。網絡祭祀的便捷性,經濟性,使人們自然將其與現實祭祀活動相比較,使人們意識到網上公墓給過去的祭祀儀式帶來的改變,祭祀不再需要千里迢迢、長途跋涉來到墓前,只需登陸網上公墓輕輕點擊鼠標就可以完成,祭祀變得更加經濟便利;不再需要真正的點燭,燒香、燒紙,通過多媒體技術同樣能夠模擬實現,使祭祀變得更加安全環保。在祭祀形式發生各種各樣變化的時候,人們也會很自然地去透過形式上的繁雜去思考人類祭祀行為本身的意義所在,從而形成對自身行為更加清晰深刻的認識。無論是祭奠者親身來到墓前,還是通過網上公墓祭奠逝者,背后都透露著生者對逝者的緬懷和追憶,這種情感的表達才是祭祀中最為重要和寶貴的東西。認識到祭祀文化的內核,便有助于人們更新自己的祭祀觀念,更加理性、科學地對待祭祀,而不必拘泥于一些陳腐守舊的祭祀習俗,催生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祭祀觀念,從而不斷地傳承和發揚我國的祭祀文化。□
參考文獻
①Meyrowitz,Joshua,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P35-38
②李欣,《論中國傳統節日與祭祀文化》[J].《文學自由談》,2008(8)
(作者: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