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公眾通過網絡廣泛關注和參與社會熱點事件,這使網絡事件傳播迅速,無時間、空間限制,民眾參與度高。這就致網絡事件的存在周期在輿論、參與主客體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變得愈發不穩定。
【關鍵詞】“微笑局長”事件網絡事件生命周期
2012年8月26日凌晨2點多,陜西延安境內發生特大交通事故,此次事故共造成36人遇難。處理現場,陜西一官員面帶微笑的照片被傳上網后,立即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網友很快就“人肉”出這個官員是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隨后網友又找出他在各種場合至少佩戴過不少于5塊的各式名牌手表,楊達才也因此被稱為“表哥”、“表叔”。隨后楊達才又因回應言辭欠妥陷入誠信危機,再因眼鏡、皮帶等昂貴飾物被接連曝光催生腐敗問題。直至9月21日,陜西省紀委表示,鑒于陜西省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楊達才在“8·26”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現場“笑臉”的不當行為和佩戴多塊名表等問題,撤銷楊達才陜西省紀委委員、省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職務。
與“微笑局長”事件一樣備受關注的,還有哈爾濱大橋側滑事件、南航空姐被打事件以及黃金大米實驗等,這些事件成為從網絡到傳統媒體以及整個社會的關注焦點。
目前,對網絡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個案上,對網絡事件整體的研究還比較少。因此,學界還沒有沒有對網絡事件明確和權威的定義。華中師范大學彭軼在《論網民行為對網絡事件的影響》中提到,所謂網絡事件是指由網絡反映或者跟進的,引發媒介和社會注意從而推動議題發展的網絡新聞焦點事件。這些事件具有新聞的元素,是新思維、新現象、生活中新近發生的事件。①通常,網絡熱門事件的發端的平臺可以是網絡,也可以是傳統媒體。不論是在哪個平臺上最先出現,最終事件都是在網絡環境中不斷發酵,形成一種超強的磁場效應,使得公眾議論的話題不斷推進,最后通過網絡平臺推動事態的發展,影響輿論,從而對事件的進程產生影響。網絡事件相對其他突發事件而言具有其特殊性,這就導致了它具有其特有的生命周期。網絡事件從萌芽到爆發擴散直至最后的衰退都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
首先,網絡輿論的特點決定了網民不可能長時間盯住一個社會焦點問題。輿論本身有一定的“韌性”,任何輿論都要持續一定的時間,但這種“韌性”不是絕對的。網路輿論也不例外。網絡輿論是伴隨互聯網的發展和網民的增多而形成的特定社會輿論,是以網絡為傳播手段而形成的輿論,是傳統社會輿論向網絡領域的延伸。影響網絡事件發展的是一種自在主體的意見的集合。這種輿論存在理性和非理性的成分。②當網絡上的輿論與網民在現實中的期望發生偏差時,網民就會由于失望的情緒而放棄對事件的繼續參與。相當數量的網民對于網上的信息很少進行真假的判斷,所以有些網絡輿論不是有根有據的意見形成的集合,而是某種范圍內一種情緒的表達和合成。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平時各自為政的分類話題的論壇,會很快打破原有的平衡而集中于對新事件的關注,產生新的集合。
在延安車禍發生當日接近深夜,“@渤海論壇官博”編輯在好奇心驅使下,將微笑圖和5張不同款式的戴表圖PS在一塊,發上微博,附上文字: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的愛好。第二天,被圈圈點點過的“微笑五表圖”出現在許多著名ID的頁面上。第五大道奢侈品網首席運營官孫多菲發布的“業內專家”的鑒表結果,“純粹是出于好奇,技癢。”孫多菲解釋鑒表的動機。如今回憶起來,她覺得這張轉過成千上萬次的圖片有些模糊,對于朋友的判斷,她也“不敢保證100%正確”,但這個風平浪靜、轉發率很小的賬號并沒有讓她思慮過多,便將鑒定結果傳上微博了。9月5日,網友“晨曦微播”在微博上貼出照片,稱楊達才的眼鏡超10萬元。“表哥”又陷入了“眼鏡門”。之后,楊達才做出回應,向網友道歉,表達愧疚,并解釋了表和表情——微笑是為了讓基層同志放松,表則是10年來用合法收入買過5塊。后來,楊達才又對媒體解釋——我一家一年工資十七八萬,常與兒子換表戴。
在網友的圍觀下,楊達才陷入巨大輿論漩渦。面對不斷的質疑,楊達才的不坦誠使網民漸漸認識到,網絡上所形成的強勢輿論與現實環境產生了錯位,這些輿論在現實中顯得有些水土不服,這樣的網絡輿論就很難長時間保持其穩定性。
其次,網絡事件中客體的不斷變化更新,使得人們的關注焦點也隨之轉移。隨著社會矛盾的不斷加劇,社會上不斷出現新問題、新矛盾吸引人們的眼球。網絡世界也已經形成了“天天有事件,月月有熱點”的局面,加之網絡傳播的快速及時,人們關注每個事件的時間也就會長短不一。網絡事件的發展一般要經歷網民發帖公布事實、網民跟帖開始引起熱烈評論、網絡論壇置頂或設置專題從而引起更多網絡關注的過程。③而在此過程中,往往會有新的事件不斷產生,所以網絡輿論的關注點也就在不斷發生變化。
在“微笑局長”事件發展過程中,8月29日發生了廣州越秀區委常委、武裝部長方大國毆打空姐事件,公眾的眼光也一度被吸引,對“表哥”的關注漸漸放松。直到9月3日,央視等媒體報道,方大國被停職檢查,接受組織進一步處理,此事算是告一段落。在這之后,公眾似乎意識到“表哥”還欠大家一個交代。于是才有了之后的又一次追問,直至楊達才最后因違紀被撤職,“表哥”最終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事實證明,網民并不會對某個事件“情有獨鐘”,而是在不斷更新的網絡事件中,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時轉換關注焦點。
第三,參與網絡事件傳播活動的主體是普通網民,他們大都有自己選擇、評論的權利,這就使得公眾對事件的關注存在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網絡使用的低門檻,使得網絡使用者包括各色各樣的人,社會上不同身份、不同年齡、各行各業的人都有,所以網絡的熱點事件更容易引起全民的關注。從時空分布上看,他們具有流動性、混雜性、分散性和隱匿性;從信息接受的內在機制上看,又具有自主性、歸屬性和同質性等特點。④網民的言論自由程度高,社會影響力較大。網絡為個人提供了強大的獨立參與平臺。網民從“旁觀者”變成了事件的“參與者”,網民可以利用微博等網絡平臺發表個人觀點意見。網民參與到網絡事件中來都是自愿的,他們的這種自主參與行為往往是由個人興趣或立場決定。他們可以自己決定以何種渠道何種方式參與傳播活動。網絡熱點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多數網民也就習慣于“隨波逐流”了。
延安車禍現場“一笑傾城”的楊達才在被細心的網友“揭發”后立即身陷“微笑門”,吸引了眾多網友的眼球。很顯然,楊局長的微笑引發了眾怒,于是更多“人肉達人”加入“圍剿”大軍。如今的網絡上最吸引人的話題無異于官員的貪贓枉法、徇私舞弊了,于是在網友的刻意尋找下,楊局長無處藏身,繼而又陷入了“名表門”、“眼鏡門”。由此可見,網民的行為并不是一種有組織的參與活動,而是由個人興趣引發的自主行為。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更為寬廣的言論平臺。任何一個能夠引起公眾興趣或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事件,都有可能在龐大網民圍觀的力量下發展成為網絡熱點事件。網絡媒體作為新的媒介形式,催生了信息爆炸。于是,公眾很難長時間把目光停留在某一具體的網絡事件上。網絡媒體一直以迅捷、及時著稱,網絡新聞事件有著很快的刷新速度,它們很容易成為過眼煙云。
當然,大眾關注的熱點此起彼伏,但網絡事件的不穩定性不應該成為事件真相缺席的理由,網絡輿論監督的齒輪更不能“空轉”。□
參考文獻
①彭軼,《網民行為對網絡事件的影響》[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0(4):9
②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309
③范明獻,《傳統媒體對網絡事件傳播的輿論引導》[J].《當代傳播》,2010(2):53
④畢耕:《網絡傳播學新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46
(作者:山東師范大學2011級新聞學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