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贊琴
【摘要】隨著網絡應用技術的不斷普及,我們迎來了一個網絡全球化的新時代。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介,正悄然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突發性事件中微博所產生的傳播效果已經超越了傳統的傳播媒介,每條信息都有可能在媒體發布之前就被公布于世,成為眾多突發事件的首個傳播者。它能夠引導事件的整體輿論走向從而影響人們的判斷,展示出強大的傳播效果。然而微博也顯露出了弊端,如何才能讓微博的優勢最大化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微博突發性事件影響
2011年“7·23”動車事故中,網絡ID為“袁小芫”的微博網友是D301次列車上的乘客,事故發生四分鐘后她發出了第一條微博,比國內媒體在互聯網上的第一條關于“列車脫軌”報道早了兩個多小時。事故發生十三分鐘后,網友“羊圈圈羊”在微博上發布的第一條求助微博:“求救!動車D301現在脫軌在距離溫州南站不遠處!現在車廂里孩子的哭聲一片!沒有一個工作人員出來!快點救我們!”①微博的發出時間顯示為2011年7月23日20時47分。這是動車事故發生之后乘客發出的第一條救助微博。在此次事故中微博很好的搭建起動員救助的橋梁,在主流媒體還未對此事進行報道時,微博已經進行了全面的信息傳播。由此可見,微博在突發的公共事件中具有著傳統媒體所不能及的強大傳播效果。
一、微博傳播的特點
微博,即微博客的簡稱,是一種新型的傳播工具,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網友們可以及時地進行信息分享與互動。其傳播特點主要表現在:它擁有多種傳播途徑,用戶不僅可以通過短信、彩信,也可以通過MSN、QQ等聊天工具,還可以使用桌面客戶端、手機客戶端來更新微博;它可以快速發布信息、互動信息;它的發布內容短小精悍,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具有草根性;此外,微博還能實現全方位、多元化的報道,每個用戶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記錄新聞事件。
二、微博在突發性事件中的影響力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微博用戶數量已過半,微博成為網民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如此強大的微博群,其在突發性公共事件中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視的。
1、積極作用
(1)微博為傳統媒體提供豐富的新聞線索。傳統媒體獲得信息的渠道一般是通過在各地的通訊社、記者、有關部門,或者依靠熱心群眾提供線索,這就造成了信息源過于單一和被動。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微博像個新聞場,有其天然優勢,依靠其網聚的強大人際關系網絡為傳統新聞媒體提供海量的新聞信息和線索,但是需對新聞的真實性進行核實,不可盲目相信。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傳統媒體往往不能在第一時間介入現場,微博因其草根性,任何使用微博的網民都可以成為新聞發布者,從而為傳統媒體的深入報道提供了新聞線索。
(2)有利于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及時解決。當突發性事件爆發時,微博巨大的爆發力令人驚嘆。微博可以通過轉發或推薦,制造網絡輿論壓力,從而使相關部門迫于壓力緊急處理。例如“甘肅校車事件”、“舟曲特大泥石流”等事件,正因為微博的參與,使得事件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解決。
(3)有利于促進社會民主化、公開化進程。當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往往傳統媒體不能在第一時間及時的發布消息,而微博自身的優越性決定了它能夠滿足群眾的知情權,從而引導輿論走向。突發性事件如果不能在第一時間把握輿論,往往會引起人們極大的恐慌,甚至是社會動蕩。微博作為傳播信息的載體,能夠以其獨特的優勢迅速聚合信息,滿足受眾的知情權,讓受眾能夠客觀地看待和分析事物,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社會民主化、公開化的進程。
2、消極作用
(1)散布謠言,制造恐慌。微博的出現讓每個人都成為了信息的發布者,由于人人都可以注冊微博,導致微博里存在著大量的匿名人群,有些人為了贏得更多的利益好處不惜發布假消息,借此來炒作,制造社會恐慌,使微博的公信力在人們心中大打折扣。例如:2011年6月13日下午,微博上出現了“北京安貞醫院驚現超級病菌”的信息,一時間該條微博被迅速轉帖,引來人心惶惶,面對這一突發事件,雖然醫院通過網絡和媒體及時發表聲明辟謠。但是謠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依然持續。
(2)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微博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控,也常常使得流言四起,人心惶惶。這些言語一旦形成輿論,便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當敏感的社會問題在微博上出現,便能迅速形成輿論焦點,引起更大的消極影響。2010年底,“錢云會死于工程車輪胎下”的事件引起了全國網民的關注,在調查過程中,政府部門一度與公眾處于對立的狀態,當判決結果出來時,微博中依然存在質疑的聲音。事件判決后,央視《新聞調查》對此事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報道,這才讓公眾質疑的聲音漸漸平息。在事件調查結果出來之前,微博中的傳言一度影響了社會的安定,出現了警民沖突、對政府部門的攻擊等不良行為。
(3)影響司法審判的公正。當突發性事件發生時,微博的推進跟蹤,可以促進事件得到迅速的處理。但是有時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會左右司法審判。網絡輿論綁架了事實,影響了司法審判的公正。例如:2010年藥家鑫車禍殺人案,關于對藥家鑫的量刑“殺”還是“不殺”的議論一時成為社會的焦點。藥家鑫到底該不該死,應由法官依法裁定,其他人說都不算,任何人也無權干預司法審判工作。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本該由法院獨立審判的案子,尚未宣判,微博上喊“殺”聲與喊“不殺”聲洶涌而來。一方稱“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另一方稱藥家鑫本來很優秀,屬一時失去理智。雙方間接或直接干預司法審判的結果,導致本來案情清晰、案件流程無疑點的案子,也令法官難以下判。②
三、突發性事件中微博消極作用的應對策略
隨著微博成為互聯網主流應用之一,人人都成為了信息發布者。微博用戶身份復雜,門檻低,導致內容把關困難,信息虛實難以控制。積極做好微博中信息的把關工作,對于微博的長久發展、社會的安定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1、重視“把關人”及其作用
“把關”顧名思義就是指把關人對信息的篩選與過濾。③微博的發布過程中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把關人,使得傳統媒體中固有的把關程序不復存在,從而讓一些虛假信息在流通的過程中得不到正確的把關。所以在這個流言四起的環境中,一些“意見領袖”或是某一方面權威人士的微博此時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微博的管理人員應加強對這方面的審核力度,特別是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突出業績的名人的培養,然后給予這些優秀人才任務,讓他們對微博的把關做貢獻,讓微博用戶多瀏覽這些權威人士發布一些辟謠消息、觀點,從而起到穩定人心、扼殺流言,減少盲目跟風、隨大流的行為。與此同時,微博用戶應該提高自身的判斷力與明辨是非的能力。
2、管理者應做好辟謠工作
通過調整傳播機制來避免虛假信息或者錯誤信息的傳播。由于網上難免出現一些出于某種目的進行打擊報復的言論,網友發布后難免會遇到不友好的回復和評論。所以門戶網站要通過調整傳播機制來避免攻擊性或者錯誤信息的傳播。門戶網站可以成立監控部門,對網上有發展潛力的議題進行跟蹤,對有爭議、虛假的言論進行調查,并且及時公布真實的和最新的情況。微博管理者可以設立用戶的誠信制度管理,對用戶所發信息進行審核,一旦發現有虛假的信息時,可以采取降低該用戶的誠信指數。這樣一來,也可以有效避免虛假廣告的傳播,用戶會重視自己的言論,維護自己的誠信。
3、加強官方微博以及意見領袖的作用
虛假信息在龐大的微博受眾中傳播,單單靠微博的管理者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要加強對官方微博的重視。當突發性事件發生時,政府機構及其人員應該及時的發布權威信息,及時與用戶交流,消除不良影響。政府可以通過開設官微,介紹事件的起因、經過和影響,讓受眾了解事件內容,讓主頁的更新速度與突發事件的進展保持同步,及時地傳達最新最準確的信息,抵制網絡上流傳的不實消息,引導正確的輿論走向。
4、加強法律監管力度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微博的環境里,微博賦予用戶們言論自由的權利。人們可以自由的發表看法、意見,但是,我們所發表的意見應當在“方圓”之內,而不應該越界,在網上惡意的散布謠言、對社會造成嚴重傷害的應給予不同程度上的懲罰。
結語
微博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工具,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成為新傳播格局中不可小視的力量,但是微博也存在著許多的局限性,例如謠言的散布、不良信息的傳遞等等。如何正確處理好微博中的有關虛假、煽動信息的行為,需要管理者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地總結,在不斷完善的同時也需要微博用戶自身擁有一個良好的素質。□
參考文獻
①楊棪、張瑋,《微博在突發事件中的作用分析——以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為例》,《中國傳媒科技》,2011(10):62-64
②鐘興旺,《司法審判不容干預》,《江西日報》,2011-4-21
③吳文虎:《傳播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120
(作者:寧德師范學院中文系新聞專業講師)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