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自揮 劉元秀 黃婷
摘要:科學語篇中的證據手段如感知覺證據、引證、演繹、歸納等具有特定的認知編碼規律,在科技語篇建構中有著積極的功能和作用,它們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言與世界、語言與認知、語言與人及社會之間的多重互動。基于言據性理論深入考察科學語篇中的證據手段,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其背后的意識、認知等方面的運作機制,有助于我們深入理解和認識科學語篇寫作中證據手段的科學和社會意義。
關鍵詞:證據手段:言據性;科學語篇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11-0082-03
一、理論框架
本文擬采用語言學的言據性(evidentiality)理論為研究框架。言據性是一個語言學范疇,取之“言之有據”之義,主要指語言運用者對信息的來源及其可靠程度在語言中的表達方式,反映說話人對所述命題信息的來源及其可靠程度與語言編碼之間的對應關系。言據性在語言中的表達形式稱為言據性成分(evidentials)。對言據性的研究,正如Chafe和Nichols所指出的,可以揭示自然認識(natural epistemology)的規律。更多地了解人們的認知規律與語言規則之間的關系。Willett提出的研究框架包含四類言據性類型:
第一,感知覺證據(experience),表示源于人的各種感官而得到的證據,如:
(1)l feel something crawling upon my leg.
第二,引證(hearsay),指說話人通過語言從其他人那里獲取信息的一種方式,如引用或轉述原作或原作者的觀點。如:
(2)Craik and Tuiving(Expefiment,1975)suggested that……
第三,歸納(inducfion),即基于已有的材料進行理性概括過程,如:
(3)It must be a spider.
第四,演繹(deduction),建立在某種已有的假設而進一步推理的過程,如:
(4)Adults presumably are capable of purely logical thoughts.
根據科學語篇的特點以及具體語言分析的可操作性,我們將主要參考Willett的分析框架,從上述四個維度進行分析,重點關注證據手段在特定語境中的主要功能。
二、科學語篇中證據手段的類別和功能
(一)感、知覺證據
科學語篇中的舉證常常與觀察和實驗有關。在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傳統視閾中,觀察和實驗被認為是為各門科學提供了第一原理,人們可以從觀察上升到關于世界的一般原理。科學哲學家Ian Hacking認為,知識最終是建立在觀察和實驗基礎之上的,由此而得到的感、知覺經驗可以成為把握世界的一個很重要的起點和根基。
感、知覺經驗對科學命題的意義尤其重要。因為判斷命題為真或為假的證據就是經驗或現象。卡爾納普等認為,感知覺經驗所予的是原初經驗,具有認識上的先在性,能夠作為建構知識體系的基本要素。從知識發生和進化的角度看,感知經驗為我們提供了進入世界的重要通道。能夠在我們所感到的世界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之間建立認識的橋梁。在一定意義上,沒有與世界的感知接觸,也就不存在對象的進入和知識構造的發生。如果一個命題可以依據經驗判據或與經驗判據相關聯才能夠得到真值判定,那么它就是基于事實的真,是一個“事實真理”。即金岳霖所說的經驗事實,它是認識主體對某一特殊對象的實際情況的直接感知的結果。科學家玻恩堅定地認為,科學僅僅承認能夠用觀察和實驗加以證實的依賴關系。
科學語篇寫作的語言實踐反映出了科學活動中基于感、知覺的觀察和實驗的特點。在科學語篇中,感知覺證據主要表現為觀察實驗中的現象、數據、結果等。據Kelly和Bazerman對科學語篇語料的研究,科學論文中實驗/觀察部分的句子數量可占論文句子總數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包括確定具體特征、提供相關證據、描述分析過程等。由此可以推斷科學語篇中感知覺證據出現的頻率較高。語篇中感知覺證據的大量使用,不難感受到邏輯經驗主義的命題的證據就是經驗或現象的影響。研究發現,實驗/觀察部分中的語句大量使用所謂研究型動詞(research verbs),即強調科學研究所特有的實驗解釋手段的動詞如observe,show,indicate,demonstrate等,如下例:
(5)As already observed by others,TI was found to be
上述句子往往產生出一種效果,就是通過對物質世界活動的強調顯示研究的實驗科學性質。一方面,表明該發現是“合理地建立于觀察者感覺之上”,是允許作為證據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新的論斷的非個人性品質,其背后,則意味了更大的解釋柔性,可以弱化研究者言語解讀的主觀性,從而有助于作者與陳述命題之間保持一定距離,幫助作者樹立客觀、冷靜的形象,這正是科學研究者所必備的素質之一。
(二)引證
科學語篇寫作中的引證行為主要表現為對相關領域的其他研究成果的引用,這是科學語篇中廣泛使用的論證手段之一。Goldman等社會認識論者認為,知識未必完全是對外部實在的表達,而且還可以是一種在特定社會條件下建立起來的主體間的信念。這種信念的獲得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主體間相互交流的產物。依據這種觀點,知識是一種社會構建物,知識的產生主要來自群體而非個人。因此,知識的證據并非完全來自認知者的直接經驗,還可以來自他人的可以信賴的陳述,如專家、權威的見解,學校的教育等。在當今的科學研究專業化、團體化時代,不僅普通人的知識依賴于權威的知識,就是專家、權威們的知識也是建立在對別的專家、權威的專門知識的依賴之上。Strawson指出,人們已經形成了一種普遍共識:我們的知識的大部分、也許是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傾聽或閱讀別人所說、所寫的東西。毫無疑問,人們把這些東西(雖然不是全部)當做真實的知識加以接受。
引證還是一個語篇、話語身份的合法性和權威性得以建構的資源。在Kristeva看來,文本不僅是一個語言學現象,還是一個意義生產過程,一個受到社會歷史語境限制和關聯的話語過程。現有文本與社會/歷史的文本具有內在的關聯,“將歷史/社會插入到文本之中”,就是把過去的東西——已有的文本——改造成現在的東西,從而將社會,歷史因素納入文本視野之中。一個文本的意義不完全是文本本身所賦予的,還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換。通過引用舊文本。新的文本可以獲得知識方面的合法性,從而建立起自身話語身份的合法性和權威性。
在科學論文的引證實踐中,引證者往往意在將其作為自己的理論闡釋或構建的基礎或起點,以便有利于將個人的新論斷置于學術共同體知識的連續統之中,從而彰顯出個體研究在該領域的意義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講,科學語篇中的引證可視為研究者構建著作者自我或學術人身份的一種重要手段,是研究者得到學術共同體認可和接受所提供的一個互文保障(intertextual warrantsl。
(三)演繹
在科學論證中,一個論題的客觀性不僅體現在論題的內容是對客觀世界存在的陳述,還可以表達一種人們應該去做什么或怎樣做的規范。基于某種理論(預設)進行推理而獲得結論。這種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方式就是演繹。演繹是對預設的加工和推理。也就是說演繹得到的知識是建立在預設的基礎之上的,一般要求在預設中要提及相關的證據。邏輯學家Keenan說,許多語句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條件或語言環境,為了使說出來的話讓人聽懂,就必須滿足這些條件,這些條件自然叫做語句的預設。科學哲學家Sintonen指出,在科學解釋中,預設起著關鍵作用,預設作為假說或資料背景知識的組成部分,是問題中的確定的和已知的無需探索的部分,是對命題的含義的一種不言自明的設定,是問題和答案的橋梁。據莫里斯對預設的研究,預設一般可分為兩類: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語義預設指的是從語名的意義或命題的真值角度來考察和定義預設,其邏輯表達式為:如果P在語義上預設Q,當且僅當P為真時,Q為真,并且當P為假時,Q也為真。此時預設的意義在于。為了使一個語句為真或為假,它必須是真的。因此,語義預設是一種有意義上的聯系,并且是狹義意義上的聯系,也就是說,一個命題和它的預設命題必須要有相關關系;并且,只有當問題的預設是真的,問題才可能有直接回答。例如:
(6)if there is no electricity,the computer doesnt work.
由于這類預設與問題之間的關系符合自然規律或事理,這種假設條件容易為話語雙方所認可,演繹出的結論自然也容易為雙方所接受,因而在科學語篇中被經常使用。
語用預設則是人們從命題或語句的使用維護來考察或定義的預設。斯塔納克認為,如果一個命題是說話人在特定語境中的語用預設,這個命題就是說話人本身所設想或相信的。這類假設表示的不是條件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只是說話人以自己已有的經驗對事物作出的主觀化的推斷,表現為說話人以自身特有的“實據”為基礎推知主句事態的認知過程。例如:
(7)If we assume that the weight is correct,this suggests that……
在說話人看來,相對于預設P來說,他并不需要真正地認為P是真的,相反,為了交談的目的,可以認為這個預設是真的,且假定受話人與他一樣認為這個預設為真。在此時的交際中,人們主要不是以陳述與事件的相符作為判據,而更多的是看話語雙方對事件背后的理據是否有共同的理解。
萊科夫把預設看作關于語境的某種假設:當說話者用一句話當作一個語言行為的時候,他總是作出關于語境的某種假設。Sperber和Wilson從認知的角度出發,把語境定義為一個心理結構(psychological construet),語境是心理產物,是受話者對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組。Givon更是直指語境為被解讀的他人的心理,是關于他人心理的心理表征。鑒于此,說話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顧及交際對象的心理模式,其結果,就是說話人把聽話人的心理當成自己的心理,不斷對其進行在線建構,由此得以預見對方的行為,提高話語的適應價值。事實上,在科學語篇的演繹過程中。作者總是傾向于尋求自己和讀者雙方可能共有的某種假設基礎,使該假設條件能夠得到對方認可和接受,其結果就可能會促進交際雙方的積極認同,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四)歸納
在科學論證中,對事實或現象的解釋構成了另一重要科學認識方法一歸納。歸納是從經驗開始并上升至知識的實現過程。人們為了認識事物,要依賴感覺經驗來熟悉事物,感覺、經驗是思維活動的基礎和依據。但是,感知覺不能揭示事物的性質、原因、存在根據和發展的必然性,只有在感覺提供材料的基礎上借助理性思維,才能從個別深入到一般層次形成知識。由于這種思維“合理地建立于推理人的感覺之上”,并由推理人用推斷形式表述出來,那么該證據應該具有可采性。上述這種從個別到一般的處理過程,就是思維中對個別現象的歸納過程。培根明確指出,科學理論發現的模式,就是用來證明和發現一切公理的逐級上升的歸納程序。事實上,歸納推理可以使人類的個體經驗變成有意義的東西,研究者正是通過推理語言的具體使用過程,對個體獲得的經驗進行定義,為科學共同體提供看待世界的新的視角,從而可能對特定研究范疇的現實意義進行維護、修正或發展。
歸納作為人類推理的一種形式。具有相應的客觀基礎,這就是個別與一般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一般存在于個別之中并通過個別表現出來,無個別即無一般。另一方面,一般與個別又緊密相聯,一般只能存在于個別之中。因此,通過對個別的分析、概括,就可能從中歸納出潛藏于這些個別之中的某種共性,形成關于該類個別事實的某種一般性原理,這是符合認識的規律的,是人類利用已知探索未知的一種基礎能力。
雖然有人質疑,認為由歸納證實得到的理論僅僅具有概率性或或然性真理。理由是任何理論都應包含普遍的命題,而在歸納中證實它們的證據卻是有限的。然而,不可否認,理論的普遍性來源于這個理論所反映的客觀規律的普遍性,來源于人類實踐的普遍性。也就是說,只要在相同的條件下,在相同的實踐中,必定會產生相同的結果。例如,要證實“原子彈有巨大殺傷力”,人們無需要投擲所有的原子彈,只需投擲一、兩枚,通過觀察其造成的可怕后果就足以得出結論。由此觀之,證據與結論之間的歸納關系之所以是一種必然,是因為這個必然,并非單純表示確鑿程度的概念。而且還可以是一個與推論相聯系的概念。
歸納的上述特性體現在科學語篇中言據性的語言編碼上面。語篇中的歸納的表達方式在英語中常見的有must,must have,evident(lv),obviousoy)等,在漢語中有“一定”、“顯然”等,這些詞語多屬于語言中有關情態的部分。Willett認為,言據性的語義范圍主要指的是情態,因為信息來源可以被看作是一種間接的方式表明對信息的認知態度。Palmer指出,情態可以表達說話人對命題為真的可能性與必然性的看法。表達說話人對一個情境出現的可能性的判斷。所以,在歸納語境中,對情態的選擇實際上帶有使用者對命題的傾向和態度,從本質上說是使用者的一種主觀態度的表達,其結果,可以影響、引導或改變他人的觀點和態度。由此可見,科學語篇歸納過程時使用情態語詞的過程。既有基于觀察、實驗基礎之上的客觀依據,又不乏具有一定的人的主觀因素。
責任編輯 文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