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芳 冉春軒
基層矛盾如何解
在社會轉型和利益分化的今天,出現矛盾糾紛難以避免,關鍵是在其出現后如何盡快處置、妥善解決。市第四次黨代會提出要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發揮在社會建設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實踐證明,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充分依靠基層和群眾的智慧和力量。
2012年9月28日,巫溪縣文峰鎮三寶村。
水泥道邊,一座座精致小院掩映于綠樹間。
信步走進一座小院,瓜果蔬菜圍繞間,是一個漂亮的籃球場。
“聽說這是你自己掏錢為村民修的公共籃球場?”
“對頭。”院子主人阮慶龍呵呵直樂。
“為村里出這么大力,你覺得值嗎?”
“村里做善事的人多了去了,我這算什么。”阮慶龍笑著回答。
誰能想到,這個“鄰里和諧、百業興旺”的三寶村,卻曾經是另一副模樣——發展滯后、賭博成風,村民間吵打無常,封建迷信猖獗。短短幾年間,這里就變成了“全國民主法制示范村”、市級“文明村”、“新農村示范村”……
三寶村是如何實現華麗轉身的?
2007年12月底的一天,三寶村。
村公共服務中心,村黨支部書記蘇波盯著一疊資料,眉頭皺得像麻花。
幾天前,蘇波當選為村支書。
“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蘇波的“三把火”還沒燒起來,自己就被潑了一盆冷水。
鄰里矛盾尖銳,由于土地、山林甚至是口角引發的群眾矛盾每年多達數百起。
村民文化生活貧乏,最主要的娛樂是賭博。
…………
看著資料,蘇波的頭“嗡嗡”作響。
其實,三寶村區位條件并不差——位于渝巫路主干道旁。
然而近年來,全村青壯勞力80%外出務工,治安乏力、群眾矛盾等一系列問題隨之凸顯。
面對諸多問題,蘇波感到束手無策。
就在一個月后,轉機發生了。
2008年正月間,蘇波參加了一場村民的葬禮。
作為“貴客”,他被請到了上座。
坐定后,蘇波四下張望——現場有幾十位村民在幫忙。在葬禮牽頭人指揮下,他們很快就被分成多個小組,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將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看著看著,蘇波一拍額頭——村里的事又多又繁,就靠村干部,累死了也干不好;如果發動群眾,難題不就化解了嗎?
蘇波和同事們立即行動起來——與村里賢達人士多次碰頭商量后,連打三張“牌”。
“和事堂”
一天上午,三寶村二組的一處工地上,村民楊正紅的新居正一點點長高。
“再過些日子,我就能住進新房子了。”楊正紅美滋滋地盤算著。
“咚”地一聲,一個小工從墻上掉了下來,
小工被送進醫院,花了1.8萬元醫藥費。
在醫藥費負擔問題上,楊正紅和工程承包方產生了分歧。
雙方僵持不下,眼看矛盾就要激化。
此時,雙方收到一份通知:請到村委會接受調解。
通知,來自一個叫“和事堂”的神秘“組織”。
來到村委會,楊正紅抬眼就瞧見了蘇波——他正端坐于桌前,面帶微笑。他旁邊,坐著夏明國、陳丕吉等幾位德高望重的本村名人。
其后兩個多小時,蘇波和幾位賢達人士給雙方講法律、擺政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很快,楊正紅和承包商達成協議——雙方按照70%和30%的比例支付小工醫藥費。
一場即將激化的矛盾,就這樣消弭無形。
“‘和事堂真好。”楊正紅說,“人家不收一分錢,幫助我們老百姓處理矛盾,維護了村里的團結穩定。”
“和事堂”是三寶村打出的第一張“牌”。
“村里應該建立一個專門機構,調解村民矛盾,疏導群眾情緒。”提議者是三位村干部——杜發德、胡昌濤和張松。
在調查走訪中,這三人發現,以前村民間有什么別扭全靠自行處理,很容易激化矛盾。
“如果有第三方進行調解,這種對抗情緒就會得到疏導。”三人力陳建立此機構的意義。
“行!”蘇波一拍大腿。
很快,村里賢達人士被發動起來,組成了村級調解團隊——“和事堂”;同時,村公共服務中心又專門騰出一間辦公室,掛出“和事堂”牌子,將受理范圍、調解程序等信息上墻公示。
從此,村里不管發生什么糾紛,“和事堂”都會主動介入。每次調解,“和事堂”都力求做到公正、透明。
有了“和事堂”,村里的糾紛一下少了。
“善事簿”
垃圾池里,蒼蠅亂飛。
年過花甲的李緒柏走進垃圾池,彎下腰,開始工作——撿廢品。
老人手拿竹竿麻袋,在垃圾堆里翻動、尋找。
此時,幾個村民從旁邊走過。
“聽說村里就要修路了!”
“可是,修路錢好像還不怎么夠。”
…………
村民談話飄進老人耳朵。他停住手,直起身來,好像在琢磨什么。
幾天后,蘇波收到了一生中最難忘的捐款——一位拾荒老人送來的1000元。
當天,蘇波雙眼噙淚,在本子上記下幾行字:“為了支援村里道路建設,拾荒老人李緒柏捐出撿廢品積攢的1000元……”
記錄完畢,蘇波合上本子。
本子封面上,三個大字赫然入眼——“善事簿”。
這個本子,就是三寶村的第二張“牌”。
針對村里公益事業無人問津、村民道德水平下滑等問題,蘇波和同事想出了一個辦法——創建“善事簿”,為好人好事“記賬”。“村里的善行義舉,都會被記錄到里面。”蘇波說。
在記錄的同時,“善事簿”也會傳播“善”。
阮大爺患病,已臥床數年。兒女孫子任勞任怨,盡心照顧,直到阮大爺去世。
“阮家三代人,孝心感皇天。老父病五載,癱瘓整三年。兒女勤侍候,孫輩記在心。福滿盡天年,含笑去九泉。孝順得發達,美名傳民間。”
老人去世不久,這則順口溜就傳遍全村。
“‘善事簿記錄的好人好事,我們會及時組織文藝骨干進行加工,編成故事和順口溜,在公共活動時講給大家聽。”蘇波說。
這些事跡傳揚開來,一個催人向善的軟環境便逐漸形成。
現在,“善事簿”記錄的好人好事多達上千件。
而賭博和迷信等活動,早就不見了蹤影。
“公事賬”
2009年大年初三,三寶村村級公路建設工地。
寒風中,上百壯漢揮舞鐵鍬鎬頭,“叮叮咚咚”響成一片。
工地邊,蘇波和同事們也來回奔忙——指揮裝料、協調人工、監督質量……
本應在家里歡度佳節的鄉親們,卻全情投入到村道建設中。
“以前,鄉親們搞建設的積極性可沒有這么高。”村干部杜發德感嘆。
“現在,村里各項支出都記了賬。鄉親們看得明明白白,積極性當然就高了。”蘇波笑道。
他的說法得到了村民的認可。
“我們投資投勞,‘公事賬上都記得明白。”鄉親們說,“像這樣明明白白出力,我們有當家人的感覺!”
鄉親們口中的“公事賬”,就是三寶村的第三張“牌”。
“說得好聽,還不是想借機搞錢。”以前,三寶村很多公共項目,不但得不到群眾支持,還引發了群眾質疑,甚至激化了干群矛盾。
怎么辦?
“你得讓我們參與到項目中來。”有村民支招。
一番琢磨后,村支“兩委”創建了“公事賬”制度——通過群眾大會推選村民代表,讓其全程監督村支“兩委”的各項工作。
“公事賬”制度一出,就收到奇效。
2009年,三寶村計劃建設葡萄架至朱家灣的機耕道。
“村民選舉三名代表,全程參與材料采購、施工進度、工程監督等各個環節。”蘇波說。
很快,村委會公布了開支賬目——從工程投入總額到具體開支項目,從原材料成本到人工費用……“公布的數據完全屬實。”三名村民代表作證。
“這樣的工程,我們一定支持!”大家一致表態。
三張“牌”解決了三大難題,成為三寶村的和諧“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