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態:學科“現場感”的本位回歸
魯潔教授的“回歸生活”的品德課程理念中這樣提出:“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本課程所要學習的道德規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它們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們憑空構架、制造出來的,它們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由此可見,思想品德課堂的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應以常態性為前提。品德課堂的“現場感”正是這樣一種常態中所營造的氛圍,它是一種道德建構中的真實體驗和生成。
思品課和數學課、語文課不完全一樣,重視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真實的體驗、情感的升華,最終達到公民素質的養成。讓品德課堂走向平實,就是師生以“走進生活、走入社會”為核心,互動互促,讓道德學習與人的生存、發展真正連接起來。品德課堂的返璞歸真,正是學科本位的回歸,是生本課堂的價值所在。
二、平實:追尋真實、有效的整合點
1.觸碰真生活,對接“真”課堂
在《他們需要關愛》這一課的導入中,有這樣一個場景:
師:誰愿意當我的小喇叭?
(生積極舉手,老師請生A到臺上來,對其耳朵輕輕說上一句話。)
師:請你不要說話,用動作來告訴大家你聽到了什么?
(生A胡亂比劃,下面的同學陣陣發笑,猜了半天也沒猜出來。師公布答案,大家恍然大悟。)
師問那位學生:剛才他們猜了半天也沒猜出來,你是什么心情?
生A:我很開心,因為他們都猜不出來……也有點失望。
師:好實在的回答啊,讓我們讀懂了你的內心。同學們,下面我們再來做個小游戲。請你用一只手拿出書包里的書和鉛筆盒做課前準備。預備——開始!
(學生手忙腳亂地拿書和鉛筆盒,準備速度參差不齊。)
師:剛才你用一只手拿書和鉛筆盒做準備,有什么感覺?
生B:我感覺這樣拿東西很困難。
生C:我的動作很慢。
師:有相同感覺的同學請舉手。
(全班同學幾乎都舉起了手。)
師(動情地說):剛才我們用一只手做課前準備,感到非常困難。還有前面這位同學,他不發出聲音,只做手勢,我們都聽不明白他的意思,很著急。可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一些人,他們不是一分鐘、一小時、一天感到這樣的不方便,而是一輩子都在這樣的困難和不方便中生活。有的人一輩子只能用一條腿走路,用一只手做事;有的人一輩子聽不見,不會說話,只能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有的人一輩子看不見,我們這個五彩的世界在他的眼里只能是漆黑一片……像這樣的人我們叫他們——
生(齊說):殘疾人——
……
這個有效情境的創設,通過活動激活兒童的生活,讓課堂對兒童生活的關照有了可能。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進行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學生對殘疾人生活的體驗,對殘疾人困難的感受,正是他們了解殘疾人內心、走入殘疾人世界的有效途徑。學生品德形成最本質的方式,應該是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不斷進行自我領悟、內化的過程,只有融入真實生活體驗的課堂,才能平實有效地引領學生進入這種自我學習。
2.回答真問題,呈現“真”答案
新課程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通過課程的實施努力讓兒童學會營造一種屬于他們自己的健康、積極、快樂、負責、有愛心、有創意、肯動腦的生活。品德課堂著眼的應是學生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展現的應是學生真實的想法,堅決杜絕“說假話”、“上假課”。
在《法律護我成長》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的哪些權利受到了侵犯?”幾次試教下來,學生們的回答沒有一次完全相同。有的同學提到“在家里被父母打罵,日記未經允許被看,自己權利是否受到侵犯?”有的同學則提到“在學校里老師的罰抄行為是否侵犯了自己的權利?”還有的同學則提出質疑“成年人在未成年人聚集的場所抽煙,這樣的行為是否違法?”
面對這樣一個個真問題,學生不斷拋出了與自己實際生活相關的“真”答案。為此,我針對學生的真實生活情境,預設了種種學生有可能會出現的想法,課堂上精彩連連,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一次次在課堂上重現。在品德課上,只有這樣開放式的問題,才能給予孩子真誠表達的空間。面對學生們一次次率真的回答,就需要找到生活的基點,“備厚”教材,我們才能有“一覽眾山小”的視野,才能將學生真實的生活情境帶入品德課堂。品德課堂應該是孩子們說真話的課堂,是解決“真問題”,呈現“真答案”的過程,也是學生道德自然建構的過程。
三、靈動:互動活動的現場調控
1.關注興趣,創設活動中的陌生與親切
因為真實,所以選擇孩子們感興趣的和切實需要的,應是思品課的教學設計思路。整堂課的所有活動都應來自于真實生活,貼近日常現象,真正地使學生們學有所知、知有所用。品德課的活動形式要力求新穎一些,讓學生有陌生感,激發學習興趣;而活動內容要實在,教師應善于捕捉兒童當下的生活,讓學生感到親切,積極參與其中。
在《我與小動物》教學中,一位老師抓住低年級學生喜歡閱讀有圖書籍的特點,將自己兒子曾經讀過的動物繪本搬到課堂上來,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動物的百科知識,一下就抓住了學生的眼球,迅速把握到了與眾不同的動物知識;在《班級中的崗位》一課上,教師把平時班級生活中的班級崗位競選引到課堂中,按原貌自然而生動地活化于課堂,創設新崗位展開競選,學生為班級服務的熱情高漲;在教學《從一滴水說起》時,請學生將帶來的月水費單進行比較,從而找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同樣是三口之家,為什么用水會有多有少?通過熱烈的討論和研究,學生們發現了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浪費水的現象,并找到了多種節水的好方法。
陌生而又親切的精彩活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了活力高效的課堂。
2.捕捉生成,踩準學生自我內化的生長點
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不斷生成的。”品德課堂的現場感往往來自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對話、解疑,而這一切全都出自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環境。所以在課前,教師就要將學情和教學內容相結合,進行預設,“不打無準備之仗”,重視和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捕捉學生的提問和反饋信息,只有抓住契機,及時進行價值引導,才能更好地促發學生有效思考、內化,建構道德。
在教學《法律護我成長》時,我遭遇了以下情景:
師:最近的新浪微博上,網友們在不斷轉發這樣的照片。
(出示被拐賣、被迫乞討、被停學的照片)
師:這些現象都是在我們社會上真實存在的,其中拐賣兒童的現象特別嚴重。據統計,去年1月至7月,全國各級法院受理拐賣兒童案件已高達1233件。
(出示數據,學生驚呼!)
師:看到這樣的現象和數據,你想說些什么?
(同座位兩人討論。)
生1:沒想到拐賣兒童的現象竟這樣嚴重,太令人驚訝了!
生2:這些人販子太可惡了,真應得到法律的制裁!
師:老師聽出了你們的憤慨,還有誰想說?
生3:我不明白,不是有法律保護我們了嗎?為什么還有那么多兒童被拐賣呢?
(我心里一驚——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但表面還得“沉著應戰”。可轉念又想,這似乎也是個不錯的話題。)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們放在后面來解決,好嗎?
(孩子點頭,仍然滿臉狐疑。課堂繼續,學生在我的引導下了解了與未成年人有關的法律知識,并根據手中的法律條文來判別家庭、學校、社會中的種種現象是否侵犯了自己的權利。這堂課漸近尾聲。)
師:你知道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向社會上的哪些機構、部門和人員尋求幫助嗎?如果在學校里又向誰求助呢?
(學生展開熱烈的討論。)
……
師:剛才大家說得都很好,是的,學會求助,法律就能保護我們茁壯成長。(我望向先前提問題的那位同學)可是,像剛才那位同學所說的,雖然有了法律,違法犯罪的現象還存在著,這說明什么?
(同學們又一次展開了討論)
生4:現在的法律還需要不斷修改,以更好地保護我們。
生5:凡事沒有完美,法律也一樣,我知道這幾年法律也是在不斷修訂中。
(我瞥見先前提問的學生也在不斷點頭。)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隨著我國法制的不斷健全和完善,少年兒童的合法權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告訴大家,從2009年4月至今,公安部部署并開展的全國打拐行動,已經偵破拐賣兒童案件5900余起,解救被拐兒童9300多人。相信在法律的幫助下,更多被拐孩子會回到溫暖的家,犯罪分子也將得到應有的懲罰。
……
是啊,在課堂上的生成不是課堂的麻煩,而正是一份難得的精彩。作為教師,要針對學生在現場萌發出來的新問題,及時作出反應。教學的環節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應及時取舍、調控。在課上,老師應是“平等中的首席”,是一個真誠的“陪伴者”,在很多的時候,老師一定要往后退,再往后退,將課堂的時間、空間、表達的權利還給孩子。
3.延續現場感,課后仍關注兒童生活
在《請到我的家鄉來》這節課的尾聲,引領學生再次通過欣賞錄像回顧家鄉的美景,留下為遠方的客人介紹美食和土特產的引子;在《我與小動物》的尾聲,讓孩子領養小動物——蠶寶寶,在《不同地區,不同生活》這一課結束時,給學生分發神秘禮物——青稞餅,讓熱情延續;在教學《為什么是母親河》后,發出開展“保護母親河”志愿者活動的倡議,讓學生在享受著母親河帶給我們的滋養和一切時,也思考著能為它做些什么。
人作為一個時間性的存在,總是向著未來的無限豐富的可能而開放的。兒童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是具有自由思想、獨立人格的鮮活的完整生命體。因此,德育是一個過程,課堂對于學生道德生活與道德精神的建構,只是一個開始或者說是一個片斷,教師應將品德課堂的現場感延續下去,在小結中將學生的發言進行提煉、總結、提升,并在課后持之以恒地關注兒童的生活,讓學生的道德認知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四、體驗:讓課程資源活起來
1.以生為本,用好可感資源
品德課堂是常態的課堂,常態的課堂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實做寬知識的準備。在上環保題材的品德課時,教師要去了解相關的環保知識和環保信息;在上法律題材的品德課時,教師要去學習與未成年人有關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條款;在上歷史、地理等題材的品德與社會課時,教師更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等等,有時候上完一節課,教師已經成了一個“歷史通”、“地理通”了。
以歷史題材的品德課為例,魯潔教授認為,小學不應過于強調歷史的知識點,而應教給孩子“活著的歷史”。歷史本身就是豐富多彩、鮮活生動的,正如托馬斯·凱利所言:“歷史好像是去外地的一次旅游。它把學生帶到一個奇妙的令人興奮的新世界,展示一個令人興奮的將來前景。”因此以生本作為教學旨歸,在眾多的資源中進行篩選、整合,選擇學生感興趣,在現年齡階段可感知、可理解的資源來為教學服務,就尤為重要。
如在上《我們為祖先而驕傲(下)》中“四大發明”里的“火藥”這個環節時,我花費氣力找了很多與火藥相關的資料,從火藥的發明到發展,再到火藥的對外傳播到影響。原先的設想是讓孩子利用資料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經過課堂實踐,發現孩子閱讀資料和研究資料的能力和我想象的相差甚遠,課堂時間也不允許這樣長時間的自學,于是搜集的資料一刪再刪。最后我考慮到這一環節的目的,其實就是想讓孩子感受到火藥的威力,從而了解火藥的發明和發展對整個世界格局的推動作用,便果斷地取消了原先精心準備的所有文字資料,而讓一段戰爭錄像取而代之。
這段“活”的可感資源,取得了震撼的現場效果,它發揮了實在的效用,助了孩子們的學習一臂之力。
2.與時俱進,用實新鮮資源
時代日新月異,世界格局在不斷調整;地球的生態平衡在時刻發生改變;社會的進程中,人們的衣食住行、心理狀況等都在不斷變化……各方面的信息接踵而至,學生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中,而教師更不能只停留在原地進行品德教學。有一位品德教研的資深專家已經退休,還在兢兢業業地指導著年輕老師們的品德教學。令我驚異的是,無論拿到哪個年級、哪個方面的品德課,她總能說出許多與該內容相關聯的最新時事。后來我才了解到,她每天早上收聽廣播,晚上收看新聞聯播,家中訂五份報紙,方方面面的信息從不同的渠道紛沓而至,她才能如此廣博,侃侃而談。作為一名品德課教師,真的需要有這樣自我“充電”的過程,堅持不懈,才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上,號準時代的脈搏,引領學生與時俱進。
曾聽過一位老師的《地球在“發低燒”》這一課,后來隔了一個月,她正巧又在區里開課,我又一次聆聽。在新的設計中,她又加入了新的元素。該教師在課上出示了報紙前幾日報道“伊朗出現了土地沙漠化”的新聞,聯系南京曾經遭受的一場沙塵暴,讓學生回憶當時的感受。接著又出示了在遙遠的內蒙古地區美麗的夏爾淖爾十年前后的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地球發低燒所造成的環境的巨大變化和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孩子們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在經歷,品德課堂需要這些新鮮資源的及時補充。與時俱進的新鮮資源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增加了課堂的現場感,時代感。
的確,品德課堂教學只有真實的,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的;只有在開放的活動情境中關注學生學情、學習心態、學習地位,高效活力的,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真實的德育課堂需要“現場感”:需要在課上重現兒童生活原貌,帶給學生真實的問題,使他們產生真切的情感上的體驗、知識上的認同和經驗上的同享;需要在常態下真正讓學生回歸生活,體驗生活,號準時代的脈搏。真實的課堂就是最有沖擊力的課堂,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兒童才能更具創造性,更有個性地發展,把道德規則和道德觀念的學習建立在自然與真實之中,成為生活的主人。
(徐睿,南京市瑯琊路小學,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