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麗
【摘要】新聞采訪中,記者的專業素質和責任意識是影響新聞采訪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突發事件中,記者的責任意識往往決定突發事件報道的真實性、時效性以及全面性。筆者從突發事件的性質、記者的綜合素質出發,論述在突發事件報道中記者責任意識的重要性。
【關鍵詞】突發事件綜合素質責任意識
一、突發事件的含義及特征
1、突發事件的含義
突發事件可被廣義地理解為突然發生的事情:第一層含義是事件發生、發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層含義是事件難以應對,必須采取非常規方法來處理。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突發事件預警級別,一般依據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圍、影響力大小、人員及財產損失等情況,由高到低劃分為特別重大(Ⅰ級)、重大(Ⅱ級)、較大(Ⅲ級)、一般(Ⅳ級)四個級別,并依次采用紅色、橙色、黃色、藍色來加以表示。
2、突發事件的特點
(1)突發性。突發事件產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有自然因素,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也有人為因素,如車禍、火災等人為因素引起的事故;還有各種因素混雜在一起。原因的復雜性也就決定了突發事件的難以預見性,而這些原因自身的不可控也使得突發事件帶有迅速爆發的特點。
(2)破壞性。這種破壞性不僅包括自然類突發事件帶來的物質破壞,更嚴重的是突發事件給公眾帶來的精神刺激和壓力。突發事件一旦爆發,國家和社會的公共財產和人們的私有財產,甚至人們的生命都會受到嚴重的損害。
(3)聚眾性。突發事件的不可預測性給公眾帶來無法防備的沖擊,無論是利益相關者還是普通民眾,都會導致心理壓力和心態變化。而突發事件帶來的心理壓力和心態變化會導致不安全感的產生,因此突發事件有聚眾性的特點。譬如民眾極為敏感的拆遷征地事件,往往是一人或數人受影響,而最后集合更多群眾形成聚眾事件。
(4)失衡性。突發事件會給民眾帶來不安全感,這主要是由于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并會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和社會的穩定帶來破壞,造成人們的恐慌,只要這種混亂的狀況得不到解決,人們的恐慌情緒就不會得到平息,社會也就無法回歸正常秩序,因此面對突發事件,爭分奪秒的實施對策是十分重要的,公眾越及時了解事實的真相,社會越能夠及時恢復穩定,突發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才能降到最低。
(5)地域性和延伸性。一般的重大突發事件只局限于某一地區的范圍之內,有時也涉及兩個或多個國家,或只發生在一個國家內而引起其他國家的參與。例如,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為核心的中東地區沖突已持續多年,而且涉及的方面已不僅局限于中東地區,這是在中東地區延續多年的重大事件,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
二、記者的責任意識
所謂責任意識,即新聞記者在采訪報道中的社會責任感體現,是指從事新聞職業活動的人員對其職業行為所產生的社會作用和社會意義所應承擔的責任。社會責任感是構成新聞傳播活動的基礎,它是新聞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場、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業務水平,在內心信念和道德責任感的驅使下,自覺履行的對事實、受眾和社會應盡的職責、使命和任務。在很多情況下,報道本身的技巧并不是很重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神圣的職業道德感,在采訪和寫作時,才能擺脫狹隘眼界的束縛,跳出就事論事的藩籬,站在綜觀社會全局和歷史發展的高度上,把握和反映時代精神。如何增強突發事件報道中新聞記者的責任意識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1、客觀報道
突發事件中媒體的輿論引導應堅持“3T”原則,即Tell your own tale(主動提供情況);Tell it fast(盡快提供情況);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況),及時說明事實真相,既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又贏得了輿論的主導權。在發生突發事件時,新聞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應當在第一時間搶占話語權,把握輿論導向,制止各種流言、謠言的滋生、傳播。
2、站穩立場
在突發事件面前,新聞記者如何看待新聞價值,對事件的新聞價值是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保障民眾的知情權等全局利益為選擇標準,還是一味追求“轟動效應”,考驗著新聞記者的職業操守和社會責任。在通常情況下,事實已經擺在那里,關鍵就在于新聞媒體采用何種方式、以何種角度選擇和傳播事實真相。所以,新聞記者應該站穩立場,遵守宣傳紀律,在報道中牢記自己就是代替公眾前往事發現場,接觸新聞事件當事人,并將真相及其代表的意義呈現于公眾面前。
3、良知原則
在突發事件報道中,記者應當遵循良知原則,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營造良好的社會人文氛圍。突發事件可能造成對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以及其它一些災難性的后果。如果我們在報道中細致地展現受難者的慘狀,過多地描繪災難現場,描繪過程細節,挖掘事件背景,特別是在報道的中后期,如果沒有注意理性,把握適度,將對受害者產生二次傷害。
三、突發事件報道中記者如何提高責任意識
這些年來,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新聞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也表現得空前活躍,但與此相伴的是由此造成損害他人名譽、引發矛盾糾紛、造成社會動蕩等等問題大量涌現。在這些突發事件中,記者的責任意識存在問題,具體體現為報道過程中的事實缺失和立場缺失。
首先,要弘揚主旋律,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這是一個政策和原則問題,無論是專業記者還是通訊員,都不能偏離這個大方向。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既是新聞行為,更是社會行為,必須考慮社會大局,利于社會穩定,弘揚社會價值。
其次,突出人文關懷。災難事件新聞攝影之所以存在,并不僅僅因為要記錄和表現災難,更是因為需要通過對災難的展現,折射出深刻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現實批判,而這也正是災難新聞攝影的靈魂和根本魅力所在。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攝影記者應該不僅關注新聞事件本身,而更要關注新聞事件中的人,要心存道義,尊重他人生命,尊重他人感情,尊重被采訪者的權利,并在拍攝時找到一個合理的、恰當的視角。突發事件中責任意識決定記者具備的素質,要做到:
一要有敏銳的新聞意識。突發新聞攝影有賴于拍攝者的政治敏感和機智的應變能力等方面的素質。譬如,拍攝者在突發的新聞事件中能否把握和抓住新聞的典型瞬間,拍出可以真實反映事物本質的新聞圖片。如果在瞬間的把握上不到位或不典型,出現了偏差,就難以準確生動地表現和反映新聞事實。
二要有敬業精神。突發社會新聞發生地時間和地點難以預料,而一旦得到信息,就應雷厲風行,馬上奔赴現場,及時攝下發生的事情。在和平時期,如抗洪救災、井下搶險、跟蹤偵破、科學探險等仍需要獻身精神。
三要有精湛的技術。做好新聞攝影報道不能僅僅滿足于攝影技術,還要集文字記者、錄音、錄像記者的技術于一身,成為多面手,能寫、能攝。因為隨著網絡、多媒體技術和數碼相機等新媒介的普及,使得在突發事件現場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搶拍、抓拍現場新聞照片并立即通過網絡發布。
結語
在突發事件上正確的輿論引導是媒體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在報道過程中依據事實、把握立場也是新聞記者恪守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擔當。因此,在報道突發事件時一定要在政治上、大局上考慮,站在黨和政府的立場,站在維護人民群眾共同利益的角度,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從有利于事件解決的方向出發,發揮媒體的導向作用,做到全面平衡、客觀嚴謹、化解矛盾、凝聚人心?!?/p>
參考文獻
①張琪,《從“新聞價值減少”看記者的社會責任》,《青年記者》,2010(4)
②熊瑋,《政府與媒體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研究綜述》,《東南傳播》,2009(1)
③陳紅梅,《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引導藝術》,《今傳媒》,2009(7)
④喬新生,《記者的立場與新聞市場》,《青年記者》,2008(11)
(作者:安徽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宣城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