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安地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這在中高年級更為重要,因為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的提高,他們的求知欲望也日益強烈,他們渴望閱讀更多的作品,渴望通過閱讀了解更多的知識,讓眼界更為開闊。
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講得多,學生讀得少;文章結構分析多,詞句的意思講解多,對全文的整體感悟少,重語輕文;無意義的讀多,讀后收獲少。從而導致學生閱讀能力普遍比較差。
在新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有著明確的要求: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現代的閱讀目標注重學生的感受性、體念性、自主性。在閱讀中求得自身的提高和發展。通過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指導閱讀,讓學生學會自主地“看”
教材是根據培養目標編寫的,教材中文章文筆優美,不僅為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提供了依據,也為在閱讀中陶冶學生情操,進行思想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因此,課本中每篇課文都要讓學生自己讀懂,而不能靠老師講懂或教懂。在課堂上應該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讀,教師要化講為讀,讓學生在讀書中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記憶語言。每節語文課都要做到預讀(布置課前預習)、初讀、細讀、熟讀或背誦。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我布置學生預習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邊讀邊劃出生字、生詞,通過查字典或詞典,認清字型、了解字義,試著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寫出自己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在課堂上,初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通順、流利。大體懂得每個自然段講什么?課文圍繞魯迅先生講了幾件什么事,是按順序記敘的。學生細讀課文時,要求學生讀懂課文,突破重點:“為什么說魯迅先生是一個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人?”等問題。熟讀課文時,要求學生探索文章的中心,體會課文的感情,特別注意課文描寫先生對晚輩的慈愛、對黑暗現實的戰斗、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文學創作的勤奮。
2、倡導質疑,讓學生學會自主地“悟”
“學貴有疑”,人們的進步往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閱讀也不例外,方法之一就是帶著問題讀書,讀思結合、讀中求疑、讀有所思,方能讀有所悟、讀有所得,這樣才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求知意識和質疑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質疑解難的能力,正是教學結構改革的重要環節。做到鼓勵學生質疑,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力求做到有質疑有釋疑,使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釋疑解難有著多種形式:①自答。對比較簡單易懂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自己解答。②啟發點撥。學生質疑很有價值時,也正是引導大家深讀課文的最佳時機,教師應相機釋疑。如,在教學《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在討論“居里夫人是美麗的嗎”這一問題時,學生大都停留在課文中描寫她的外貌美麗,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居里夫人因為長期的艱苦科學探索,美麗健康的容顏隱退后,人們依然認為她美麗?為什么一百年后的人們任然認為她是美麗的?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居里為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和人們對她的尊重與紀念。③組織討論。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可以互相啟發,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如教學《孔明智退司馬懿》一課時,提出問題“司馬懿為什么不敢進入一座空城?”讓學生討論,學生各抒己見,從中理解課文內容,明白諸葛亮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軍事思想,感悟人生中的道理。
3、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自主地“講”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中提出的閱讀要求:“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會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從閱讀理解層次上講,也就是在弄懂“寫什么”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怎么寫”的問題,并要求“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鼓勵學生獨立判斷,鼓勵學生求異創新,發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閱讀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說個夠,把課文說透。要讓學生說夠說透,課堂提問設計應注意問題的具體性、明確性、啟發性和趣味性,來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能比較容易地獲得成功。例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你們認為究竟日出和日中誰離我們近?讓學生討論。這樣,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提高了,并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質疑和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思想,從而培養其科學精神。
其實在閱讀教學中,以上三點是無法分割的整體?!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閱讀實踐?!币髮W生自主閱讀,理解主要內容,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在閱讀中學到了知識,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現了自我,獲得了成功,就會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愛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