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妮亞
在美國的幼兒園,因為許多幼兒來自不同的國家、民族,所以美國幼教界強調幼兒不僅要學習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還要學習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我初到美國明尼蘇達圣保羅日托保教中心見習時,這個中心共有80多個孩子,大多數為美國的黑人、白人,少數為意大利人、韓國人,但沒有中國人。由于我要到中班擔任助教,故中班的老師臨時給班上的孩子增加了“認識中國”這一主題活動。我們就借著“認識中國”這一主題活動,來了解一下美國幼兒園的課程特色吧。
活動一:談談中國
[活動準備]給家長一封信,告知家長,班上來了一名中國教師,故要開展一個“認識中國”的主題活動,請家長支持并配合孩子收集有關中國的材料;請幼兒把家里收集到的有關中國的材料帶到班上,放在展示區里與其他孩子一起欣賞。
[活動過程]全體幼兒圍繞在老師的周圍席地而坐。老師介紹今天主題活動的內容:“我們中心來了位新老師,她叫妮亞,妮亞的家在中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中國?!?/p>
老師說完,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起小手,都想把自己知道的中國和大家分享。老師一個一個地請舉手的孩子發言。
艾麗絲舉起一雙筷子說:“周日爸爸媽媽帶我到中國餐館吃燒麥,這是中國人用來吃東西的筷子?!?/p>
凱麗拿著一張照片說:“這是我的爸爸和媽媽去中國旅游時拍的照片。”
教師連忙問:“爸爸媽媽告訴了你中國的什么事情嗎?”
凱麗點點頭,坐下。
皮特拿著一頂綠色的軍帽告訴大家,這是他的爺爺在中國買的軍帽,爺爺說那時軍帽在中國很流行。
……
活動中,還有不少孩子展示了爸爸媽媽在網上下載的資料。幼兒的談話興趣都很高,老師沒有過多點評,孩子們也比較輕松,思維活躍,發言踴躍。
活動二:畫幅圖畫送妮亞
[活動準備]美術區域擺放的材料像往常一樣,桌子上有充足的顏料、紙張和筆。
[活動過程]教師首先啟發孩子們認識中國的國旗:“大家說了很多與中國有關的事情,我也拿來了一幅中國的國旗給大家看(邊說邊拿起一張印有中國國旗圖案的紙),請大家注意看,中國的國旗是由哪幾種顏色組成的?”
孩子們齊聲回答:“紅色和黃色?!?/p>
教師接著說:“那么今天大家就用紅色和黃色來畫一幅畫送給妮亞吧!”
教師的話音剛落,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彩筆,用紅色和黃色的顏料在紙上作起畫來。我注意到,孩子在繪畫的過程中,教師不會對孩子加以任何干預和指導。
當孩子認為自己畫好了,滿意了,就會直接拿來送給我。我接過他們送我的畫,仔細一看,各種各樣的內容躍然紙上,花草、房子、汽車等應有盡有,唯獨與中國國旗一點關系也沒有。
活動三:制作“中國龍”
[活動準備]在操作區域里,擺放一個大的四方形紙箱,并備齊彩色紙、剪刀、漿糊及彩筆。
[活動過程]先動手制作“中國龍”,再開展舞龍活動。
1.動手制作“中國龍”。依舊先由老師介紹“中國龍”:“中國過節時的風俗是舞龍,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做一條‘中國龍?!袊埵怯梢黄[組成的,我們用彩色紙剪成一個個橢圓形來代表龍的鱗片,粘到紙箱上做成龍的身體,最后在紙箱前方畫上眼睛和胡須,‘中國龍就做成了?!?/p>
聽完老師的講解,孩子們開始拿起剪刀和自己喜歡的彩紙,剪紙。接著,孩子們在各種形狀、大小不一的紙片上抹上漿糊,粘貼到紙箱上。紙箱四周沾滿了花花綠綠的紙片,雖然根本看不出像什么東西,但孩子們的興致很高。
最后,老師和孩子們一起,在貼滿紙片的紙箱前方用彩筆畫上大眼睛和長胡須,這樣“中國龍”就誕生了。
2.舞龍活動。老師引導孩子們進行舞龍游行。首先請幾個孩子用手頂起紙箱并左右擺動,其余的孩子一個跟著一個手舞足蹈地游走在教室的各個角落。舞龍游行就是這樣進行的,雖然看起來很沒有中國特色,但是整個場面熱鬧非凡。
至此,整個“認識中國”的主題活動就結束了。這一主題活動我全程參與,它帶給我的觸動很大,顛覆了我原有的幼兒園課程理念。我想試以“認識中國”的主題活動為例,談談美國幼兒園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特色。
第一,課程計劃靈活。從“認識中國”這個主題活動的臨時插進,可以看出美國幼兒園課程計劃與組織的安排非常靈活。盡管平時幼兒園的每個班級在每學期、每月甚至每周都有教學計劃,但這些教學計劃都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而隨時進行調整。調整的教學內容和組織方式都是由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與興趣愛好來自由選擇和決定的。
第二,采用綜合性課程。美國的幼兒園是采用綜合性課程來組織教學活動的,也就是在設計課程時,教師會圍繞一個主題、采用多種方法把各種知識和能力有機地統一起來?!罢J識中國”這一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的主題,如何直接和本班幼兒的真實生活經驗以及興趣愛好聯系起來,是教師設計活動時需要考慮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教師首先設計了“談談中國”,讓主題很好地建構在幼兒“已知些許”和“想知道更多”這種知識背景上,使幼兒立刻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依據美國幼兒教育所倡導的“讓兒童去親自實踐”的教育觀念,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和已有經驗,選擇開展了“畫幅圖畫送妮亞”和“制作中國龍”這兩個活動,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做做玩玩的活動過程中,逐步形成和感知與中國這一主題相關的一些概念。
第三,幼兒活動即學習。在“認識中國”的主題活動中,美國的幼兒教師很少講解、演示以及對幼兒下命令指揮其行為,而是讓幼兒憑借自己的討論和實際操作來逐步學習知識和發現問題的答案。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沒有強調幼兒學習什么、掌握什么、記憶什么,而是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發展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美國的幼兒教師認為,幼兒是在與周圍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來主動地建構、豐富自己的知識的,因此,幼兒需要通過自己的切身活動,親自去發現屬于他們自己的概念,并且只有通過活動才可以獲得真正的知識。所以,教師只要組織好活動,提供充足的材料和充分的機會讓幼兒主動活動就可以了。
第四,強調個體,注重過程。在“認識中國”整個主題活動中,教師沒有做任何評價,更不會做任何比較,只是適時地對每一個個體進行適當的鼓勵。在美國的幼兒教師眼里,孩子應是主動的、富有創造性的;自我實現是幼兒自身的自然發展過程,教師只需提供有利條件就可以了。因此,他們很重視幼兒自我意識的自然發展,鼓勵幼兒自由而且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比如在“畫幅圖畫送妮亞”的活動中,教師沒有提出任何要求,沒有要求幼兒喜歡我,也沒有明確畫的內容、形式和技巧,而是讓幼兒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自由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畫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了,自己滿意了,并且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第五,倡導多元文化教育。通過“認識中國”的主題活動,可以看出美國真正意義上把多元文化教育引進了幼兒園課程。他們力圖通過幼兒課程的組織與實施,讓幼兒初步認識到不同國家的人膚色、語言、文化習俗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引導幼兒在認識這些不同文化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對多元文化的理解、接納和尊重的態度。
在整個主題活動中,美國的幼兒教師力圖幫助幼兒形成與中國相關的一些認識,但并不要求幼兒記住或明白相關的知識;凡是與中國相關的知識,都是讓幼兒通過親自體驗、動手活動或提問來獲知的。過后,我同孩子們聊到中國時,從每個孩子那里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這與我國的幼兒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觀摩”了這節主題活動課,但愿能給國內的幼兒教師一些啟發。
(責編 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