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超 顏瑋
摘要: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關于中國經濟模式的爭論趨于激烈,對這一問題的深化認識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具有急迫而現實的意義。爭論的焦點集中于模式的存在與否及模式的內容,對道路和模式的混淆則是造成爭論的重要原因。模式是怎么走“這條道路”的問題,從發展過程的角度看,中國經濟模式呈現漸進性、試錯性、歷史性、目標性、規律性的特征,從可持續性的角度看,中國經濟模式在非均衡發展方式、三駕馬車和城市化三個相互關聯的方面都體現出不可持續性。在當前這一模式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下,必須轉變功利主義的發展方式,深化社會文化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取得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中國經濟模式;中國道路;過程;可持續性
中圖分類號:F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11-0133-04
一、引言
1949年新中國成立伊始,全國上下百廢待興,積貧積弱。但62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0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97983億元,增速10,3%,1979-2010年,GDP年均增長9.9%,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經濟總量從1980年占世界總量的2%到現在的8.5%,超越日本從而躍居全球第二,綜合國力迅速提升,全球競爭力穩步提升,深刻的改變了世界政治和經濟格局。伴隨著中國的重新崛起,世界目光重新聚焦中國,人們紛紛開始探尋中國奇跡背后的原因。
實際上,中國模式是在對蘇聯轉型和中國漸進改革結果巨大反差的比較基礎上提出的。伴隨著東南亞經濟的成功起飛、中國在歷次重大危機和突發事件中的成功表現、歐美深陷經濟危機至今仍不能走出,中國仿佛一枝獨秀,因而中國模式更多的是在比較和替代的意義上提出,同時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學者對此也提出了許多的解釋。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解體之際,日裔美籍學者福山提出了著名的“歷史終結論”,認為西方式自由民主是“普世性的人類政府的最終形式”,在客觀上否定了其它模式存在的可能性。2004年5月美國高盛的喬舒亞,庫柏,雷默(Joshua Cooper Ramo)發表《北京共識》演講,將中國模式的討論重新推向熱點,認為中國模式的成功在于傳統文化和意識形態基礎上的務實主義,平等、和平和高質量增長的愿望推動了中國靈活的創新和銳意試驗,并推翻了私有化和自由貿易的教條式傳統,同時積極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積累不對稱投放力量的手段,通過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踐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的道路。之后“中國模式”、“中國道路”、“北京共識”等以各種方式在不同場合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爭論,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和歐美困境的凸顯,人們開始懷疑“華盛頓共識”的唯一性和有效性。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的《當中國統治世界》、美國學者謝德華的《中國的邏輯》等都對中國模式重新進行了梳理。值得一提的是福山在新形勢下修正了自己以前的觀點,盡管仍然堅持自由民主的優越性,但他開始強調制度的適應性,告誡人們警惕制度惰性和思想僵化,要不斷進行反思和改革以保持制度的合法性和適應性,同時也指出中國經濟模式的不可復制性。
相比于國外學者對中國經濟模式的熱情,國內對中國經濟模式似乎并沒有表現出相應的興趣,但世界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和不明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拐點逐漸顯現,現實的嚴峻性和對中國未來經濟的擔憂要求理論界反思62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國內關于中國經濟模式的研究已逐漸增多并趨激烈,其重要性和意義不言而喻。
二、中國經濟模式的相關爭論
圍繞中國經濟模式這一神秘面紗,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論證,包括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諸多學科及交叉學科的視角,印證了中國經濟模式的復雜性和非獨立性。實際上任何經濟模式總是鑲嵌于一定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背景中,共同構筑了系統的生活形態和運行方式,經濟變量也總是會同其它變量,相互作用,共同引致了特定的結果。因此梳理不同理論并對其進行分類是全面、科學認識中國經濟模式的前提和基礎。
(一)中國經濟模式的存在
關于中國經濟模式爭論焦點是模式的存在與否。目前有四種比較典型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肯定中國經濟模式的存在性,以潘維、張維為為代表;第二種觀點鮮明否認中國經濟模式的存在性,認為中國經濟模式在本質上與西方模式沒有差異,以黃亞生、陳志武、田國強、姚洋等最為典型;第三種觀點相對中立,認為中國經濟模式可能客觀存在,但目前尚未形成,該觀點以鄭永年、華生為代表人物;第四種觀點相對模糊,或者主張慎提中國模式,或者強調從特殊性出發總結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此種觀點見于秦暉和吳敬璉等人。
1.肯定中國經濟模式的存在。持該觀點者與其說是對中國經濟模式的肯定,不如說是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所取成就的肯定,吳志攀對此毫不掩飾,“因為有這30年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有30年政治局面的穩定,我們對中國模式就更加有了自信。我們現在終于敢宣稱,在現代化的道路上還存在著一種獨特的中國模式”。潘維在充分總結建國60余年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認為60年來中國在積極學習、吸收西方經驗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中國成功道路的因果抽象,也即中國模式,這種模式又由三大子模式構成。分別是社稷、民本和國民,每一個子模式又都由四個支柱構成,從而形成了三位一體、十二大支柱共同構成的獨特的中國模式。可見,經濟、社會和政治共同構成中國模式,中國經濟模式得以嵌入在中國模式這個大系統中而存在。在他看來,這種模式是中國人民幾代人實事求是所實踐出來的成功之路,并將繼續指引未來中國的發展,這種模式打破了蘇聯教條和西方膜拜,其最核心的特征在于明顯的區別于傳統的“市場和計劃兩分”、“民主和專制兩分”、“國家和社會兩分”,也就肯定了中國模式中“政府干預”+“市場經濟”的混合經濟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該模式的運作依賴“國”和“民”的矛盾統一,二者不斷調整互適,動態平衡,這也是中國模式獨特性的核心所在。至于如何避免“國”這一環節的腐敗和以權謀私則依賴一個執政為民、公正中性的執政黨,即中國共產黨。因此加強黨的建設也就成為必要內容。
2.否認中國經濟模式的存在。否定中國經濟模式存在的學者一般是在比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其他經濟體發展過程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認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因素在本質上都是一致的,即自由市場、民營企業、法治建設、小政府主義及民主社會。中國經濟的成功即遵循這一模式的結果,由于我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主義思維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許多惡果,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仍然仰仗于改革的深化和體制的轉變、仍然不可避免的與西方接軌。中國成功的經驗和東南亞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沒有本質區別,中國改革不徹底造成的國退民進、貧富分化、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拉美國家也沒有本質區別,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的原因,其他國家也有;負面的東西,中國有,別的國家也有,因此中國模式僅僅在于中國人在做,這是中國模式獨特的唯一所在。
姚洋也認為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發展在實質上是朝著市場信條前進,包括謹慎的財政政策、經濟開放、私有化、自由市場和對私有產權的保護。但中國在政治體制改革上收效甚微,經濟增長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政治改革的迫切性,但這種模式終究不可持續,長遠的經濟發展仍然要求更高程度的自由和民主,也就是向市場的進一步靠攏。
3.中國經濟模式尚未形成。著名經濟學家華生認為由于特殊國情,中國經濟模式在客觀上早晚是會形成的,但當下仍然不存在穩定的模式,在經濟形態上混合經濟作為過渡形式仍然處于變化的過程;在政治體制上高度集權的政治形態仍然有待改革,當前盡管在原則上定型為民主集中制,但在具體操作細節和程序上還不明晰,民主程度還很低;在文化體制上則是舊的已然消失,適應新形勢的文化和道德卻沒有建立起來,道德缺失和混亂的局面也需要考慮。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模式必然是不確定的。
鄭永年站在社會學的角度,從政治、經濟和社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視野,客觀而又務實的考察了中國模式,論證了中國特殊國情的歷史必然性和進一步發展的現實出發點。他認為中國經濟未來的方向是確定的,但過程是不確定的,改革的出發點在于發揮黨的主體作用,繼續進行試錯性的、漸進的改革,使政治、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4.慎提中國經濟模式。除以上三種觀點之外,老一代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模式的說法持謹慎態度,并提醒人們不能過分夸大政府的行政干預,甚至將這種強有力的宏觀調控看作我們的優勢,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世界各國普遍低迷的階段,更不能以此為借口使市場化改革停滯甚至倒退。秦暉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為中國當前的改革仍然需要深化,既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也不能將中國特殊化,當前中國政府擁有“社會主義式的權力”卻只承擔“資本主義式的責任”,政府從而改革的最大既得利益集團,因而要朝著增加自由和福利,增加政治自由和經濟自由,改善國進民退局面,根據中國實際向西方不斷學習。可見最后一種觀點與第二種觀點有相似之處,但更加強調避免主義之爭。強調務實的解決中國實際問題。
(二)中國經濟模式的內容
在中國經濟模式存在與否的爭論之外。關于中國經濟模式的具體內容上同樣具有一些爭論。中國經濟模式的內容指的是該模式的本質、核心及具體涵蓋。通過內容可以明顯的區分其他模式,并為外界學習,甚至復制。顯然,對中國經濟模式的界定即是對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歷程的全面總結和歸納。
1.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該觀點認為所謂的中國模式是具有中國形態、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過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結合的外在表現。在具體內容上,中國經濟模式包括:所有制結構的不斷優化,最終形成以共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優勢互補的混合所有制結構;經濟運行上實現國家宏觀調控指導下的市場經濟體制,合理搭配計劃和市場,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穩定發展;在發展道路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對外開放上堅持獨立自主,漸進、有序的融入全球化,不斷深化全球化進程。
2.漸進改革。以樊綱等經濟學家為代表。提出中國改革遵循先易后難、試點試驗“雙軌制”、改革中補償受損階層等路徑,漸進推進改革,對多方利益的平衡是中國經濟平穩發展的最大特點和經驗。
3.地方政府競爭。以許成鋼、張五常等為代表,認為地方政府追求GDP等政績的競爭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秘密。其要點是:向地方分權、地區試驗、地方政府競爭(縣級競爭),從而打破了中國閉塞、保守的局面,在此基礎上引致了中國經濟的成功崛起。
(三)小結
中國經濟模式是否存在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然而爭論卻從未或很少正面交鋒過,持肯定意見者從改革和發展方式、增長路徑上對比中外得出肯定結論。否定意見者更多的是從應不應該提中國經濟模式,以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市場化與西方并無實質區別作出判斷。首先。對中國經濟模式和中國道路的混淆引起了不必要的混亂,由于所處階段、發展目標和社會形態等因素的不同。道路的差異性是必然的,由道路的差異得出模式的差異未免過于輕率。模式則是“怎么走這條路”的問題;第二,模式的內涵上包括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內容,不能只從一方面考察;第三。對中國經濟模式的評價不能局限于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忽略資本主義幾百年來的輝煌,評價應是客觀公正的;第四,正視中國經濟模式所付出的代價,并嚴肅對待中國經濟模式的可持續性問題;最后,從發展過程的角度看,中國經濟模式仍然處于發展和轉型的階段,目前呈現的只是一種狀態,因此,本文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中國經濟模式的存在與否,而在于怎么看待中國經濟模式,因為從根本上說中國經濟模式是在總結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及其轉型的過程并對其典型特征進行提煉而得出的結論,因而中國經濟模式是種結果,而不應是理想化的目的或目標。進一步的,由于我國經濟和社會仍處于發展階段。并未到達穩定的成型,中國經濟模式只能是一種狀態,在下文對中國經濟模式的討論都在這個意義上進行,為了論述方便,一以貫之“中國經濟模式”。
三、過程視閾下中國經濟模式的特征
如上述,如果從過程的角度看待中國經濟模式。即從“怎么走”的角度看中國經濟模式,中國經濟模式便呈現出階段性的特征。
1.漸進性。從建國62年的經驗來看,“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證明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方式。由于社會主義的試驗在中國尚屬首次,蘇聯社會主義的成功在某些地方為中國提供了借鑒,但模式是不能簡單復制的。歷史更不會簡單重復。蘇聯人少地多。資源廣袤的特點我國不具備,兩國的歷史形態也不同,人們對文化、道德的接受方式和程度也不同,簡單的照搬、照抄蘇聯經驗實行計劃經濟結果造成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的經濟停滯和社會災難。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又企圖全盤復制西方的市場經濟。實行休克式療法,中國卻穩步的實施漸進性改革,在穩定的前提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的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漸進性改革也得到社會和理論的認可。
2.試錯性。改革就是不斷的試驗,改革進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和阻礙,敢于抓住機遇。大膽的進行試錯,同時社會不斷鼓勵冒險精神,并給予失敗足夠的尊敬和寬容,是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之一。此外,改革必然是要付出代價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在改革中總是會遭受損失。因此,建立并不斷完善相應的保障機制和利益平衡機制是改革得以深化的保證。
3.歷史性。任何改革都不是天馬行空,改革和經濟發展總是建立在一定的歷史前提下,脫離歷史的經濟模式是不現實的。歷史形態賦予了中國目前的政治體制。中國共產黨作為人民最忠實的代表,也就客觀的決定了黨在改革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在這一原則下進行改革。
4.目標性。中國經濟模式的不確定性在于過程,而不是目標。中國經濟模式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實現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的模式,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在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決定了中國經濟模式必須能夠服務于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國家這一遠景。
5.規律性。中國經濟模式有其特殊性,但在追求人類幸福的目標下也必須服從市場規律。按照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不斷擴大財富的生產。在經濟體制改革邊際收益遞減的情況下。要將重心逐漸向社會體制改革轉移,進而擴大到政治體制改革,實現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
四、可持續視閾下的中國經濟模式
在總結中國經濟模式成功的特點后。也要看到中國經濟模式目前面臨的許多嚴重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的體現在非均衡發展的不可持續、三駕馬車的不可持續和城市化的不可持續三個方面,三者又并非孤立,而是相互補充、相互支撐,進而在結果上導致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要素的不可持續,制約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非均衡發展的不可持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打破了計劃經濟時代的“大鍋飯”思維,重新界定了共同富裕的本質和路線,開啟了非均衡的發展方式,允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從此開始了一切以經濟建設為核心、從經濟體制改革為核心的改革之旅,這對于打破當時共同貧窮的局面毫無疑問是正確的,改革開放的成就也證明了其正確性。但是,經濟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歷史和文化語境當中,經濟、社會和政治互相嵌入,共同作用,既維持了一定的穩定性,又通過相互作用影響著彼此的發展。30年前面臨的迫切問題是經濟發展和擺脫貧窮,選擇經濟體制改革和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的路徑適應了當時人們的需求。從而具有極大的收益遞增效應,經濟活力得到極大釋放。但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經濟模式已然呈現一種非均衡的局面,非均衡首先在發展思路上表現為經濟、社會和政治發展的非均衡。社會和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其次,非均衡在結果上表現為中國經濟的二元結構,造成了極大的貧富分化,制約著中國經濟的繼續前進。非均衡發展的邊際收益遞增已轉向邊際收益遞減,因而需要將重心向社會和政治體制改革轉移,在公共服務、社會和諧等多方面發現并滿足公眾的訴求,使整個系統重新走向協調和互補,使經濟發展由低質量向高質量方向轉變。
2.三駕馬車的不可持續。國民需求一般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構成,即俗稱的“三駕馬車”,這里的需求不可持續不是指國民需求的絕對停滯,健康的經濟體伴隨著經濟發展,需求數量隨之增加,需求結構隨之提升,產業結構相應的自動升級以匹配之。
在出口上,中國對外長期處于雙順差局面,即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同時順差,這意味著中國同時出口產品和出口資本,以維持美國的“負債經濟”,與美國經濟形成高度互補。雙順差起初有利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消化國內過剩的產能,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隨著出口規模的擴大和大量外匯儲備的積累。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大量的貿易摩擦,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支持著美國負債經濟的持續進行,背后支撐的是對美國的信心和信譽,但隨著美國信用的逐漸消蝕,該模式的邊際收益已呈現遞減趨勢,因而是不可持續的。
在投資上,以政府和國有企業為主的投資盡管投資效率低下,但對大型基礎設施的投資在早先仍然具有正向的邊際收益,基礎設施的完善進一步促進了招商引資的擴大。政府大規模投資的短期效應非常明顯,但在長期由于沒有配套投入的跟進,其乘數效應極小。隨著外部經濟的萎靡,大型基礎設施投資的邊際收益遞減,同時擠占私人投資,此外,大規模的財政支出在依賴于長期的經濟發展及其稅收的增加,依賴政府大規模投資刺激經濟的方法越來越無效。投資在資本供給和投資對象上也會隨之枯竭,邊際收益遞減的趨勢同樣明顯,因而也是不可持續的。
在消費上,最初國民收入隨著經濟發展有所增加。但隨著產業層次提升和國家財富的極大積累,一方面出口面臨產品競爭力和成本提高的壓力,一方面投資邊際效益遞減,同時政府投資擠占資本流向更高收益,內需不足成為中國經濟模式發展的必然結果,這表現在三個方面:消費總量的不足;消費結構不合理,對高層次產品消費的不足;消費者的兩極分化,這種分化又表現在兩個層面,其一,高收入者對投資的偏好和低收入者消費的不足;其二,城鄉消費的兩極分化。消費需求不足造成需求和供給結構的不平衡和脫節,產業升級就成為無源之水,也就制約了投資和出口的擴張,可見,消費和出口、投資是互補、互相支撐的,人為的以出口和投資替代消費而維持總量的增長在長期是不能奏效的、不可持續的,只有在結構上保持合理,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提振內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將呈明顯的邊際收益遞增趨勢。也是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關鍵環節。
3.城市化的不可持續。城市化被視為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中國城市化的道路是由以上兩種發展戰略下的產物,同時,城市化又是配合以上兩種發展方式的手段,因而中國城市化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扭曲,對經濟長遠發展的推動作用也受到影響。
城市化一般是在分工和專業化的要求下,通過不斷降低交易成本和實現集聚經濟,由經濟力量自發推動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和自由的活力得以釋放,經濟蓬勃發展,城市化隨之出現,但地價卻沒有相應提高,城市居民也沒有土地所有權,伴隨的是土地強征、強拆和微薄的補償。同時戶籍制度使農民工進城卻不能成為真正的城里人。在公共服務,社保、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都無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因而就不會選擇像城里人那樣的消費,也不會對自身進行長期的專用性投資,勞動生產率就無法提高,致使產業升級的動力消失,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城市化就不能正常進行,必須在投資沖動的機制下人為推動,機械式的城市化自然不能充分發揮促進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
五、結論
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同時存在深刻的矛盾。總體上體現為在核心上不斷向“內嵌的自由主義”接近,即更為開放、自由的市場環境,同時在配套建設上通過逐漸的改革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而許多深層次的矛盾體現了“建構主義”、“工具主義”的功利性思維,“建構主義”體現了從上而下的干預傾向,“工具主義”則體現了對目標的狂熱追求。但在實施環節過于功利主義,結果往往較大的偏差于目標。比如對經濟發展的過分崇拜在實踐環節變成對GDP,對增長率的崇拜,結果導致粗放的經濟增長,人反而成為經濟發展的犧牲品,然而經濟發展的本質目的在于更好的滿足人類的需求。在現實中,糾正這種錯誤的發展思路卻不在經濟環節,而是通過社會和政治體制的漸進改革,在穩定的前提下漸次得到改善,也體現了經濟、社會和政治的互補作用。
責任編輯 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