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會利
仔細分析高中教材中寫作序列的安排,其內在的邏輯還是很分明的。不管是舊教材,由高一的思維訓練、記敘文訓練,到高二的議論文、說明文訓練,再到高三的思辨性實用文體訓練;還是新教材,將寫作指導與具體話題結合起來,其內容都是全面的。但是當我們把它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時,往往會發現,在有限的語文課堂上,專門騰出時間來做作文練習和指導不是不可能,但時間一定非常緊張,而且和閱讀訓練相脫節,形成各唱各的戲的結果。如果我們只注意閱讀或寫作其自身的序列,而忽略了二者之間的聯系,難免會顧此失彼,難求實效了。而考試中的話題作文也好,材料作文也好,考生的實際思維過程也是閱讀品悟、聯想拓展,再下筆寫作。所以,把二者結合起來,使閱讀和寫作成為彼此交融的過程,是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二者結合的科學性:
1. 二者結合拓展了閱讀的發展方向,充實了寫作的起點和源泉,體現了“物”——“意”——“文”的寫作規律,解決了作文現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寫作課上不乏這樣的場景:題目布置下去了,許多學生抓耳撓腮,無話可說。根源往往在于學生缺乏一個可以品味、評價和思考的實體對象,而這個實體對象,最佳的莫過于閱讀材料的加入,教材內外的材料,都可以作為寫作形式上的學習對象和寫作內容上的激發源。王俊鳴的三新教學法之一“新感悟”,實則體現的就是閱讀后把感悟下筆成文的寫作規律。事實證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作品進行了不錯的延伸,這樣,閱讀成為寫作激發的源泉,而寫作也為閱讀搭建了研究性平臺,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2.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習慣的培養。閱讀不再是懂得就止步,而是需要以它為出發點,再去走更遠的路。葉圣陶的教學理想境界是:學生“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就達到了“不教”的目的。不少學生對語文閱讀材料,往往抱著眼高手低的態度,覺得讀明白就可以了,不必再去進一步地探索。其結果是,平時讀了很多的好文章,輪到自己寫了,既找不到好的內容,也尋不到好的形式,出現“讀了十多年書,還是不會寫文章”的現象。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過來,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即讀和寫的練習不可分割。
3. 二者結合適應了閱讀考查鑒賞能力、探究能力的發展趨勢。隨著時代發展,高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試題中越來越多地加入了鑒賞性成分。從題型主觀化,到考題開放化,再到解答的個性化、評價的開放化,無不體現著對讀寫結合緊密性的重視。有悟寫不出,甚至連自己的體悟都沒有,將成為考生語文得分的瓶頸。如果平時教學中,教師就能夠時時注意引導學生把二者結合起來,讓學生的思維和表達不斷地得到訓練,那么,應對這樣的考查趨勢,應該不是困難的事情。
二、二者結合的可操作性:
1.與課內精讀相結合:
學何文體,就啟發學生模仿寫作,達到掌握該文體的特點,提高鑒賞并寫作此類文體能力的目的。我們常常感嘆,學習了那么多經典的文章,學生寫的作文卻連起碼的章法都沒有。那是因為學生只是把它當閱讀材料,根本沒有意識去想,“如果我寫這類文章,會怎樣?”例如學習演講詞單元,可以讓學生學后試著寫寫演講詞,這種文體不僅實用,而且有較強的情感性,也講究語言的優美,可以達到多重的訓練目的。
除此而外,學生習作中的說假話,或者無話可說現象也不少,這也可以借助閱讀來克服和解決。我們的閱讀教學容易重知識、重結論,而輕體悟,新課程的目標“學會學習”不僅很實用,而且考慮得更長遠。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情感、思維的激發,這樣的目標是有欠缺的。語文恰恰是這樣奇怪的一個科目,它既要你的基礎和能力,還要你的思想情感。寫作的介入,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或者課文學習結束之后,不要只是把內容要點、寫作技巧、主旨往課本上一寫,萬事大吉,而是另外打開了一扇門,走進房中,看到其陳設,要做一番評價和新的設計了。學生可以仿寫,可以評價其人物、觀點,也可以展開聯想,走到別的地方去。這樣,有了具體的對象,學生會覺得說點東西不是那么難,那么空洞了。
2.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懂得語文學習規律的人都知道,只靠幾冊語文教材提高語文能力的學生太少了,量大而質優的課外閱讀是必不可缺的途徑。如何指導學生更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除了定期定量的良好摘抄習慣外,可以嘗試將寫作訓練納入。方式不拘一格,例如,可以寫“推薦語句”,把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心儀”、“心動”之句摘抄下來,然后寫推薦理由,原語句不限字數,短可一句幾句,長可一段幾段,推薦理由則由一開始的100字長至300字以上,甚至500字以上,如何將其寫出來并且逐漸加長?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感悟,評價,進行聯想,抒情,在感受中抒情,在聯想中描寫,在感悟中評價。這個方法實施簡單,學生先自由閱讀,搜尋自己需要的語句,然后摘抄、動筆寫作即可。重要的是后期的交流借鑒,很多學生一開始會不知道寫些什么,但是等有心者領路在前,便恍然大悟,覺其不難了。教師要善于精選各類思路的優秀習作,幫助學生識其法,也要善于借助課堂氣氛來烘托其“展開部分”的精妙,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寫作者“自己的東西”,事實證明這樣的寫作訓練能產生高于只給出寫作題目的作文,其原因中,閱讀過程功不可沒。
這種方法還可以有一種變式,即同題寫作,教師擇一語句或文章,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幫自己”寫推薦理由。現在媒體上的“排行榜”數見不鮮,偶爾也會有“上榜理由”,教師可以借鑒其形式,讓學生給作家、傳記中的人物排行并寫出理由,學生必須仔細閱讀,然后才能有話可說。每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評語都寫得很精彩,但一般較簡略,可讓學生學習它的思路,充實它的內容。這樣的訓練,既讓學生了解了社會,又提高了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在讀中寫,在寫中讀,有篇雜志名為《讀讀寫寫》,真是深諳了語文學習的規律,教者要爭取做到的是,讓兩者更有效、更自如地結合起來,互為依托,為學生指引出一條語文學習的陽關大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