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初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維護2300萬上海市民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人大、市政協十分關注和支持醫改工作。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在以常務副市長楊雄為組長、副市長沈曉明為副組長,19個部門組成的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和“打基礎、管長遠、可持續”的基本原則,遵循“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漸進”的改革路徑,扎實推進國家五項重點改革和本市五項基礎性工作,切實緩解群眾看病就醫中的突出矛盾,取得了明顯進展和成效,實現了階段性目標。
全面完成國家醫改五項重點任務
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整合歸并本市各類醫保制度,逐步縮小待遇差距。三類基本醫保(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新農合)的參保率均達到96%以上,全部實現了門診和住院統籌。職工醫保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從7萬元提高到28萬元,超過部分仍可報銷80%。居民醫保住院總體報銷比例從61%提高到70%,不設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各區縣新農合補償封頂線均達到上年轄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超出部分再給予70%的二次救助。穩步加大醫療救助力度,試點開展取消低收入家庭醫療救助病種限制和“一站式”醫療救助服務,實現從事后救助向事前、事中救助的轉變。
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在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基礎上,本市經嚴格遴選后增補了381種地方基本藥物,共計688種,較好地滿足了市民社區用藥需求。2011年2月1日起,全市所有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藥物,并實行零差率銷售。通過集中招標采購,實施“量價掛鉤”,基本藥物中標價格平均降低39%,減輕了群眾用藥負擔。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收支兩條線管理,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責任,實現了無債務運行。通過收支兩條線管理、醫保總額預付、績效考核等綜合改革措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公益性顯著增強。同時,加強以全科醫師為核心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不斷豐富社區衛生服務內涵。
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服務范圍覆蓋包含外來人員在內的本市常住人口,并在國家項目的基礎上新增21項基本和3項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切實保障公共衛生服務所需經費,以常住人口計,2011年本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達到人均53.7元。
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本市按照國家要求,堅持點面結合、遠近結合,突出重點、邊試邊推,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為促使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各部門采取醫保總額預付、完善財政補償機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完善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嚴格控制醫藥費用增長等綜合措施,進一步調整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將衛生、醫保、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統籌由一位市領導分管,加強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市政府分別與衛生部、解放軍總后勤部簽訂部市合作協議,共建共管部屬醫院,強化全行業屬地化管理。
扎實推進本市醫改五項基礎性工作
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實施郊區三級醫院建設“5+3+1”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市郊每個區縣都有一家三級醫院。加強規劃引領和政策引導,有序推進部分二級醫院功能轉型,提供康復、老年護理服務。健全中醫服務體系,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大力推進浦東新區上海國際醫學園和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
有序推進區域醫療聯合體試點。促進建立各級醫療機構之間的統籌協調和分工協作機制,2011年本市啟動了瑞金—盧灣、新華—崇明兩個醫療聯合體試點。通過聯合體章程,明確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積極開展聯合體內人員柔性流動、三級醫院專家下基層、基層醫務人員規范培訓、居民簽約服務、雙向轉診等改革探索。
初步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2010年本市探索實施在全市統一的公共平臺上,建立與國際接軌、統一標準規范和考核評估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在組織管理、政策法規、質量控制和支撐保障等四大體系方面逐步完善。三年來共招錄了6089名培訓對象,目前已有1115人順利完成培訓并獲得培訓合格證書。
加快推進衛生信息化建設。2010年,本市啟動實施基于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衛生信息化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健康信息網一期工程,實現了全市34家三級醫院以及8個試點區的信息整合,二期工程立項工作正有序推進。明年上半年將完成項目建設,屆時將實現全市17個區縣、近600家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的整合和互通共享。
積極探索家庭醫生制試點。2011年,本市啟動了家庭醫生制服務試點工作,確定長寧、徐匯、浦東、閔行等10個區12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先行試點。試行由家庭醫生負責對一定數量的人群開展健康管理,形成更為緊密的服務關系。目前,各試點社區已簽約家庭77萬戶,簽約居民210萬人,社區居民享受醫療衛生服務的便捷性進一步提高。下一步,本市將逐步探索實行家庭醫生首診制、醫保按人頭付費,最終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社區健康“守門人”制度。
努力緩解群眾看病就醫中的突出問題
多渠道方便居民門診就醫。加強醫院門急診力量配備,增加專家門診次數,全市各級醫院已基本落實副高以上專家每周至少2個半天專家門診。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開設周六上午門診,部分還開設雙休日全天門診。全市34家三級醫院向公眾提供免費預約服務,每月專家門診預約量達38萬人次。在30多家三級醫院開展了“一站式付費”試點,部分區縣還開展了醫保病人“先診療、后結算”試點,減少了病人排隊次數和等候時間,方便了病人就醫。
改善醫療服務與管理。實施“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全市三級醫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病房的數量均達到病房總數的60%以上,超過80%的二級醫院開展了優質護理服務,各醫院試點病房的患者滿意度明顯提高。為方便慢性病患者配藥,明確規定對診斷明確、病情穩定、需要長期服藥的慢病患者開具2—4周處方用量,受到慢病患者的普遍歡迎。
進一步減輕群眾醫療費用負擔。本市重點在三級醫院開展了加大自費藥品和自費醫用材料使用管理試點工作,通過建立使用前預先書面告知制度、嚴禁要求患者自行外購、開展使用情況動態監測和院內公示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初步扭轉了自費藥品和醫用材料無序使用的狀況。
健全醫患糾紛調解機制和投訴應對機制。建立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2011年本市和各區縣均成立了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工作辦公室,區縣層面還成立了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切實發揮人民調解在化解醫患糾紛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本市95%以上的醫療機構投保了醫療事故責任保險,建立了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此外,去年本市還開通了衛生、醫保聯合投訴電話(33976100),一口受理和解決市民涉及看病就醫的投訴,強化醫患溝通,發揮聯系市民群眾、醫療機構和行政管理部門三方的橋梁紐帶作用,為化解醫患矛盾發揮了積極作用。
(作者系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市醫改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