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硯

目前,我們正在學習和落實2011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施新課程,當我們“走進新課堂”的時候,才可以說“走進了新課程”;當我們通過“新課堂”來展示“新課程”的時候,才可以說真正實施了“新課程”。我認為這個“新課堂”首先應該是有效的課堂。
一、有效教學的內涵與外延
有效教學于20世紀上半葉出現,主要是為解決知識無限與教學時間有限之間的矛盾,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教學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
有效體育教學的內涵包括效益、效率和安全三重意蘊。
效益——追求良好的教學效果,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并對后續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有益。
效率——用最少的時間、最少的成本,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
安全——關愛學生、重視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保護學生生命安全。
有效的體育教學的外延涵蓋有效的課前準備、有效的教學實施和有效的學習評價等。
今天我們把視角主要聚焦于課堂,因為一個學校如果缺少有核心競爭力的課堂,就只能行走在教育的邊緣上。有效課堂是有效教學的主陣地。
二、有效體育課堂教學的特征
1.以生為本
體育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具有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指導思想,在體育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通過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和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
2.安全高效
體育教師要有事業心和責任感,要有時間與效率的觀念,要有安全保護的意識,要能有效傳遞知識、技能和情感,有效地利用教育技術,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做到安全高效。
3.注重量化
有效教學注重教學目標的全面性、整體性、協調性,體育教師要做到目標導向貫穿教學全過程,目標達成率、運動負荷等有量化指標并可測量。例如SPARK課堂中采用MVPA評價學生活動水平,其學生中等和劇烈活動的時間要達到50%以上。
4.突出針對性
一是針對教材特點,選擇教學策略(表1)。
二是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選擇目標、內容、方式方法和手段(表2)。
5.充滿活力
課堂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場所,有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昂揚學生的運動激情,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練,必定使學生終身受益。
這種活力不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不是單純形式上的絢麗多彩,而是體育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的完美結合,是讓“運動”的課程“活”起來,改變“缺乏運動”“機械運動”“枯燥運動”“單純運動”“遠離生活的運動”等死氣沉沉的體育課狀況,讓學生“想學”“樂學”“會學”,讓有效的充滿活力的體育課堂不僅成為學生一生中美好的回憶,而且成為他終身體育的動力和資源。
三、有效體育課堂教學的探索
1.盤活教材、精心設計是有效體育課堂教學的基礎
⑴解讀課標、研究教材
首先,要熟知學生的起始點。要了解學情,了解學生原有知識技能結構,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
其次,要關注新舊知識連接點。要了解新知與舊知的聯系,找準由舊知引入新知的連接點,挖掘新舊知識、技能之間的內在聯系,避免簡單重復和邏輯混亂。
再次,要掌握知識、技能的增長點。要深化新學知識、技能,不斷鞏固、應用并加以拓展。
⑵靈活處理教材
第一,根據教材找準重點、結合學情確定難點。
第二,面向全體學生,了解個體差異,合理地選擇方法、手段。
第三,要有恰當的學習梯度,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搭建“扶梯”。
第四,要有恰當的負荷,學練的強度、密度要適當。
⑶重視教材的教育性,挖掘教材的非智力因素
體育學科開放的教學環境、身體練習并承受一定負荷的特質,決定了學生通過體驗可以感受更直接、更親切、更強烈的刺激,喚醒已有的背景經驗,并與之融通,從而促進自身的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因此,體育教師要重視教材的教育性,充分挖掘教材的非智力因素,讓學生充分體驗身體練習的樂與累,運動訓練的強與弱,對待困難的進與退,動作完成的好與差,比賽結果的勝與負,遭遇挫折的勇與怯,成績面前的喜與悲,這種變化多端的直接體驗是實現學生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的溫床。所以“體育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學生感受人生,體驗人生最直接、最深刻、最生動的活動”。作為體育教師要有強烈的育人意識,從教學設計開始就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就要結合教材考慮如何錘煉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如何引導學生學會調控學習情緒,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如何養成學生良好的體育道德。
⑷精心備課,進行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按照我國現行的課程標準,這個系統對義務教育階段來說依次是:水平教學設計→學年教學設計→學期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設計→學時教學設計;而對高中階段來說依次為:水平教學設計→模塊教學設計→單元教學設計→學時教學設計。
從表面上看似乎課時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系統中的基本單位,其實不然。按照南京師范大學顧淵彥教授的研究,單元教學設計才是教學設計系統中最完整的基本單位。
我贊成顧淵彥教授的看法,這種在教學設計系統中以單元為完整的基本單位的設計思路不僅科學合理而且契合我國的國情和校情,對一線體育教師來講是簡便易行的。
我認為以單元為完整的基本單位的體育教學設計,可以有以下內容:
①設計思想。
②教材分析。
③學情分析。
④單元教學計劃。
內含:單元教學目標、內容、重難點、教學組織策略、教學方法和手段、課時分配、學習評價等。
⑤單元所含各課時的教案。
包括:學校名稱、上課年級、學生人數(男、女)、課次、目標、內容、重難點、教學過程、教學方法、運動負荷預計、場地器材安排等。
2.搞活教學現場,這是有效體育課堂教學的條件
⑴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期待(表現欲)、心理安全(不怕在學練中犯錯,希望別人能寬容)、心理自由(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心理滿足(體驗成功樂趣)的特性。創設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生動活潑的氛圍,創設良好的使學生想學、愛學、樂學的教學生態,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要求。
⑵創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
有人說,學生喜歡某一老師就喜歡上他/她的課,喜歡是一種心理傾向。學生喜歡這個體育老師有時是喜歡老師健美的身材和高超的示范動作,可能更多的還是喜歡你關愛學生、一視同仁的品質,喜歡你民主平等、寬容厚道的氣度,喜歡你幽默有趣的語言和靈活多變的教法。這樣,教師站在學生角度上的教導、提醒、贊揚、批評,在學生的眼里就不再是嘮叨和苛刻的要求,而是一種喚醒、激勵和鼓舞。
⑶創設開放性空間,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熱情投入
一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要激勵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
三要讓學生有充裕的學練時間;
四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大膽質疑;
五要讓學生參與教學評議。
3.激活過程與方法,這是有效體育課堂教學的途徑
⑴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
教無定法,但必須選擇適應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啟發學生自主學習,重視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
我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課堂教學應重視體驗式教學方式。
體驗式教學是以體驗為基本特征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親歷和體驗過程中理解知識、習得技能、發展能力、建構意義、生成情感的一種教學價值觀、教學方法論和教學策略與方法。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特征是從事身體練習,并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學生在身體練習的過程中需要在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之間建立一個通道,這個通道就是體驗。顧淵彥教授指出“學生從事身體練習的過程中,通過體驗而獲得的身體認知即是技術,而技術通過不斷實踐被掌握,則是技能。”他還強調“從本質上看,技術是屬于認知范疇,它是人類認知體系中的一個特殊領域——身體認知?!边@種身體認知和其他文化課的認知不同,主要是通過體驗獲得的。因此,我們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應十分重視體驗式教學。
我們欣喜地發現這種教學方式已被我省很多中小學體育教師所重視,在前幾年對中小學進行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講得少講得精了,學生學練的時間多了;教師動不動就將學生集中起來講解的情況少了,在和學生一起互動中進行個別指導的情況多了;學生規規矩矩排隊等待運動的少了,主動嘗試、自主學練、積極體驗的機會多了。但我們也發現大家對體驗式教學方式的實踐研究還不夠。首先,身體體驗還不夠到位,即運動負荷不夠。按照SPARK課程的說法,就是MVPA即中等至劇烈活動的時間還未達到50%。其次,心理體驗還不夠活躍,學生運動的積極情緒還未充分調動起來,課堂缺乏活力。這就對我們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如何讓學生身體體驗的“量”達到一個適合的“度”,并且讓學生心理體驗的“質”達到一個良好狀態,讓我們的體育課真正符合學生發展的需求,這是我們體育教學永恒的主題。
⑵因材施教
一要針對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學段和所教班級的學情選用不同的組織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是同質分組還是異質分組,是先學后練還是先練后學,教師要心中有數,靈活掌握。二要從大多數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出發,確定學習的難度、強度和密度,但也要兼顧基礎好和基礎差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進步。三要巧用技能展示和即時評價,捕捉學生學練中的亮點,張揚學生積極向上的個性,鼓勵學生遵守規則、互幫互學、發揚團隊合作的精神。
⑶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口令、哨聲、肢體語言來調動和組織學生學練;要針對重難點和技術要領適時進行示范和點撥誘導;要用自己的行動鼓勵學生交往與合作;要敏銳觀察學生的學練狀態、運動保護和安全狀況,及時進行反饋和調控;要用自己的激情去帶動學生積極的學練情緒,讓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使學生中等至劇烈活動的時間達到50%以上。
4.活用“以學定教”,這是有效體育課堂教學的核心
教師的難能可貴在于找準自己的角色、擺正自己的位置。作為一個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要一心一意為學生的身心發展而著想。這就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必須用民主平等的態度去與學生交流、溝通,必須要有一顆年輕靈動的心去和學生一起互動,必須用自己的愛心和耐心堅持育體育人,通過每一節課及其課外活動讓學生喜愛運動、融入集體、大膽學練,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因此在體育課堂上我們就要堅持做到五個關注:
⑴關注學生運動參與的狀態
參與的廣度——全體學生是否都參與到教學和活動中來?
參與的深度——是被動消極的參與還是主動積極的參與?
⑵關注學生學練的情緒狀態
教學氛圍是否民主、和諧和活躍?
學生的學練心境和學習興趣如何?
⑶關注學生課堂上的交往狀態
融入集體參與活動,進行合作學習的態度如何?
師生、生生互動,既有合作又有競爭的局面有無形成?
⑷關注學生的身體認知狀態
學生有無充分的學練時間進行身體認知?
學生認知狀態是否被激活?
⑸關注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狀態
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盡可能大的進步和發展?
學生學練和安全保護的情況有沒有進行及時的評價與調控?
四、創建有效體育課堂的思考
創建有效的體育課堂必須處理好五個關系。
1.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構成課堂教學系統的四要素是教師、學生、教學信息、教學媒體。其中教學信息是教學內容及相關要求的反映;教學媒體是教學信息的載體和學習工具;教師既是教學過程的設計師,也是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這四個要素相互配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和風格。有效的課堂教學就應當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多種媒體的功能優勢,完整和準確地把握教學內容,實現情緒、交往、思維和目標達成的最佳狀態。
在課堂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是主體(稱為雙主體),教學信息(教材等)、教學媒體(場地、器材)是客體,客體為主體服務,我們決不能反客為主,過于難的教學內容和過于花哨繁多的器材不是我們的選擇。
在雙主體中,教師這個主體處于“導”的地位,學生這個主體處于“學”的地位,“導”通過“學”發揮“引領”和“指導”的作用,從“學”的角度看“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這是基于當前教育環境的最好的師生關系的描述。
2.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預設是教師教學實施前對教學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預測和設計。
預設的準確,源于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應用,源于對教育教學規律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源于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解讀和認知,源于對教材的剖析和內化,源于對校情、學情的分析和判斷。
但是,教學過程不是預設不變的。所謂“生成”是指教師在與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以及教學互動中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吧伞笔窍鄬τ凇邦A設”而言的,對“預設”和“生成”我們不能絕對化,要注重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的辨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學互動而生成的有關信息及教學資源是彌足珍貴的,它們有時可能是錦上添花,有時又可能是節外生枝,教師要善于捕捉,并有效利用。
3.學會與會學
教師培養學生不能滿足于教學生“學會”就為止,而要讓學生“會學”,但是“會學”起步于“學會”,沒有千千萬萬個“學會”,就沒有后來的“會學”。體育學習的實踐性非常強,這就更凸顯了“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意義。我們現在課堂教學中提倡的“導學”就是要求教師的“指導”能引領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
4.規范化與個性化
在我省每年開展的各種形式的教學展示或評選活動中,幾乎每一次都有教學文件不規范、基本要素不全、編寫質量不夠高的問題出現。
實際上,從全國到省到市、縣,每一級的教育主管部門或教研部門都有對備課、上課、評課的規范要求,但是由于我們平時沒有很好重視,沒有養成良好的遵守規范的習慣,所以出現了上述問題。
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除去不夠重視的原因外,可能我們有一個缺失,即重視多樣化、個性化而忽視規范化。事實上,今天的“規范”正是過去“多樣化”“個性化”經過實踐檢驗總結出來的共同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學規范化是我們的“底線”,我們應該在這個“底線”的基礎上再追求多樣化、個性化,決不能以多樣化、個性化為由,缺失規范化要求。
5.課內與課外
有效的課堂教學還須延伸至課外,對教師來講課前要備好課,課后要善于反思。而對學生來講,則需要通過課后的進一步練習進行鞏固和拓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結尾時對學生課外練習作出要求是必要的。
中央7號文倡導中小學每天體育活動一小時,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提供了時間上和制度上的保證。當然,這取決于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和體育教師的執行力。
教育專家李鎮西說“我們不缺思想,缺的是良知”,套用他的話:“學校體育不缺理念和口號,缺的是良知和行動”。當前我們正在學習《課程標準》和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每一個有良知的體育工作者都要行動起來。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