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妹
1.我在二年級女足的訓練過程中,發現只要老師沒有到場的時候,她們都是三三兩兩的閑談或者追逐打鬧,有的干脆就坐在足球上等老師,從沒有主動訓練或者熱身的意識。在我反復強調先來的人,可以進行熟悉球性或者復習前一次的學習內容,但是下一次依然如故。
做法:變足球熱身或放松環節為足球游戲。如“小海豚頂球”:學生四肢著地在草地上爬行,在此過程中用額頭輕輕的推著足球往前連續滾動;如“趕小豬”:一人雙球,用雙手或一腳一手,將兩球往前同時推進,注意不要掉球;如“小小拳擊手”:將球拋到頭頂上方,用一只拳頭盡量連續不斷的往上方擊打,使之時間最長不下落者為勝;再如“放鞭炮”:將小足球夾于雙腳之間,然后用力跳起,將足球拋過一定高度或遠度的標志物。
通過這些有趣的小游戲,筆者發現學生有了較大的轉變,不但協調性變好了,而且在老師不在場的時候能自己活動起來了,并且還有令人驚奇的自創動作出現:學生會改造游戲了,比如會改“小海豚頂球”為“小螞蟻運糧食”。
這充分說明,學生更樂意接受游戲的方式來熱身或放松,從事足球教學或訓練的同仁們不可千篇一律的用“拿來主義”的方式進行枯燥無味的說教。
2.我在二年級新授運球急停的技術動作時,學生初始還有點熱情,練了不過三五遍就開始疲沓起來,有的甚至趁我不注意往地上一躺,動都不想動了。
做法:把足球的技術訓練與足球游戲相整合。如將運球急停與“我們都是木頭人”的游戲相結合,在運球時集體念兒歌:“我們都是木頭人,一不許哭,二不許笑,三不許露出大門——牙”,當“牙”這個字話音剛落,學生就迅速做出停球動作;如將顛球與“青蛙跳水”相結合,在老師說:“三只青蛙跳下水、五只青蛙跳下水、八只青蛙跳下水”時,學生就相應做出幾個顛球動作;再如做假動作過人后射門和“高人、矮人、超人”的游戲相結合,正常帶球的時候是“高人”,做虛晃的假動作時是“矮人”,過人后迅速大力射門是“超人”,學生很快的就掌握了技術動作,而且還能知道動作要點,比如“超人”射門的要求,就是要快速、大力、準確等。
于是常見的一幕發生了,比賽中,經常有學生在假動作過人時大叫一聲:“矮人”、還有學生會在大力射門的一剎那間大喊:“超人”,令觀者莫名,只有我和我的隊員發出會心的笑。這說明,一個好的訓練方法,能深入人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能靈活機智的運用。
(江蘇省鹽城市實驗小學224005)
【點評】:少兒足球,這個特定詞語下的特別群體。天真無邪,嬉戲玩樂中成長的孩子。如何對他們進行業余訓練?相信不少的老師都有很不一樣的訓練感悟,不局限于訓練項目,就從小學生的訓練入手,希望能見到更多的能推廣給更多同行們直接實踐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