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燕 壽志敏
摘要: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商販沿街擺攤現象日益嚴重,由此帶來城管與商販間矛盾。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列舉出了三種常見的城管對商販的處理方式:簡單罰款、頒發許可證和幫扶商販,并運用完全信息下的非合作博弈模型分別對其進行分析,得到三種處理方式下商販規范經營概率、城管檢查概率及雙方期望收益。通過對這些指標的綜合比較,找出最佳處理方式。比較分析的結果表明:幫扶商販相比其他兩種處理方式更加有效可行,但效果取決于政府在幫扶商販的過程中產生的名譽收益。
關鍵詞:城管;規范經營;非合作博弈;納什均衡
城管與商販的矛盾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外來人口增加。他們缺少生產資料,一部分成為工人,另一部分成為商販。商販多以販賣水果蔬菜、零食小吃為主,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商販整體素質偏低,對垃圾處理不當破壞環境,亂擺攤位容易導致交通堵塞。政府為了維護市容,設立城管部門,對違反規定的商販進行罰款、沒收設備器具等處罰。但這對于原本就處于低收入狀態的商販來說難以接受,在抗議無效后較易引發暴力事件,尤其是在商販人數較多,規模較大的攤販集中地更易發生。
事實上,城管與商販的矛盾并非完全對立的,不可調和的。簡單來說商販為獲得利潤選擇擺攤,但擺攤對環境、交通等造成影響,城管部門為了減輕甚至消除其影響,選擇對地攤取締,商販因此利潤受損。應該看出,商販的目標是取得利潤,而城管目標是降低不利影響,所以,只要商販確保在擺攤期間主動降低對環境、交通的影響,也就是規范經營,兩者的矛盾便可以消除。針對于此,實施怎樣的措施使商販主動選擇規范經營便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針對城管與商販的矛盾,國內有不少文獻進行了博弈分析,解釋了其產生原因、指出可行的解決措施。王菲(2011)年建立了流動小攤販與城管的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指出由于信息不對稱、錯誤預期,博弈陷入“經營、圍堵”的結果。同時城管部門管理形式單一、執法方式不當加重了兩者的矛盾[1]。向彥任(2011)通過城管與商販合作前后博弈模型的分析指出,如果城管選擇幫扶商販,他們的效應可同時提高,兩者將最終走向合作[2]。
本文通過博弈論的基本原理首先對商販的三種處理方式:簡單罰款、頒發許可證和幫扶商販進行博弈模型分析,找出影響商販違規擺攤概率的因素,并對三種處理方式的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1、簡單罰款的博弈分析
1.1 簡單罰款博弈模型的建立
在簡單罰款下的措施中,商販不存在規范經營的選擇,城管部門不區分商販的經營情況,對檢查到的正在擺攤的商販都進行處罰。在這種措施下,城管選擇檢查或不檢查,商販選擇擺攤或不擺攤。當城管檢查到商販擺攤時對其罰款,罰款金額為X(為起約束作用,罰金需大于商販的利潤),并勒令其撤除攤位。
當商販選擇不擺攤城管不檢查的支付為0;檢查的支付為—C,表示城管由于檢查耗費的人力等成本。當商販選擇擺攤時城管不檢查的支付為—K,其中K表示由于商販的不規范經營導致對環境的破壞及造成交通堵塞等對整個社會造成的損失;城管選擇檢查的支付為X—C,城管收到罰金X,耗費了檢查成本C,并使商販對環境交通的破壞K降為0。
當城管不檢查時商販擺攤的支付為V,表示商販利潤為 V(V 假設商販和城管擁有完美信息,則兩者的博弈為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其支付矩陣為表 1: 1.2 簡單罰款模型下的結果分析 從結果可看出,當商販意識到城管的檢查成本升高時,會更多的選擇擺攤;當對商販罰款金額升高時,商販會更少的選擇擺攤;當對環境交通破壞嚴重時,城管部門會迫于上級政府及群眾反映的壓力,增強對商販的打擊力度,從而商販會減少擺攤。 商販違規經營的利潤增加會提高城管檢查概率,因為當檢查機關意識到小攤的利潤升高時,認為小攤會更多的涌現從而對環境影響更為嚴重,會更多的選擇檢查。 同時,雖然從增加對商販的罰款金額可有效減少小攤數量,降低檢查次數。但在實際生活中需對罰款金額慎重決定,如果城管執法給商販造成的損失不大,會讓商販忽略城管的權威,但是如果處罰超出商販承受能力,往往會激化矛盾[1]。 2、頒發許可證的博弈研究 2.1 頒發許可證模型的建立 針對簡單罰款下無規范經營概念的弊端,有人提出了參照管理小餐館的方法規范管理商販,向商販以一定價格出售許可證,并由城管部門針對商販制定規范,為商販劃定攤位、規定營業時間、規定衛生要求等。城管部門對商販是否持有許可證進行檢查時,對持有許可證的商販不予管制,對無許可證擺攤的商販予以罰款。由商販自由選擇是否購買許可證。 現假設政府決定向商販提供許可證,許可證售價為M。城管部門負責檢查商販是否持有許可證,如檢查到的商販有許可證,則只對其位置不當等行為進行糾正,如無許可證予以罰款。通過提供許可證的舉措,使持證小攤成為合法經營,而政府也由最初的堅決反對變為一定程度上的容忍。 小攤販因為移動位置清理垃圾等使其利潤降低為V′( V′ 提供許可證后,其支付矩陣可表示為表 2: 可以看出,對商販來說,不擺攤和有許可證按規定擺攤兩個戰略空間嚴格劣于有許可證違規擺攤這一戰略,故將這兩個戰略剔除。剔除后的支付矩陣為表 3: 2.2 頒發許可證下的結果分析 由結果可知,許可證價格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城管部門的檢查概率的因素。許可證價格越低,商販越有可能選擇購買許可證從而使城管檢查收益減少,減弱了檢查的積極性,導致城管檢查的概率降低。與原始的簡單罰款博弈不同,頒發許可證使商販的期望利潤不再為0,違規經營利潤、規范經營利潤越大,罰款金額、許可證價格越低,商販期望利潤越高。
2.3 頒發許可證與簡單罰款的效果比較分析
將頒發許可證與簡單罰款的城管檢查概率、違規擺攤概率、政府期望效用、商販期望效用總結如下表 4:
綜上,與簡單檢查相比,提供許可證減少城管檢查次數和商販違規擺攤數量,降低政府期望效用,增加商販的期望效用。
可見,雖然長期以來發放許可證被認為是政府對商販的榨取,是政府為增加財政收入而設立名目收費。但博弈結果證明,只有較高的許可證價格下,政府收入增加。且不論許可證價格高低,商販的期望效用相對于簡單罰款是提高的。這是因為許可證的發放使商販有最低利潤值保障。
但是,應該看到,頒發許可證的博弈模型中,商販的戰略空間為無證擺攤和持證違規擺攤,即在此舉措下,商販都不會選擇按規范經營,政府始終遭受著商販對環境交通的破壞而只能從許可證售賣收入上獲得小部分補償。因此,頒發許可證雖然有利于商販的利益但不利于市容的維護,不宜實施。
3、幫扶商販的博弈分析
3.1 對商販幫扶模型建立
除了向對商販頒發付費的許可證,也有人指出應對商販實行免費的幫扶。在這一措施下,商販無需付費,城管對商販的檢查集中在檢查商販的攤位經營是否按照規范,對于不按規范的商販予以罰款,對于按照規范經營的商販實行幫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助其解決困難。這樣,一部分商販為免于罰款會選擇規范經營,一部分商販會為追求違規經營產生的額外利潤而選擇違規經營。
現假設政府對選擇對商販進行幫扶,在檢查期間對商販的幫扶可使政府獲得了名譽上的收益R,其支付矩陣可表示為表 5:
用θ表示城管檢查的概率,β表示商販違規擺攤的概率。給定β,城管選擇檢查(θ=1)和不檢查(θ=0)的期望收益分別是:
3.2 幫扶商販的結果分析
V—V′影響了城管部門的檢查概率,當V—V′增加時,即商販通過違規擺攤所獲得的額外利潤越高,城管檢查的概率越高。這是由于額外利潤越高,商販越傾向于違規擺攤,所需檢查越頻繁。
與原始博弈相比,對商販違規擺攤概率產生影響還有政府對商販幫扶時產生的名譽收益R。R值越大,商販的違規擺攤的概率越低。這是由于當商販意識到城管部門檢查過程中產生的名譽收益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檢查帶來的損失,會認為城管將加大檢查概率,為避免被檢查到違規擺攤面臨罰款,會更多的選擇按規定擺攤。
3.3 幫扶商販與簡單罰款的效果比較分析
將幫扶商販與簡單罰款的對比情況總結如下表 6:
即幫扶商販降低城管的檢查概率和商販違規擺攤概率,同時增加了政府期望效用和商販期望效用。
可見雖然對商販的幫扶或稱之為一定程度上的容忍被認為是以犧牲政府效用,將政府效用轉移向商販為基礎的。但博弈結果證明,政府效用并沒有減少,商販的效用卻因此增加。這是因為不規范擺攤額外利益的減少降低了城管檢查次數,從而節約了政府開支。而商販可以通過規范經營將對環境污染降低的同時免于罰款,從而提高了自身的期望效益。
4、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4.1 本文研究結論
簡單罰款下商販境況最差。在簡單罰款下的城管部門所需檢查的次數最多;商販選擇違規經營的數量最多,雖然與其他兩種情況相比,簡單罰款下選擇擺攤的商販總量最小,但所有選擇經營的商販都屬于違規經營;商販利益得不到保證,由于時刻面臨著被罰款的威脅,商販在擺攤與不擺攤之間抉擇,最終導致其期望效用僅為0;商販與城管關系緊張,由于城管對所有正在經營的商販對采取罰款處理,商販必定視城管如猛虎,兩者的矛盾得不到解決。
頒發許可證下政府并未完成改善環境的目標。頒發許可證雖然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商販的期望效用,但這種提高是建立在超額利潤上的,而超額利潤是由對環境、交通影響所產生的,不符合政府管理商販的初衷。而且向商販頒發需要付費的許可證易造成商販的誤解,將其等同于“保護費”,不利于城管與商販和諧關系的建立維護。
幫扶商販最為可行,但效果取決于政府的名譽收益。相比于其他兩種舉措,幫扶商販是最為有效可行的,真正實現了使更多商販主動選擇規范經營,提高了商販收益。從博弈結果中可以看出,因幫扶商販,為按規定的商販排憂解難所產生的榮譽收益R是關系商販是否按規定擺攤的重要因素。若城管部門對于商販無后續的幫扶,在檢查過程中將不會產生名譽收益,商販違規擺攤的數量會退回到簡單罰款措施下的數量。
4.2 對政府的政策建議
幫扶商販是解決城管和商販矛盾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這同時也對政府提出了要求,為保證幫扶商販的落實,政府需要做到:
(1)對正在經營的商販制定規定。即為商販劃定經營區域、規定營業時間、提出垃圾投放要求等。制定規定是實現幫扶政策的前提,才能使商販 “有法可依”,城管才能判斷商販是否為合法經營。同時,在制定規定時應注意“因地制宜”,對于不同區域、不同商販經營品種做出不同的規定。如人流量較大的地區如地鐵出口更加注重對交通的影響,著重規定經營區域,保證人流通行;而對居民區附近的小攤規定其經營時間和垃圾投放要求,防止其影響居民正常作息和破壞居民區衛生。
(2)對商販給予更多關懷。幫扶商販政策效果的決定因素為政府名譽收益,如果僅僅規定了何為合法何為違規,商販的違規概率并不會減少,兩者的矛盾也不會有所改善。這同時也要求政府通過宣傳向公眾明確,政府并非排斥商販而是希望商販能夠按規定經營,提倡他們在不影響環境、交通的前提下實現利潤。
(3)提高自身素質,柔性執法。城管部門對商販應該避免嚴厲訓斥等,而是采用勸說教育。對于違規擺攤的商販應告明其對環境、交通等的危害,進行思想教育,勸說其配合城管,選擇按規定經營,避免直接沖突。
最后,政府部門也應該通過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途徑來解決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生存保障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商販聚堆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王菲. 城管執法困境分析—以崔英杰事件為例[J]. 理論前沿,2011,(14):315—316
[2] 向彥任. 從博弈論角度分析城管與小商販的關系[J]. 現代商業,2011,(3):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