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俠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促進學生整體提高閱讀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宗旨。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別是隨著近期有關大閱讀活動的廣泛開展,很多學校舉辦了讀書節、跳蚤書市、經典詩歌誦讀會等一系列的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筆者參加了幾次語文教學研究活動,感觸頗多,一是閱讀教學研究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老師們對此傾注了更多的熱情與精力,他們在教學時都在讀上狠下了一番功夫,讀的形式不可謂不豐富,但閱讀教學的良好效果怎樣才能開出美麗的鮮妍之花,取得令人滿意顯著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特別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一、授生以漁,師者必先有漁
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天生的,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剛剛踏進校門,識字量非常有限,這時候他們是沒有多少閱讀能力的,因而此時教師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學會讀書,訓練培養他們讀書的能力,從最基本的字詞入手,讀好詞句理解意思,為今后提高閱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要想指導好學生的朗讀,語文教師自己平時必須要認真學習,具有比較好的語文閱讀功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好學生。特別是當學生還沒有基本的閱讀能力時,教師必須要交給學生一些讀書的方法,為學生以后更好地讀書的下基礎。
二、激發興趣 培養閱讀方法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好的朗讀指導可以激發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增進師生交流,啟迪學生思維。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積累的黃金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我們不能把名家名篇肢解開來,失去了文章原有的美感。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解書的。于永正老師也曾說過:語文教學要有一堵墻,如果講透了,就什么也沒有了。讓學生多讀,從整體感悟,多積累就是讓學生吸收語言營養、豐富語言,對于現在難理解的,日后再來“反芻”。從這一點我想到,在我們現在的一部分學校中,有相當的一部分老師在上語文時都是用串講的方式來進行,所謂讀書不過是擺擺樣子而已,其影響之廣泛,理應引起我們全體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的反思。
三、提高能力,培養學生語感
語感就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的正確敏銳豐富的感受力,由語言文字引起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和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人們直覺地感受領悟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簡言之,教師應當在培養學生讀的能力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語感。這樣做符合學生的先學后教的學習規律,讀是理解和培養閱讀能力的手段,學生讀書既是對文本內容進一步的理解,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手段。在讀中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的不足,然后有針對性的給予指導,達到以學定教的目的,如課文哪些地方的詞句寫得好,為什么好,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讀來加以體會。
其次,讀書是培養語感的需要,要讀有所感。在指導學生朗讀前,教師或以富于感染力的語言進行描述,或借助電教媒體直觀演示,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把握和理解課文,進入角色,這些都為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學生閱讀目標表述之一是要求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讓學生讀出形、讀出意、讀出情、讀出味,一句話,讓學生讀了還想讀,百讀不厭,理解課文內容,品味語言文字,逐步與作者溝通,達到感情共鳴。于永正老師曾在他的五重教學法中曾對此有過詳細的描述,因而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和機會去讀書,用不同的方式去讀書。例如采用朗讀、默讀、賽讀、部分讀、分角色讀等方式,讓學生在反復的讀中去揣摩去感悟。但是,在閱讀教學中如果為朗讀而朗讀,那么朗讀就成為一種形式,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就不會提高。比如有一位老師在上三年級語文下冊《爭吵》這篇課文時,不停地讓學生讀,有齊讀,有單讀,分段開火車讀,等等,形式可謂多種多樣,但是,學生的朗讀能力并沒有因為讀而提高,甚至學生還是唱讀,老師沒有給予任何的指導,一堂課看起來熱熱鬧鬧都在讀,但教師由于沒有給予有效的指導,因而這樣的教學是無效的。
再次,讀是積累的方式。語言學習更是需要積累的,這是中國傳統的語文教育經驗之一。巴金先生曾說:“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背出來,也就是慢慢體會到它們的好處,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了。”例如我在參加一個讀書誦讀會的時候,學生瑯瑯而背《論語》、《千字文》、《三字經》等古訓名篇,孩子們稚嫩的聲音,傳達出對名句古篇理解的逐步深入,他們的誦讀博得了參會老師的熱烈掌聲,這種方式是積累學生知識的很好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持之以恒地加以堅持的。
總之,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幾所學校,幾個老師的事情,是我們全體教師的共同行為,我們惟有長期堅持,不斷訓練,運用符合學生身心的教學方法,相信閱讀教學的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閱讀之花一定會結出豐碩之果,為學生的成長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