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顯華
某校教研組開展“同上一堂課”活動,幾堂課帶給了我不盡的思索。一位教師上課前為了學生課上能有精彩的表現(xiàn),給學生做了特別的交代,他的課留給聽課教師的印象就是假;一位教師課前讓學生好好“自學“了一下,結果課堂結構嚴密無可挑剔,整堂課波瀾不驚,完成了目標,但總覺得別扭,總覺得缺了點什么;一位教師上課幾分鐘了,學生仍學得磕磕碰碰的,后來慢慢進入了課文的情景,不知不覺中課堂變得流暢起來,課后大家覺得這堂課上得好——真實,真實讓學生經(jīng)歷了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一位特級教師說“掌聲雷動的課并不一定是好課,有特色的、符合課改方向的課才是好課;環(huán)環(huán)相扣、天衣無縫、一帆風順的課不一定是好課,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課才是好課”。是啊,專家無疑告訴我們真實才是課堂的生命。
1.追求動態(tài)生成。我們可以看到有的課堂教學常常是按預先的設計“走教案”,較少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生命狀態(tài),讓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師生,使原本鮮活靈動、充滿情趣的課堂變得機械、刻板與程式化。特別是公開課因為時間緊,承載的內(nèi)容又多,老師關注的更是自己的教案有沒有完成。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平時上課時,對于課堂生成的問題,只要巧妙引導,往往會發(fā)覺“別有洞天”,雖然可能課前希望完成的教學任務不能如期完成,可是課堂卻因為“意外”而充滿生機。我喜歡這樣的課堂,它是真正屬于我和學生的課堂。可是,一到上公開課,我卻常常怕出現(xiàn)“意外”,怕因為意外而完不成任務,當學生的反應與我的預設出現(xiàn)偏差時,心里就非常著急,只想著如何迅速解決這個和“教案”無關的話題,想得最多的是怎樣把一堂“完美”的課呈現(xiàn)給大家,往往這種課是失敗的,生成的課堂應該是學呼喚著教,教催生著學。
2.追求以學定教。我們曾經(jīng)對目標明確、提問精當、滲透學法、注重能力等孜孜以求,曾經(jīng)對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帆風順的課給予熱烈的掌聲,是的,我們追求“完美”,但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課精彩不實在,中看不中用,使課堂失去了生命,這樣的課堂教師關注的不是學生的學,而是自己的教。真實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的,我們的視線要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作為教者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要求,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從根本上為學服務,褪去鉛華,追求本真,千方百計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地讀寫聽說,課堂才會呈現(xiàn)出天高任鳥飛的局面。
3.追求自然樸實。樸實的語文課堂,應在自然狀態(tài)下有所生成,語文課中生成的內(nèi)容有時是可遇而可求的,但是也有可遇而不可求的。不管如何,樸實的課堂所生成的,需要以自然語文教學環(huán)境做保障。任何的矯揉造作或和學生的思想認識有很大距離的單一刻板的教學形式,只能產(chǎn)生“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繁冗的不樸不實或缺失靈動的樸而不實現(xiàn)象。在這樣的非自然狀態(tài)中,學生也不會有真實的體驗,結果只會導致生成的膚淺,使課堂喪失生命活力。這跟樸實課堂的生成是背道而馳的。語文教學過程是一個積極關注學生課上表現(xiàn)的過程。只有在不斷地、積極地關注每一個生命個體在語文課堂中的語言實踐情況、思想起伏情況,并且實事求是地緊扣課堂教學目標,作出自己的積極反應,課堂肯定離新的生成就不遠了。
新課程欣賞并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的回歸常態(tài)的語文教學,追求真實、樸實、扎實的最高教學境界。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構建真實的常態(tài)語文課堂也將成為廣大教師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這更需要教師對語文這片天地再寄一片希冀,再多一份執(zhí)著,再厚一些理論,再加一層膽識,再作一番思考,再付一回努力,構建真實的語文課堂,其實,路就在自己的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