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才 陳海燕
摘要:銷售電價受國家管制,調整的方式有定期調整、聯動調價、特殊情況調整,影響電價的調整因素有水平調整因素和結構調整因素。目前電價政策中存在電價總水平沒能及時反映電力成本和需求的變動、供電成本與用戶電價結構不符合等問題。
關鍵詞:銷售電價 調整 措施
1、銷售電價調整方式
銷售電價受國家管制,定價原則是公平負擔,有效調節電力需求,兼顧公共政策目標,保護電力企業和用戶的合法權益。目前我國輸配電業務尚未分開,銷售電價的調整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定期調整方式。定期調價是指政府電價主管部門每過一段固定時期,一般為一年的整數倍,對銷售電價進行校核,如果年度間成本水平變化不大,銷售電價應盡量保持穩定。
第二,聯動調價。是指與上網電價實行聯動。政府電價主管部門核定銷售電價后,實際購電價比計入銷售電價中的購電價升高或下降的價差,通過購電電價平衡賬戶進行處理。當購電電價升高或下降達到一定的幅度時,銷售電價相應提高或下降,但調整的時間間隔最少為一個月。
第三,特殊情況下電力企業提請政府調整的方式,受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供電企業經營困難時,可向政府申請調整銷售電價。
銷售電價調整的程序一般先由電力公司向政府提出調價方案,并附上必要的資料;再由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向多方征求意見,形成電價調整的總體方案,并根據總體方案測定本省具體電價調整方案,報國家價格主管部門批復后執行。
自2003年以來,全國性銷售電價調整8次,提高幅度14.32分/千瓦時,其中11.4分為疏導上網電價上升、1.03分為政府性基金及附加、1.89分用于解決供電企業輸配環節矛盾。
2、銷售電價調整因素
銷售電價調整因素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水平調整因素,這類因素變化將直接影響銷售電價水平調整,包括:燃料價格、宏觀經濟形勢、物價指數、電力企業經營狀況、政府性基金及附件政策等;二是結構調整因素,該類因素變化僅需對銷售電價結構進行調整,不影響銷售電價整體水平,包括城鄉同價、工商并價、基本電費比重、電壓等級價差、峰谷分時電價等。
2.1銷售電價水平調整因素
2.1.1燃料價格
燃料費用是發電成本的主體。在我國,燃料費用占火電廠發電成本的70%左右。如果燃料購進價格有較大的變化,電價必然要與之作相同方向的調整。2004年國家出臺了煤電聯動機制,規定:以不少于6個月為一個煤電價格聯動周期,若周期內平均煤價較前一個周期變化幅度達到或超過5%,便將相應調整電價。可見,燃料價格變化是銷售電價水平調整的主要因素。
2.1.2宏觀經濟形勢和物價指數
近年來,世界經濟環境瞬息萬變,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十分復雜,國家宏觀調控壓力巨大。電價作為重要的基礎性生產資料,對國家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國家對電價調整時機和力度的把握更加慎重,更加重視電價調整對物價總水平的影響,電價調整總體上服務于宏觀調控需要,已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宏觀經濟形勢和物價指數已經成為影響電價水平調整的關鍵指標,當經濟過熱、物價指數高企時,國家需要調控物價水平,電價不能調整,當經濟發展停滯,市場疲軟時,企業承受能力差,提高電價水平對用電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電價也不能調整。可見,宏觀經濟形勢和物價指數符合要求是電價調整的前提條件。
2.1.3電力企業經營狀況
上面提到,燃料價格上漲導致電力企業成本增加,需要調整電價,但如果宏觀經濟形勢和物價指數不滿足條件,國家又不允許調整電價,這種情況下,上游增加成本需要電力企業消化。近兩年,煤炭價格大幅上漲,銷售電價無法及時、足額調整,導致電力企業,特別是火電企業普遍虧損,加之國家收緊信貸,火電企業資金鏈出現嚴重問題,無錢買煤導致停機的情況時有發生,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電力供應安全。這種情況下,國家會采取緊急措施,實施電價調整。
2.1.4政府性基金及附加
目前,國家在電價中征收了多項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用于解決專項問題。例如開征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用于支持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發展,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規模不斷擴大,需要補貼資金不斷增加,征收的基金附加不足時,國家將通過提高銷售電價來增加基金附加收入。
2.2銷售電價結構調整因素
2.2.1城鄉同價和工商并價
城鄉同價前,一般農村用電價格高于城市用電價格,實施城鄉同價將降低農村電價,提高城市電價,整體上保持農村用電降價減少電費等于城市用電提價增加電費,用電成本只是在不同用戶之間進行調整,不提高平均銷售電價水平。因此,城鄉同價是一項結構調整因素。
工商并價與城鄉同價類似,降低某類用電價格的同時,提高另一類用電價格,總體保持銷售電價水平不變。
2.2.2基本電費比重
基本電費是指執行兩部制電價的用戶承擔基本電價相應的電費。基本電費比重是指用戶基本電費占總用電費用的比重。一般情況下,兩部制電價應按照用電成本特征合理制定,即固定成本通過基本電費回收,變動成本通過電量電費回收。當基本電費比重變化時,電量電費也會隨之變化,以保持用戶承擔的總電費水平不變。因此,基本電費比重調整也是電價結構調整的一項內容。
2.2.3電壓等級價差
發電廠發出電能后,一般通過升壓變將電能傳輸到高電壓等級,再傳輸到負荷中心,逐級降壓后,傳輸到每個電力用戶。高電壓等級電網為很多用戶提供了服務,因此,其成本應該逐級傳導至每個電力用戶。不難想象,電力用戶的電壓等級越低,使用的上級電網資源越多,分攤的用電成本越多,用電價格應該越高,因此,不同電壓等級用電成本應該存在差異,即各電壓等級用電價格之間應存在價差。以前,我國電壓等級用電價差較小,不能真實反映用電成本差異,因此,需要調整各電壓等級電價,提高價差,逐步與成本相匹配。在調整過程中,高電壓等級電價有所降低,而低電壓等級電價相應提高,保持總銷售電價水平不變。因此,電壓等級價差調整也是銷售電價結構調整一項內容。
2.2.4峰谷分時電價
為提高電力系統利用效率,促進電力用戶移峰填谷,國家制定了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峰谷分時電價激勵效果不足或過度時,需要對峰谷電價水平進行調整。例如提高高峰時段用電價格,降低低谷時段用電價格,增加分時電價激勵作用,調整過程保持總電價水平不變,也屬于銷售電價結構調整。
3、銷售電價調整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3.1電價總水平沒有及時反映電力成本和需求的變動
最近幾年,燃料價格大幅度上漲、電力需求劇增,但是用戶電價上調顯遲緩,不足以對電力總體需求產生預期的抑制作用。電價的調整速度太慢了,電力體制改革在往市場經濟方向走,而電力價格的改革卻在向非市場經濟方向走,這樣將導致電力體制改革無法進行。一部分人認為低電價有利于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實行低電價會造成電力企業資金短缺,造成電廠設備失修,輸變電線路失修從而制約電力工業的發展,最終導致電力供應不足,而缺電又將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3.2供電成本與用戶電價結構不符合
所謂用戶電價結構,是指因用電方式、用電時間、用電電壓等因素的差異所形成的用戶之間單位用電價格的差別及其比例關系。用電方式、用電時間、用電電壓等因素的差異,所以會形成的用戶之間單位用電價格的差別及一定的比例關系,是因為上述因素導致了用戶對電力系統不同的成本耗費。因此,電價結構的合理與否,直接決定能否形成合理的電力消費結構,不僅關系能源節約的績效,而且還影響一系列相關的資源配置效率。所以,可持續發展的電價政策構架,必須包括“建立與消費者耗用供電系統成本相符的用戶電價結構”。從我國現階段的實際出發,完成此項任務應做好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3.2.1調整用戶分類及其差價。對目前的用戶分類及其差價關系,各地已不同程度地進行了調整,但總體上看,仍與實際的供電成本不符,“交叉補貼”過多,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大工業用戶與居民用戶電價基本相同。此外,商業用戶電價普遍處于最高水平,且超過平均水平達70%以上,顯然也不反映用戶對電力系統實際的成本耗費。所以,應盡快按電壓等級、用戶負荷特性調整用戶分類。特別是那些缺電嚴重的地區,更應抓住機會調高居民電價,徹底解決居民用戶與其他用戶“交叉補貼”過多的問題。
3.2.2改進分時電價結構。2003年以來,我國已全面推行峰谷電價制度,現階段繼續改進的內容包括:進一步擴大峰、谷分時電價制度執行范圍;“因地制宜”地調整各時段價差;負荷季節性強的地區實行“季節性電價”;鼓勵設立“尖峰電價”;水電比重大的地區全部實行“豐、枯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