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軍 龐敏 馬霄
摘要:在界定失地農民生活質量內涵的基礎上,本文根據失地農民生活質量的特點,從客觀條件與主觀感受方面構建了以個體為研究對象的失地農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綜合指數方法構造了失地農民生活質量評價模型,研究表明失地農民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具有可行性與適用性。
關鍵詞:失地農民;生活質量;指標體系;評價
中圖分類號:F301.2;F302.5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我國正在快速城市化,大量的農業用地轉化為城市用地。研究失地農民生活質量問題,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政治經濟和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現有文獻對于失地農民生活質量問題的研究還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1)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專門針對失地農民的生活質量評價體系,而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失地農民生活質量評價問題理應受到重視和關注;(2)現有對生活質量評價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地區(人群)為對象,以個體為對象的生活質量評價研究還比較罕見。例如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評價是以全國各省(市)城市居民的總體為評價對象,再將各省(市)對居民生活質量總體水平進行對比。以地區(人群)為研究對象的,生活質量評價體系操作相對簡單,掩蓋了個體間生活質量的差異,也丟失了很多有價值的信息,這將使得生活質量評價體系的功能和應用范圍受到影響。
一、失地農民生活質量的內涵
(一)失地農民的概念界定
失地農民是指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由于城鄉建設征占農用地(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及其他農用地等)所產生的失去土地集體所有權或經營權的農業人口。對失地農民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維度:(1)由于國家征用土地使喚其失去了全部或大部分耕地;(2)土地被國家征用后,他們在身份(戶籍) 上仍為農民或被轉化為城市居民;(3)征占農用地過程中農民處于被動地位或主動地位。由于失地的結果存在完全失地和不完全失地,為了便于比較,本文研究的失地農民范圍只包括完全失地農民。
目前,我國“農民”具有職業和身份兩種含義,即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和戶籍管理制度決定的“農業人口”身份。本文的失地農民指的是戶籍意義上的農民,即征占用農地前具有本地區農村戶籍的人員。對于完全失地的農民,在現行政策下可以轉為非農業人口,即現在已不是農民身份。為了保證對失地農民調查的完整性,失地農民既包括由于征占用農地產生的己經農轉非的原農業人口,也包括征占用農地后目前仍是農業人口戶籍的人員,以下都統稱為失地農民。從目前國內對失地農民的研究看,失地農民從字面上理解為征占農用地過程中農民處于被動地位的被動失地農民,但是在現實情況下城鄉建設征占農地過程中,存在農村集體主動將農地作為資產參與到工業化、城市化建設中,導致農民失去土地使用權。因此,本文的失地農民范圍不僅包括一般都認同的被動失地農民,而且包括主動失地農民。
(二)生活質量的概念界定
所謂生活質量是指人們對自身發展、物質和精神需求的滿足程度,以及為保證這種需求得到滿足的經濟、文化、教育和社會保障等多方面“外部”因素的客觀條件。生活質量是比生活水平內涵更豐富的一個概念,它不僅反映人們享用社會物質財富與公共設施及福利的實際水平,而且包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與價值觀念下,人們對這種水平的感受與體驗,以及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環境之間關系的和諧程度。社會學家坎貝爾將生活質量定義為“生活幸福的總體感覺”,認為生活質量應反映人們的認知、情感和反饋三個層面,即包括滿意度、幸福感和社會積極性三方面。生活質量的定義各種各樣,但首先必須明確生活質量既是主觀的又是客觀的,包括物質福利、健康、親密關系、安全需要、歸屬感和情感健康等方面內容。客觀領域的生活質量標準是由滿足,主觀領域的生活質量由對生活領域的滿意程度等構成。
(三)失地農民生活質量的特殊性
作為農村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耕地不僅承擔著整個家庭生活與發展的重任,而且承擔著社會保障的重要職能。在農民只具有土地經營權而且不能有效轉讓的前提下,土地經營權的損失,既意味著未來生活收入來源的斷絕,更意味著社會保障權利的永久損失。因此,失地農民生活質量內涵可以理解為包括收人、消費、教育、文娛休閑、醫療健康、居住、生活設施、再就業、社會保障和生態環境等因素。
二、失地農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理論基礎
1.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對生活質量的闡釋,不僅意味著人對物質需求的滿足,而且也意味著人對精神需求、生態需求等方面的滿足。因此,構建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要以人的不同層次的需求為線索,對生活質量加以客觀描述和判斷,包括人的各方面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以及對這些滿足的認知程度,盡可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2.社會發展階段性的理論。指標體系要充分體現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特點,要能夠滿足當前評價生活質量的需求,因為生活質量是一個動態概念,生活質量取決于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程度。進入21世紀后,我國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個新階段,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國民收入和消費的顯著增加,也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社會治安問題、水源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交通問題、服務問題、政府組織管理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從而使生活質量表現出更復雜、多層面的含義。
3.系統工程理論。生活質量研究是以人們的生活為研究對象,以評價生活的好壞優劣為其目的之一。由于人們基本生活狀態的多樣性,生活現象紛繁復雜,既有物質生活,又有社會生活、精神文化生活,還有生態環境需求,進行生活質量研究時,必須把人們的生活看成是一個系統,即包括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精神文化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的生活系統。生活質量評價體系的各項指標來自于生活系統的各個子系統,各指標之間應有內在聯系,互相呼應,且要有邏輯關系,這樣才能全面科學地評價生活質量。
4.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考慮的是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它以持續和長遠的獲利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尺度,強調發展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評價生活質量不但要看經濟發展和當代需要,也要看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在構建生活質量評價指標時要將資源消耗和環境保護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要求
1.全面性與代表性相結合。失地農民生活質量是個綜合的概念,它包括衣、食、住、行以及健康、教育、文化、娛樂、社交等各個方面的內容,這些方面相互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在構建失地農民生活質量指標體系時需要把握全方面的內容,力求能全面反映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多層次、多方面的特征,全面科學地反映失地農民生活各個方面的滿足程度和個體及地區間生活質量的差異。但是,全面性并非要求設置的指標體系面面俱到,而應從眾多的指標中提煉出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標。在技術處理上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一是選擇最有說服力的綜合指標取代過多的單項指標;二是選擇最能反映人們生活質量狀況的指標;三是在相互包容和相互關聯的指標中選取最有代表性的指標。
2.可比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失地農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應建立在可比性的基礎上,選用的指標口徑必須一致,以確保能實現科學合理的對比分析。此外,在考慮可比性的同時,結合失地農民的特點及目前國家對失地農民采取的政策的特殊性加以對比分析。
3.前瞻性與可行性相結合。失地農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具有前瞻性,要考慮今后發展變化的可能,又要兼顧當前,使其具有可行性,整個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符合當前的實際情況。
(三)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失地農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理論基礎,從失地農民生活質量的內涵出發,借鑒其他國家研究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經驗,本文構建的失地農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根據表1中指標體系的設計,失地農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分為客觀評價指標和主觀評價指標。客觀評價指標反映人們享用社會物質財富與公共設施及福利的實際水平,由收入、消費、教育、文娛休閑、居住與生活、再就業與社會保障六個類別組成;主觀評價指標主要反映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滿意程度和認知程度,由調查對象對收入、消費、教育、文娛休閑、居住與生活、再就業與社會保障六個方面的滿意度形成。六個類別下共設25項生活質量評價指標,將主觀評價指標與客觀評價指標結合起來進行分析,可以綜合反映與評價失地農民生活質量狀況。
三、失地農民生活質量指數模型的構建
失地農民生活質量指數采用綜合指數法構建。綜合指數法是一種線性函數綜合評價方法,該方法是在構建一套合理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確定各指標的基準值,然后將各指標的實際值與基準值對比(無量綱化),并按各項指標重要程度確定權數,最后計算加權平均數。各指標的基準值通常為所選樣本的均值。該方法的實質是先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然后采用極值法或均值化方法進行指標無量綱化,最后對各指標進行加權平均合成得到生活質量指數。具體步驟如下:
1.計算各指標的個體指數yij。指數化過程實際上就是綜合指數評價模型中各評價指標的無量綱化,計算公式為:
2.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本文采用變異系數法確定評價指標權重。變異系數賦權法是根據指標的信息量差異來確定權重,計算方法如下:
根據30個失地農民樣本數據,各指標的賦權結果見表1。
3.計算生活質量指數Fi,并據此進行評價排序,公式為:
式中yij——在第j項指標下第i個單位經標準化處理后的評價值,Wj——第j項指標的權數,Fi——第i個單位生活質量綜合評價值。
四、結論
本文根據失地農民生活質量的內涵及特點,嘗試以個體為研究對象,從客觀條件與主觀感受兩方面構建失地農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建立失地農民生活質量指數評價模型。研究結論表明,以個體為研究對象的失地農民生活質量評價體系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與現有的生活質量評價體系相比,以個體為對象的指標體系更為靈活,更能具體地了解失地農民個體生活質量狀況與差異,更方便進行個案比較與分析;第二,以個體為對象的指標體系能更方便地設置和反映主觀與客觀生活質量水平,而以地區或群體為對象的指標體系一般只能設置客觀生活質量指標,具有片面性;第三,以個體為對象的指標體系除了能反映個體生活質量外,通過分組平均,同樣能反映地區或群體的生活質量水平,所以其具有更為廣泛的適用性。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城市社會經濟調查隊課題組.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研究,2002(12):16-19.
[2] 穆廣杰.居民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完善[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117-118.
[3] 劉渝琳,王路,趙卿.中國老年人口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造[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8):154-156.
[4] 劉延年,陳正.生活質量評價方法研究[J].統計教育,2006(9):5-8.
[5] 范柏乃.我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際測度[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4):123-127.
[6] 劉延年.關于生活質量評價的若干問題[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8(1):11-14.
[7] 彭浩,曾剛,徐中民.黑河流域居民生活質量研究[J].人文地理,2009(4):66-68.
Research on Liv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Land-lost Farmers
ZHANG Li-jun,PANG Min,MA Xiao
(College of Finance and Statistic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79,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living quality of land-lost farmer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ving quality of land-lost farmers,this paper builds liv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and-lost farmers taking the individu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wo aspects of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subjective feelings,and builds living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of land-lost farmers using the method of Integrated Index. The result of posi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living quality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land-lost farmers are feasible and applicable.
Key words:land-lost farmers;living quality;index system;evaluation
(責任編輯:關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