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摘要:現代經濟的核心是金融,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發展除了需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市場優勢外,更需要強有力的金融支撐。在當前情況下,研究示范區的金融生態建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本文以示范區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合理的指標體系,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對示范區內的10個城市的金融生態環境分別進行了實證分析,揭示了示范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差異分布狀態,并提出了優化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議。
關鍵詞: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金融生態環境;主成分分析
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金融生態環境是一個綜合性指標,它具有屬性多樣、結構復雜的特性,客觀、全面地評價一個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關鍵是建立科學、客觀、有效的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通行的金融發展指標體系采用了綜合性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同時考慮到統計指標的可獲得性、可測性以及數據加工處理的復雜度與難度,并結合皖江城市帶的發展情況和發展階段,本文構建如下金融生態環境評價的指標體系:
二、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實證分析
(一)分析方法選擇
在社會經濟的研究中,為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問題,必須考慮許多經濟指標,這些指標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我們所要研究的對象的特征。但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指標間又存在信息的重疊,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如果將這些指標直接納入分析不僅復雜、難以取舍,而且可能因為多重共線性而無法得出正確結論。主成分分析是把各指標之間互相關聯的復雜關系進行簡化分析的方法之一。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就是通過線性變換,將原來的多個指標組合成相互獨立的少數幾個能充分反映總體信息的指標,從而在不丟失重要信息的前提下避開變量間的共線性問題,便于進一步分析。金融系統的關系復雜,其結構層次較難建立,選用因子分析法能較好的克服這個困難。本文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主要對上述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以降低多項指標之間相關造成的復雜性。
(二)實證過程
首先,使用SPSS軟件對皖江城市帶2009年10個城市的金融經濟數據進行了因子分析,根據表二可以看出所提取的三個因子特征值分別為15.219、2.721、1.382,方差貢獻率分別為72.471%、12.956%、6.581%,累計方差貢獻率已達到92.007%。第三個因子以后的因子特征值根都較小,對解釋原有變量的貢獻很小,所以在對示范區內各城市金融生態環境的數據進行分析時,提取三個因子就可以較好的反映皖江城市帶的經濟金融情況。
根據表三的成分矩陣可以看出三個因子分別包含不同的指標,其中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第三產業值、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固定資產投資、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工業增加值、每千人非農人口城鎮便民利民服務網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發行股票數量、上市公司數量、進出口總額、財政支出、實際利用外資、每10萬人口擁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人數、每百人衛生機構數在因子一上有較高的載荷,說明因子一主要解釋了這17個變量;因子二則主要解釋了每百人衛生機構數、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總金額這2個變量。所以因子二可解釋為社會保障因素;因子三則主要解釋了被檢查單位存在違法行為比率、違法行為被立案比例這2個變量。所以因子三可解釋為法制因素??梢钥闯銎渲写蠖鄶底兞吭谝蜃右簧系妮d荷都很高,第一個因子對原有變量解釋作用顯著。因子二社會保障因素和因子三法制因素也對原有變量解釋作用有一定的貢獻度。
最后,根據上述因子分析的結果可以計算皖江城市帶十個城市的綜合得分。由表四中的成分得分系數和表二中的方差累計貢獻率可得到各城市綜合評分公式為:
F=72.471% fac1+12.956% fac2+6.581%fac3
根據綜合評分公式及標準化值可以計算十個城市的綜合得分及排名。(見表五)
(三)實證結果
由表三可以看出,在影響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的諸多因素中,經濟金融因素以及政府行為起了主要的作用,但是社會信用環境、法制環境以及社會保障方面同樣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由表五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帶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合肥市、蕪湖市的金融經濟發展狀況明顯好于其他城市,特別是合肥市。合肥作為省會城市, 其金融生態環境水平遙遙領先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內的其他地市。在第二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中,合肥首次上榜,排名第10 位。而預計在2015年合肥濱湖金融城竣工后,合肥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框架將得以實現,并將形成立足安徽、輻射周邊、服務長三角的區域性金融中心。但由于金融基礎較差,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城市帶內其他地市的金融生態環境并不樂觀。
以上分析表明,皖江城市帶中經濟落后、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造成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不夠完善、各地市差別較大的主要原因,這已經成為制約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優化的“瓶頸”。除此之外,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還存在著社會信用環境差;法制不健全,執法不到位;政府的職能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金融發展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高;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社會保障面太窄且水平較低等諸多問題。
三、優化皖江城市帶金融生態環境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皖江城市帶經濟發展,為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經濟基礎
第一,發揮區位優勢,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皖江城市帶作為安徽省經濟東向發展規劃的排頭兵和橋頭堡,在全省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時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后發優勢。應立足于示范區發展現狀,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借助其良好的區位、產業基礎、文化底蘊和豐富資源上的優勢,率先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第二,縮小各地市經濟發展差距,發揮經濟發展較好地區的龍頭帶動作用。根據實證分析,合肥市、蕪湖市的金融經濟發展狀況明顯好于其他城市,所以應當發展以合肥和蕪湖為城市帶的核心和增長極,以增長極城市的輻射和擴散作用,引領周邊城市經濟增長,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為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
(二)加強法制建設,改善金融生態的法制環境
金融生態環境是在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健全的法律是經濟發展所必需的。
第一,針對目前示范區社會信用不理想,交易違約嚴重,在一定情況下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狀況下,要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必須完善金融立法,使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一開始就建立在法制化的軌道上。
第二,提高執法部門獨立運作的能力,強化司法部門的執法力度。應當盡快建立公、檢、法與金融監管部門、金融企業之間的聯絡協作機制,強化綜合治理和互動能力。應從改善地區投資環境、維護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打擊力度,特別是提高案件的執結率,增強法律的威懾力,從根本上遏制逃債、廢債、甩債等行為。
(三)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社會信用文化建設
第一,建立完善的信用評價和征信體系。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信用、企業信息、個人信息、社會服務等四大信用系統,全面整合社會信用信息資源,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基礎信息服務網絡,以提高社會信用信息透明度,實現社會信用信息共享。加快推進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積極培育企業資信評級市場,為強化信用管理提供保證。
第二,大力開展信用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向全社會廣泛開展加強社會信用環境建設的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向企業、政府、社會各界宣傳誠信觀念,培養誠信意識,爭取社會各界對誠信的理解和支持,為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法制氛圍,培養健康的誠信文化。
(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服務效率
第一,擴大社會保障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各市應努力建立起覆蓋全體公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加大低保資金投入。適應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城鎮化加快的特點,完善現有的保障制度,還應針對不同群體增加新的保障項目,如建立符合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等。
第三,提高各市社會化程度,平衡地區差異。各市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做好福利和醫療保健服務,保障基本生產生活正常進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五)轉變政府職能,建立金融生態建設的良好機制
創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政府是關鍵。金融生態環境涉及行政、司法、銀行、企業等眾多部門,這就決定了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必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甚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第一,加強政府職能建設,做“高效”政府。各市應進一步增強政府公眾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政府的服務效率。政府要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監督管理市場的正常運作,強化市場秩序,增強政府職能意識,做“高效”政府。真正樹立起金融產業化的觀念,把金融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納入地區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制定專門的產業支持政策,促進金融業的發展,同時建立協調工作機制,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加強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
第二,統籌規劃,實現區域間金融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縮小各地市之間的差距。這就要求既要重點加強對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落后地區的整治工作,也要充分發揮城市的集聚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
參考文獻:
[1]王佳、潘昊.低碳背景下皖江城市帶上市公司競爭力的實證研究[J].時代金融,2010,(06)[2]胡濱.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方法與實證研究[J].經濟管理,2009,(06)
[3]鄭蘭祥、潘昊.承接產業轉移中的金融生態環境研究——以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為例[J].經濟視角,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