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芬
隨著我國對外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欠發達地區企業逐漸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紛紛涉足國際市場,積極爭取進出口經營自主權,依托自身物美價廉的產品競技于國際經濟大舞臺。但由于受貿易主體、貿易規模、出口商品等外貿結構性失衡的影響,在目前外需減弱、國際競爭激烈的形勢下,致使我市外貿發展轉型升級緩慢、發展后勁明顯不足。
一、聊城市外貿結構結構現狀
(一)從商品結構看,出口以低附加值商品、進口以資源性商品為主。以2011年為例,出口產品中低附加值產品占80%以上。其中紡織服裝出口45079萬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4%;初級金屬制品出口55391萬美元,占29.5%;農副產品出口29844萬美元,占比為15.9%。包括客車及配件的機械電子等有一定技術含量的產品出口30909萬美元,占16.5%。進口產品中銅礦石、鋁礦石、木槳等資源性產品占90%以上。其中銅礦石和金精礦進口2363226萬美元,占63.7%;鋁礦石進口54833萬美元,占14.8%;木漿進口15071萬美元,占4.1%。
(二)從貿易主體看,出口企業較為分散,進口企業較為集中。從近幾年的進出口情況看,目前全市有進出口貿易實績的企業370多家,其中出口前十名企業出口100893萬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53.7%;出口第一位的臨清三和紡織集團公司出口26384萬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14.1%。進口前十名的企業進口342177萬美元,占全市進口總額的92.2%;進口第一位的陽谷祥光銅業有限公司進口242096萬美元,占全市進口總額的65.2%,貿易集中度非常高。
(三)從貿易主體分布看,縣域經濟是全市進出口貿易的主體。聊城市的經濟結構特點是大型企業主要集中于縣域經濟,導致貿易結構也主要表現為區域較為集中的特點。聊城市前十戶進出口企業中縣域經濟集中了80%的企業(均有8家)、87.5%的進出口額、74.2%的出口額和94.1%的進口額。
(四)從進出口地區分布看,出口以亞洲、歐洲、美洲為主,進口以亞洲、歐洲、美洲為主。聊城市出口地區中亞洲一直穩定占據60%左右的份額,2011年,位居前列的包括香港、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其中香港地區占51.5%。進口地區中亞洲份額為37.8%,首次超越歐洲占據首位,歐洲由2010年最高占43.9%下降到2011年的37%,退居次席。
二、外貿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聊城市外貿進出口結構步伐加快并不斷優化,主要表現在機電、化工產品等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斷上升,資源性初級產品進口比例逐步上升,制成品比例逐步下降,但仍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金融支持不到位,制約中小型涉外企業發展。目前融資難仍是制約中小型涉外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特別是在近幾年我國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后,金融機構的可用資金減少,貸款門檻相對提高,中小型企業取得貸款的難度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涉外企業的發展。如:臨清市經緯染織有限公司是我市以出口蠟染布、色織布為主的中小型紡織企業,前兩年紡織品出口均在1000萬美元以上。2010年以來受銀行從緊信貸政策的影響,該企業從銀行取得的貸款已由2010年的4200萬元減少到現在的3000萬元,到期的貸款很難續貸,在流動資金減少的情況下,該企業開工率僅為60%,加之出口利潤微薄,現在基本上停止了出口業務。
(二)相關產業鏈不配套制約外貿結構的調整。紡織業多年來一直是聊城市出口的支柱產業,其出口一度占到全市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多數出口產品是初級產品,因此在國際最終產品的銷售價值中僅占很少的份額。以臨清華潤紡織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是臨清紡織行業的龍頭骨干企業,擁有德國特呂茨勒DK903清梳聯合機瑞士立達C35D并條機以及日本津田駒ZAX—N—190型噴氣織機等國內外一流的紡織設備,其生產的高檔純棉紗、棉布出口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國內外多個名牌襯衫的需求面料。如果公司延長產業鏈,用自身生產的棉布加工成襯衫,由于當地缺乏配套的襯衫里襯、紐扣等產業集群,襯衫的生產成本會大幅增加,另外,本地缺乏生產高檔襯衫的熟練工人,致使公司只能在最終產品中獲得較低的價值。
(三)多數企業出口市場區域結構單一,貿易結構調整難度大。目前聊城市外貿進出口市場已遍布五大洲,但從進出口規模分布情況看,進出口市場分布依然不夠均衡。多數企業出口市場單一,受國際市場及國際局勢影響大,出口穩定性較差。如山東冠洲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國彩涂板出口大戶,其鍍鋅板、彩涂板年出口量占全國的11%,但是主要出口目的地僅限于俄羅斯或東歐部分地區,南北美市場份額較小,市場仍存在諸多空白。市場區域結構的單一性,集中度高,加大了市場靈活性掌控的難度,并給出口業務增加了競爭風險。
(四)家族式經營模式影響企業外貿結構調整。從目前我市出口企業的構成看,家族式民營企業約占60%,其出口的產品多為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小、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對于家族式企業而言,在創業初期,由于企業可以借助親情保持適當的凝聚力,通過共同的艱苦打拼取得一定的業績。家族式企業因為裙帶關系多數存在任人唯親現象,優秀人才難以進入決策管理層,而家族式成員普遍存在學歷不高、管理模式落后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外貿結構的調整。
三、影響外貿結構轉型的主要因素
(一)從外部環境看,主要是外部需求不振。美歐日等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增長乏力,消費需求下降,失業率居高不下,進口需求特別是消費類產品的需求大幅下滑,嚴峻的外貿形勢抑制了總量的增長,同時也限制了結構調整的空間。
(二)從外貿主體內部看,一是人才瓶頸突出,調整、轉型觀念不強。聊城市外貿企業特別是大部分小型、微型出口企業起點較低,人才匱乏,研發能力差,在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和自有品牌產品生產上的缺位明顯。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陳舊且難以打破,高層經營理念落后,中層管理人員缺位,限制了企業的長久發展。二是經營壓力大,轉型空間狹窄。調查顯示,聊城市外貿出口企業90%以上以生產制造為主業,且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盈利能力差。加之原材料價格波動、人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因素,企業的利潤率水平一壓再壓,使得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加大,部分企業甚至連年處于虧損的邊緣,結構轉型更無從談起。
四、政策建議
在原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勞動力使用成本上漲和國外非關稅壁壘的打壓下,實現外貿科學發展的唯一出路就是改變長久以來的生產方式,通過轉型升級實現結構調整,帶動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外貿企業的重生。
(一)積極發展主導產業,優化出口商品結構。經濟發展所導致工資成本的上升和國際競爭的加劇使得聊城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空間相對狹小,實施產品多樣化、特色化戰略成為外貿結構調整的現實選擇。這要求企業在微觀層面上研究國際市場的需求結構,做出相應的品種開發及生產決策,對內積極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的附加值,豐富進出口產品的種類;對外積極參加境內外各種相關的展銷會,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在“內外兼修”中實現結構調整。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中小微外貿企業發展。一是完善政策體系。圍繞企業的對外貿易和國際化經營,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貿易政策和投資政策。二是營造寬松的融資環境。對產品有市場,發展有前景的成長型中小微企業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和融資擔保等融資服務,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三是完善配套服務體系,積極落實出口退稅、獎勵補貼等優惠政策,組織開展業務培訓,幫助建設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三)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優化市場分布結構。目前聊城市作為欠發達地區外貿出口的一個特征是憑借單一或偏向于單一品種商品占領某一區域市場,與其他地區的經濟互補性和市場潛力尚未得到有效發揮。因此,企業在開拓市場方面應當在保持傳統出口市場既有份額的前提下,在商品多樣化和市場多元化上下功夫,實現產品結構和市場結構的均衡化發展。
(四)大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有效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出口商品結構調整的關鍵最終取決于產業結構的升級,特別是生產結構的優化。擴大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特別是高附加值、高科技產品生產已成為出口商品結構升級的必然選擇。因此,地方政府要有目的地吸引國外大財團、大跨國公司的投資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創匯的關聯產業、環保產業等,運用高新技術不斷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使出口商品從低檔次、低價位向中高檔、中高價位提升。
(五)多措并舉,推動家族式公司的發展。針對目前縣域家族式外貿企業規模小、老板檔次低、外貿結構調整受制約的現狀,建議中小企業行業協會等部門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對中小民營企業老板的業務培訓,使其增強管理理念,改變經營方式,促使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另外,摒棄傳統的任人唯親的理念,高薪招聘技術人員,任人唯賢,加大產品的科技投入,促進企業的良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