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
戰國時政治家、思想家,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是很有名的人物,《莊子·天下》說“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有一年,魏國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施。惠施日夜兼程,去魏國都城大梁接任宰相職務。途中一條大河擋住去路,惠施牽掛魏國政事,心急火燎過河而掉入水中。一個船家將惠施從水中救起,問惠施為何這樣急著過河?惠施告訴他自己時間緊迫,要趕到魏國做宰相。
那船家聽了,覺得十分可笑。他以鄙視的神情對惠施說:“看你剛才落水的樣子,可憐巴巴的只會喊救命,如果不是我趕來,恐怕連性命都保不住。像你這樣連鳧水都不會的人,還能去做宰相嗎?真是太可笑了。”
惠施對他說:“要說劃船鳧水,我是比不上你;可是論治理國家,謀劃社會安康,你同我比起來大概只能算個連眼睛都沒睜開的小狗。鳧水豈能與治國相提并論?”
想起這個故事,是因為惠施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如何看待治國理政。惠施揭示了一個既淺顯又深切的道理:治國理政是需要專門的學問的行當,劃船、鳧水再好,也并不等同有能力治國理政。
近年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政議政能力問題,一直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每年兩會都有大量“雷人提案”披露見諸于媒體。如有委員提出:要為“黃色”正本清源,改“掃黃”為“掃色”,因為華夏兒女是“炎黃子孫”,“黃色”是尊貴之色,寓意光明美好。有代表建議將“三八婦女節”改為“三八女人節”,“婦女”之稱有歧視之意。還有諸如“將‘人民幣改稱‘中華元”、“樹立‘和諧女神像”、“雷鋒精神申遺”、“讓企業老板享受局級干部待遇”、“用高房價控制人口素質”、“派遣農民工赴邊疆如黑龍江、新疆等地開墾疆土,發展農業”、“用公積金來買第一輛車”、“老婆做家務老公須發工資”……
鑒于不勝枚舉的“雷倒眾生”現象,網民們呼吁“委員代表們請不要娛樂人民的信任”,甚至排出“兩會”“雷人提案排行榜”。全國人大代表鐘南山在談到這方面情況時說:不少代表“發言10分鐘,8分鐘歌功頌德,對報告歌功頌德,對自己歌功頌德……最重要的沒有了。”全國政協委員韓美林曾說:“極少數的人當了委員就誰都看不上了,心里更是從來就沒想過老百姓的事。有的人講話太肉麻,政協委員可以獻計獻策,但不能‘獻媚;有的委員好哭窮,一發言就是向國家要錢,全是自己那一小塊的利益;還有些人,全說些空話、套話,說了跟沒說一樣……”而全國政協委員葛劍雄指出:“有些委員連參加兩會都是早上動手術下午來開會,他能提出什么高質量的提案來?”
代表人民議政的能力和質量,是涉及國家制度效率的大問題。筆者認為,中國的國家治理結構是一種“五政”模式:中國共產黨“執政”,人大“律政”,政府“行政”,政協“議政”,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參政”。在這樣一種治理結構中,代表人民參政議政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履政”能力,顯得殊為重要。他們的議政質量,不僅關乎公共決策的質量,關乎國家大政方針,關乎國計民生,更代表著國家的形象,在根本上,還涉及如何在國際社會中,更好地體現出中國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
小平同志曾指出:人大制度也是一種代議制。代議制是一種間接民主形式,“在這里人民不親自統治,而是選出統治他們的代表”(薩托利)。人類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治政方式,是因為政治實踐表明,在現代國家形態下,每個公民都直接參與政事,事實上是不可能的,直接民主是困難的。人民要行使自己的主權,一般只有以間接民主的形式,通過自己的代表組成代議組織來進行。正如思想家密爾說的:“除公共事務的某些極次要的部分外所有的人親自參加公共事務是不可能的。”
人民要有效率地行使主權,只能以間接民主的形式,通過自己的代表來表達民意和訴求。這就使得代表們的“代議”質量,成為這一制度結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為提高“代議”質量,列寧曾考慮:社會主義國家組織應“保證能夠把議會制的長處和直接民主制的長處結合起來”,以最大限度地確保人民利益,體現人民意志。
古往今來,治國理政是一門高超的政治技術,列寧在談到政治時曾作過一個著名的論斷:“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思想家悉尼·胡克也認為“政治作為一種科學和藝術”;而17世紀英國哲學家、近代自然法與社會契約論代表人物霍布斯認為:“大自然”是上帝用以創造和治理世界的藝術,也像在許多事物上一樣,這種藝術為人類所模仿。國家這個“龐然大物‘利維坦是用藝術造成的。”
代表人民議政,涉及大量政治的、倫理的、法理的、程序的專門知識,絕非可以隨意“客串”。事實上,“共商國是”不僅擔當重要的公共責任,更涉及眾多領域特別是大量政治與行政的專門知識。
拿前面惠施故事來說,船家撐船技能再好,也并不能代表就能參政理政。即使后來那船家以勇救落水者的“先進事跡”,當上了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也并不表明“天然”就有了能力來參與國事決策,必須有個實際能力上的轉換和提高。并不是進了會場,就“天然”具備了議政的能力。
本質上,作為公民參政的法定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要避免“榮譽制”,真正實現“職能制”,成為治國理政的專家;而如果這一點暫且不能完全做到,另一方面就猶顯重要——即如何進一步完善與中國制度運行肌理相適應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履政培訓制”,這是中國特色的議政制度內在規定性所要求的。正如領導者上崗培訓已成為世界通則一樣,依據人大、政協的性質和代表委員履政的特點和職責,推行以提升實際議政能力和資質為目標的法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任職上崗培訓,亦是一種必然趨勢。
當今世界,各國的歷史傳統和政治體制存在諸多差異,但很多國家都建立有議員培訓和相關的研修體系。比如美國新任的國會議員和州議會議員都有上崗前的培訓制度。美國每次議會選舉,都有不少新的議員當選,他們來自不同地區,各人有不同的行業和專門背景,為了讓他們更好地在議會開展工作,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議會運作的規則、特點,掌握立法、預算審批等程序性知識,特別是提升提案支持率的能力,提升處理與選民、傳媒、利益集團的關系等方面的能力,美國國會對新任議員都要進行專門的任職“上崗培訓”。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曾提出“訓政”思想,即通過培訓和訓練,來提升人民參與政事的能力。這一思想方法論,在“代議”的政治結構中有著更大的價值,因為提升代表委員們的議政能力,比起提升全體人民的參政能力其實更迫切,也更重要。只有這樣,“握有最高權力的人民應該自己做他所能夠做得好的一切事情。那些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應該讓代理人去做”(孟德斯鳩),才真正具有質量上的保證。
推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履政法定培訓制,是更好地代表人民治國理政的內在要求,也是21世紀推進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必要舉措。“履政培訓”的內容,應進一步加強專門研究和設計,重點是國家憲法法律、政體國體、中國政制基本特點,中央和地方的大政方針、公共決策與公共政策,以及人類政治文明的相關知識系統等,還有如何提高和保證議案、提案的質量的方法和程序等。
通過這樣一種規制的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議政和公共決策的質量一定會進一步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特點也會更好、更加全面地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