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嘉靖
說起斷橋,十有八九會讓人聯想起西子湖畔“斷橋橋不斷,殘雪雪未殘”的浪漫景象。然而8月24日劃破哈爾濱清晨的那一聲轟隆巨響,著實令人心驚肉跳。哈爾濱陽明灘大橋的引橋發生斷裂坍塌,4輛大貨車墜落,共造成3死5傷。更讓人錯愕的是,這可不是一座小河浜上簡陋不堪、“積勞成疾”的危橋,而是一座投資18億,嶄新雄偉、通車不到1年,目前我國長江以北地區橋梁長度最長的超大型跨江橋。
頻發的公共設施安全事故讓老百姓談路橋色變。據一家媒體不完全統計,自2007年算起,全國共有37座橋梁垮塌,其中13座在建橋梁發生事故,共致使182人喪生,177人受傷。平均每年有7.4座“奪命橋”。僅哈爾濱,今年從8月9日到17日的9天時間,城區發生7起坍塌事故,“地陷門”致2死2傷,2車墜坑。
橋斷路陷,以這種慘烈的方式再次敲打我們對安全問題緊繃的神經。
安全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出現安全事故后,一般說來,都會從多角度分析原因,依法依規處置,并提出整套針對性措施。可以說,每次教訓不謂不深重,反思不謂不深刻,依法懲處有關責任人包括建設工程安全背后的腐敗行為不謂不嚴厲,問責也早已成為制度,公開透明也屢加強調,法制建設也往往步步緊跟,為什么有時還是出現前“倒”后“陷”再“斷”的現象呢?
當然,在中國高速發展的今天,因為建筑工程項目體量大、工期短,從全國范圍來看,難以從根本上杜絕部分因搶速度、趕時間造成質量隱患的現象。我們還可以從發展階段性的特點出發,客觀冷靜地分析原因,提出通過發展,包括經濟社會法治發展來解決的意見。我們也看到,建設工程安全事故從全國范圍看,還算偶發事件;同時欣喜地看到,建設工程安全事故總體上已得到遏制。
但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寧愿把安全形勢估計得嚴峻些,任務緊迫些,而且可能受到安全事故威脅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替代、無法復制的。有媒體稱:“未來10年內,中國將以1318座超過152米(約合500英尺)高的摩天大樓總數傲視全球。”可見建設工程領域還將有大規模發展。如何確保已建、在建和將建的建設工程安全,將是一個長期繁重的任務。
還應看到,斷裂的大橋可以重建或修復,凹陷的道路可以鋪平,但橋斷路陷所侵蝕的,是政府公信力。近年來,不僅建設工程領域,食品、勞動、醫療、交通等領域也多發安全問題。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除了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排第二位就是安全需求,如果安全問題一再“砸”某些地方政府的“牌子”,對其公信力影響或許是不可逆的。
防治突發公共安全事故必須有新思路。在有關事故的處理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少出現人大的“身影”。很多時候,不是相關長效管理機制沒建立,相關措施和法律法規不完善,而是沒能得到始終如一、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因此更多的是監督的問題。也許有人問:政府通過擴大透明度不能推進監督嗎?問題是,如果對擴大透明的工作缺乏監督,也可能使其淪為作秀。
我們可以更多地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上找動力源泉。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其目的就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說得白一點,人大、政府和“兩院”干事情,都是為我們國家的主人—人民“打工”,把所有工作置于人民的監督之下,才能真正確保不出問題。簡單地說,人民授權于代表,代表授權于人大常委會,人大及其常委會再將行政權、司法權分別授予政府和“兩院”。體現在監督上,就是人民推動代表、代表推動人大常委會、人大及其常委會推動政府和“兩院”去改進工作。因此,讓監督真正“硬”起來,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加強各項具體制度建設,暢通這個“鏈條”上的各個環節。與此同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等技術手段,正確引導老百姓都起來監督。如此一來,不僅是橋斷路陷問題,也不僅是安全問題,而是種種問題和端倪都會進入人民監督的“汪洋大海”之中。
無疑,通過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具體制度建設強化監督,將是一個長期、復雜、艱巨的任務。人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