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旭 褚秀娟


隨著現代國庫管理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國庫業務的內容和管理要求發生了較大變化,所面臨的風險來源更為廣泛,風險點和風險隱患不斷增加,風險的隱蔽性也更強。建立一個系統、全面和量化的國庫會計風險評估體系,對于進一步加強國庫管理,防范和化解國庫會計風險,保障國庫資金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庫會計風險評估體系的構成
風險評估是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分析被評估對象所面臨的威脅、存在的弱點,評估安全事件一旦發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影響。風險管理者可以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合理地制定、恰當地選擇風險管理手段和風險管理方案。
風險評估的主要內容有:識別組織面臨的各種風險;評估風險概率和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設置風險等級與確定風險等級評判標準;控制與管理風險。具體到國庫會計風險評估,就是對國庫會計風險進行識別、分析和處置。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風險識別。指結合國庫會計工作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充分考慮內部和外部因素,依據國庫會計業務流程,正確識別并界定風險點。
(二)風險估定。指針對國庫會計風險點,通過日常管理和現場檢查等方式整理評估資料,進行分析、甄別,判定風險的嚴重程度。
(三)風險管理。根據風險分析情況,針對風險點研究解決方案、控制方式以及防范化解措施,最后形成風險評估報告。
二、國庫會計風險評估指標的設置
(一)國庫會計風險評估指標的設置原則
1、客觀性原則。構建國庫會計風險評估體系,應當以真實、完整的評估資料為依據,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如實反映評估對象的風險管理和控制情況,盡可能減少或避免主觀判斷。
2、全面性原則。評估范圍應覆蓋國庫會計業務處理的全過程,反映國庫會計風險的方方面面,包括國庫會計處理涉及的所有系統、部門、崗位與操作環節。在此基礎上,綜合有關信息對國庫會計當前的風險狀況或潛在的風險隱患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評價。
3、科學性原則。風險評估體系的設計應充分考慮國庫業務的現實狀況,遵照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點,使國庫資金風險評估體系的資料收集、篩選、分析具有針對性,工作高效快捷,評價結論準確。
4、可操作性原則。風險評估指標的設計應簡單可行,指標數目適中,易于獲取,既真實、全面反映國庫會計面臨的資金風險,又能抓住國庫會計風險的關鍵環節。
(二)國庫會計風險評估指標
根據國庫會計風險表現形態,建立國庫會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結構如下圖:
三、國庫會計風險評估過程
風險評估的基本思路:以現場檢查和日常管理活動收集、整理的評估資料為基礎,對國庫會計工作中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根據風險揭示因素的數量、性質及其危害,對各類問題進行逐一分析、甄別后“嵌入”上述風險評估指標框架,評估確定每家國庫的風險類別和風險等級。根據評估結果提出風險管理對策,形成風險評估報告供領導決策參考,有針對性地加強國庫管理。
(一)國庫會計風險識別
國庫會計風險評估的首要階段,是對各類國庫會計風險進行識別。本文把國庫會計處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按其表現形式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道德風險。道德風險是指由于國庫會計人員違背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或未能達到應有的職業素養,引發業務運轉失常或管理行為紊亂,導致會計工作責任事故或資金損失的可能性。例如,國庫工作人員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發生偏差,在國庫業務處理中人為導致國庫資金遭受損失。
2、制度風險。制度風險是指國庫制度存有缺陷導致國庫資金損失的可能性。這種缺陷表現為:現有制度及規定不能涵蓋國庫各類業務,制度規定滯后于業務發展、時效性不夠,或者不同時間、不同部門頒布的制度規定之間存有矛盾。例如,《商業銀行、信用社代理國庫業務管理辦法》為2001年頒布實施,對國庫集中支付、橫向聯網等國庫創新業務沒有進行有效規范。
3、管理風險。管理風險是指由于管理不到位、管理失當,導致國庫會計處理違規或資金損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現在管理人員對業務不熟悉而難于管理,因風險意識不強而疏于管理,或者管理手段不到位、監督力度不夠等。
4、操作風險。操作風險是指因會計業務操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差異、過失等原因,導致會計業務操作不合規、發生資金損失的可能性。例如,個別人員缺乏風險防范意識,未執行或未嚴格執行制度規定,或者缺乏會計、財稅知識,對基本的國庫會計操作原則掌握不夠,對新業務的了解不透徹、操作不熟練,引發資金風險。
5、信息系統風險。信息系統風險是指因網絡和信息系統技術運用不合理、運行與維護不到位、失效等原因,導致業務運行受到不利影響的可能性。近年來,為適應國庫服務范圍逐漸拓寬、國庫業務量快速增長的需要,各地結合當地實際,相繼開發推廣了稅庫銀橫向聯網系統、財政集中支付系統等,由于對系統安全性認識不足,普遍存在“重使用,輕管理”的問題,如系統功能拓展不夠、安全運營維護不到位,影響國庫資金安全。
6、其他風險。如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造成國庫資金損失的可能性。
(二)國庫會計風險分析與評價
在進行風險識別后,應進行風險分析與評價。首先賦予道德風險等六類風險基礎分值,對風險形成的各項因素逐項打分,然后根據風險發生可能性、頻率及造成的后果賦予每類風險合理的權重,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評估對象的最終得分。以管理風險為例,假設賦予管理風險100分,每個風險點的扣分標準見表1。
根據指標權重,將各項指標的得分加權平均,從而求出國庫會計風險評價的最終得分。按照得分對風險嚴重程度排序,將國庫會計風險劃分為正常、基本正常、關注、重點關注四個風險等級。(1)“正常”:國庫會計工作扎實、未發現風險隱患,主要表現為國庫機構健全,會計人員配置到位,崗位分工合理,內控管理體系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健全,且執行較好,賬務組織嚴密,業務處理規范;(2)“基本正常”:國庫工作較好、總體風險處于可控范圍,主要表現為國庫機構健全,會計人員配置到位,內控管理體系基本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基本健全,且基本能夠執行,在制度執行和業務處理中出現少數不規范和一般性違規問題;(3)“關注”:國庫會計工作一般、存在風險隱患較多,雖然國庫機構健全,會計人員配置到位,但存在內控管理體系不夠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不健全,且在制度執行及業務處理中經常出現有章不循及違規問題,業務處理不夠規范等較多問題;(4)“重點關注”:存在較突出風險隱患,例如,未按規定設置專職國庫機構;或者會計人員配置嚴重不足,違規兼崗問題突出,存在業務處理“一手清”現象;或者未嚴格執行相關國庫法規,建立相關規章制度,業務處理嚴重違規,存在重大風險隱患。
(三)國庫會計風險管理
風險評估的目的是為了控制風險,在評估國庫風險之后,就要進行風險管理。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按照風險類別和風險等級,深入分析風險成因,區別不同的風險等級,制定針對性風險處置措施:對于國庫風險等級均為“正常”的,要求其開展精細化管理,不斷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對于國庫風險等級為“基本正常”的,要求其強化控制較為嚴重的風險類別,有針對性地制定化解風險的整體方案,認真整改,上級部門擇機抽查;對風險評估等級偏高、為“關注”的,要求其結合自身風險狀況,剖析成因,找準問題的根源,制定詳細的整改方案,認真予以整改落實,上級部門對其整改落實情況進行現場突擊檢查與輔導,實地查看存在問題的整改和落實情況,及時消除各種風險隱患;對風險評估等級為“重點關注”的,要對其國庫會計業務進行全面檢查,排查國庫會計處理中的風險點,及時糾正違規行為,通過跟蹤輔導,時刻監控國庫會計風險動態,保障國庫工作安全、有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