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鳳姣
一、益陽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情況及特點
(一)形成了以七大新興產業為重點的新興產業脈絡
根據中央和省確定的發展方向,益陽市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了一批具有本地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其作為推進 “四化兩型”建設的重點發展目標。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分布在以下七大產業:一是先進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工程機械、橡塑機械、新型船舶、汽車零部件、核電裝備、風電裝備、高檔數控裝備、高端電力牽引軌道交通裝備關鍵部件等項目。二是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數字化整機和新型元器件,軟件、集成電路和新型元器件,新一代網絡和“三網融合”裝備,物聯網和物流信息服務,移動電子商務等項目。三是新興食品和生物醫藥產業,重點發展現代中藥、生物制藥、化學藥、生物制品,現代綠色農產品深加工,黑茶產業,紡織新材料新技術產業等項目。四是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核電產業、太陽能光伏產業、風電產業、生物質能和地熱能等項目。五是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新型稀土材料、先進隔熱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先進復合材料、高性能合金材料、先進硬質材料、新興紡織材料、基礎原材料等項目。六是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節能電機、LED節能照明,有色冶金廢物利用、包裝材料循環利用,廢水、廢氣、廢渣處理回收利用先進技術等項目。七是文化創意產業,重點發展創意設計、綠色包裝、廣電網絡、文化旅游、文化體育、文藝創作等項目。
(二)走出了以龍頭企業為主要動能的新興產業路線
在國家政策扶持、地方政府有力的支持下,我市各新興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逐漸凸顯,逐步形成了以各大新興龍頭企業為火車頭的快速拉動增長勢態。如重點支持了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在益專業化配套企業,益陽橡膠、太陽鳥游艇等依托技術創新加速發展的新興裝備制造企業;艾華科技、匯盛電子、奧士康等新興信息技術企業;漢森制藥、克明面業、益陽茶廠等新興食品和生物醫藥企業;桃花江核電站、凱迪電力、科力遠電池等新能源企業;鴻源稀土、博云新材等整合和創新發展新材料企業;益陽電廠廢渣氣綜合治理和再生利用及益源光電等加快發展節能環保企業;廣電網絡、市博物館等新興文化創意產業主體。
(三)構建了以特色產業園區為載體的新興產業格局
為增強新興產業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促進產業合理布局,我市逐步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向園區集中,確定以益陽高新區東部新區和各區縣(市)工業園為培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載體,通過不斷加快技術革新、優化產業結構,益陽市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如高新區基本建成匯盛電子、會龍電子等五大工業集中小區,形成了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等幾大主導產業。龍嶺工業園建成了醫藥、機械、食品、紡織等6個園中園,其中電子工業園成為全國鋁電解電容器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長春工業園機械、電子、輕紡、食品加工等四大產業快速成長。沅江經濟開發區形成了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紡織三大主導產業,特別是機械制造業產業發展迅速,去年工業產值達68.6億元,占園區總量的78%,核心企業中聯重科去年產值達45億元,今年有望突破100億元。從產業園區總體規劃看,“十一五”期間,全市9大工業園區近期規劃總面積達12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41.3平方公里,投產工業企業327家。2010年,9大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產值366.9億元,比上年增長62%;實現工業增加值101億元,增長42.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7.6億元,增長39.9%;完成稅收11.1億元,增長40.6%。這四項主要經濟指標與2005年相比,分別增長10.3倍、8.8倍、6倍、4.2倍,增幅分別高出全市25.2、21.5、3.6、14.4個百分點。如益陽高新區已成功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目前園區已有各類企業556家,其中規模工業企業203家,高新技術類企業82家。2010年,益陽高新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427億元、工業總產值255億元、高新技術產值152億元、工業增加值101億元、財政總收入18.13億元,實現了跨越式增長。
二、益陽市金融機構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情況
(一)充分發揮“政銀企擔”融資平臺效應,強化金融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近年來,全市金融機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信貸政策,積極打造政銀企擔對接平臺,不斷促進轄內新興產業企業的發展。2009年初,為有效推動轄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現多方共贏,由市政府、人行、銀行、擔保等機構共同構建了“政銀企擔”四位一體聯動融資平臺,為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力引擎。目前,以該平臺為載體的“金融促增長、信貸早春行”活動已連續舉辦四年,累計簽約項目456個,簽約總金額 178.68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簽約項目占比達到了72%以上。如農行與信息技術產業龍頭匯盛科技簽約5000萬元,與新興裝備制造業龍頭益陽橡膠機械集團簽約6000萬元;建行與生物醫藥產業龍頭天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簽約3億元,與信息技術產業龍頭企業艾華集團簽約2.1億元。
(二)推動政府出臺金融支持相關文件,增加對新興產業園區企業政策的優惠幅度
為加大政府對金融的重視程度,強化金融對新興產業園區企業的支持,金融機構強化工作匯報,積極推動益陽市政府連續兩年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出臺了《關于加強金融工作的意見》(益政發[2009]1號)和《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企業融資工作的意見》(益政發[2010]1號)。文件明確規定政府各部門對新興產業園區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辦理房產、地產抵押手續免收行政性費用,事業性費用按物價部門核定最低標準的30%收取,服務性費用按物價部門核定最低標準的50%收取。同時,市政府還將支持新興產業園區中小企業發展工作納入到對各縣(市)的目標考核,將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新興產業園區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情況納入到對全市各金融機構的年終獎勵考核范圍內。截至2011年末,市政府以及轄內各縣(市、區)政府累計從地方財政中拿出600萬余元,對支持新興產業企業發展貢獻突出的金融機構給予了獎勵。
(三)依托“信用示范園區”強化企業信用評級,疏通新興產業企業的融資瓶頸
為有效疏通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融資瓶頸,全市銀行、擔保等機構攜手合作,依托以龍嶺工業園區為主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園區”,對產業園區內10余家新興產業企業做了信用評級,且出具了具體評級報告,為有效疏通園區中小企業融資瓶頸提供了保障。如湖南艾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園區電子信息技術產業中的龍頭企業,在全國同行業排名中一直處于前三甲,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年稅收超過6000萬元,在該次信用評級活動中被評為AA級,后農行主動與該公司銜接并達成貸款意向,一次性向該公司授信8000萬元。
(四)有效創新抵質押擔保模式,擴大對新興產業企業的綜合授信額度
為有效支持轄內專業裝備制造產業之船舶業的發展,全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紛紛創新抵押擔保模式,在傳統土地、廠房抵押方式基礎上,創新開辦存貨、在建船舶和內河船舶抵押業務及股權質押業務等,以提高對企業的綜合授信額度,極大程度滿足了企業對信貸資金的需求。如沅江工行對太陽鳥游艇前身兼現股東之一湖南鳳巢材料有限責任公司開展股權質押貸款,滿足其對流動資金的需求。此外,郵儲銀行益陽市分行還專門設計了針對內河運輸船舶的抵押貸款,為企業購置船只、流動資金運轉提供融資服務,目前該項抵押業務已獲得其總行批準,計劃于年內啟動。據統計,截至12年6月末,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對35家企業綜合授信達10000萬元,較年初增加2000萬元,增長25%;同比增加3000萬元,增長42.86%。
(五)引入投資公司參與股權融資,有效拓寬新興產業企業融資渠道
為拓寬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融資渠道,緩解企業融資渠道單一的局面,我市積極引入發達城市投資公司,加大對擬上市的企業進行股權融資。今年,上海復星集團和深圳達晨創投分別與益陽市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對天運林工和益華水產分別入股9000萬元、9500萬元。
三、當前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金融創新能力有限難以滿足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
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面臨資金瓶頸掣肘,突出表現是金融體系由大而全的大型機構為主導,金融服務細分化、專業化程度不高,金融手段落后,金融工具缺失,金融創新對新興產業的滲透率和支持力不足,難以適應新興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特殊需要。
(二)融資渠道單一致使企業過度依賴銀行信貸資金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產業,企業僅靠自有資金不能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資金的龐大需求,也不利于激發企業的投資積極性。而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內陸城市來說,企業長期以來主要依靠銀行信貸融資,但銀行資本趨利避險、成本高、手續復雜等特點,極大地影響和制約了企業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融資機會,尤其是受當前宏觀政策由適度寬松轉為穩健,銀行信貸資金趨緊情況的影響下,企業融資局面將更為緊張。
(三)新興產業不同發展階段要求不同的融資模式
戰略性新興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適合于不同的融資模式。在產業初創期,由于技術成熟度低,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多,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弱,銀行貸款等債權融資需要企業還本付息,會增加企業經營負擔,同時也會加大銀行風險,因而在產業初創期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創業板上市等風險偏好型的股權融資模式則更為適合。隨著新興產業的成長,進入產業發展期后,保守型產業基金、國際組織信貸、政策性貸款等在政府的推動下開始介入。進入產業成熟期,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明顯下降,企業盈利能力不斷顯現,在這一階段投資方更加看重對企業所有權的控制,并開始注重成本控制,此時商業銀行貸款、債券融資等低成本的債權融資模式更受歡迎。隨著產業持續期的到來,企業的規模和盈利能力逐漸達到證券市場主板公開上市的要求,在初創期和發展期介入的風險投資則實現退出。目前,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盡相同,雖然大部分行業還處于初創期,但像專業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產業中的部分龍頭企業已經進入發展期并向成熟期邁進。
四、加大金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健全產業發展機制
要加大政府引導力度,充分放大政府財政資金和行政管理的杠桿效應,引導多渠道資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一是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集中支持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應用示范工程等,建立政府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資金,以吸引社會多元投資。二是從激勵創新和引導消費的角度,研究流轉稅、所得稅等環節的支持政策,研究完善地方稅政策。三是加快完善創業板、場外交易和債券等資本市場,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產業鏈融資等現代方式融資。四是金融機構應當加強對企業發明專利、商標權、版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能力,大力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擔保模式,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同時,鼓勵各類擔保機構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融資提供擔保,通過再擔保、聯合擔保以及擔保與保險相結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風險。
(二)完善金融生態環境,促進金融整體協作
要在完善金融生態環境基礎上,通過建立一種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協調、整合與調控機制,實現金融機構之間的聯合與協作,增強金融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形成協同效應和整體效應,并在金融企業各自業務專業化、精細化的基礎上發展壯大。鼓勵和促進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租賃、基金、期貨的聯合與協作,通過整合金融鏈條,激活金融資源總量,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從根本上改變金融體系長期積存的單一性銀行主導和規模小、結構散、效率不高的狀況,解決金融產業鏈條中各金融系統資源間的離散和肢解弊端。
(三)激活民間金融資本,助推新興產業發展
我省金融產業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其主要差距是直接融資欠缺,非銀行金融機構數量少,金融創新不夠,民間投融資不活躍,債券市場、產權市場、資產管理和專業化理財市場還難以發揮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作用。因此必須像重視支柱產業那樣把金融提升到現代大流通大服務業的層面上來關注,將其作為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助推器,拓展直接融資渠道,培育和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做大做強非銀行投融資業務,積極探索除通過企業上市進行融資以外的其他直接融資形式和資本形成機制,創新跨省市乃至國內外的投融資平臺,不斷把民間和社會資金及境外資本引入新興產業和重大戰略性產業上來,形成包括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在內的創業投資產業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