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江

中國改革已經進入一個不進則退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大量深層次的問題浮出水面,對政治體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黨內和社會上呼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聲音日益強烈。正因為此,人們對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格外關注,對十八大以后的改革走向多有期待。順應時代潮流,加快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應當成為全黨的共識。
迫在眉睫的中國政治體制改革
人們普遍關注十八大,很重要的一個緣由,是對十八大以后的政治體制改革抱著一種強烈的期盼。為什么?歸根結底是因為改革進入深水區,深層次社會矛盾凸顯,并且最終交織在政治體制這個點上,使政治體制改革成為躲不開、繞不過的問題。
政治體制改革顯然不是一個主觀設定的題目。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這本身就會在民眾中誘發出更多的民主訴求。眾所周知,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人們純經濟層面的訴求逐漸退居第二位,更高層次的訴求,如對生活環境、生活質量、安全、尊嚴、幸福等的追求突出出來。這些訴求,很難僅僅通過個人努力來實現,而是需要政府負起責任,從而變成了對政治體制、政府活動的更高要求。這不簡單是民生問題,更不簡單是經濟發展的問題,而是政治運行的問題,是在政府組成、決策、施政等方面如何更多地體現民主參與的問題。僅靠GDP增長速度是不能解決這些問題的。前一時期發生的烏坎事件、啟東事件、什邡事件等,都彰顯了民眾高度的參與意識。這些事件,看似由不同原因引發,實際上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現有體制沒有為有序參與提供足夠的平臺,從而民眾的參與不可避免地演變成了“溢出”體制之外的行為。特別需要指出,在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也群體性事件頻仍,更加典型地反映出政治體制改革的進度跟不上民主發展的要求。
人們往往把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與執政黨聯系在一起。這也難怪,因為我們黨是唯一的執政黨。所有行使權力的行為,本質都是執政黨的行為。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是執政黨自身的改革創新。從這個角度看,進一步推進黨內民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對黨內民主寄予厚望,把它作為發展有序民主的可靠路徑,希望通過發展黨內民主,為社會民主做出示范,以期用黨內民主帶動和促進社會民主。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年來,黨內民主也是有發展的。但是,按我們賦予它的使命來評價,應當坦率地承認,黨內民主的步子邁得還不快。突出表現在,盡管我們在決策民主、參與民主、民主監督方面出臺了許多制度,在地方和基層也不乏實踐,但在“權為民所授”方面卻始終進展不明顯。掌權者手中的權力來自上面而不是來自下面的狀況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公眾沒有足夠的途徑影響公權力的運行,對公權力的濫用帶來的損害常感無可奈何、無能為力。這種狀況,直接導致公眾對公權力的信任度下降,已經越來越成為造成黨群關系緊張和社會沖突的主要原因。
充分認識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不是否定以往的改革。尤其是,在十八大即將召開這樣的特殊時期,對取得的成就、包括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進行總結、宣傳,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十八大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應該有喜慶的氣氛,肯定成績可用以鼓舞我們的改革信心。但是我以為,相比之下,保持清晰的認識,強化危機意識,更加必要。以往的改革,不可謂成就不大。但是,由改革的特點所決定,前階段的改革可以打“外圍戰”,可以挑選比較容易做的事情下手,重大的、復雜的、牽涉全局的問題可以放一放,待考慮周全再做,這都屬于路徑選擇的范圍。然而不能不看到,正是因為余下的都是深層次的問題,哪一個問題解決不好都可能帶來嚴重后果,深化改革才顯得格外緊迫。今天的改革進入了打“攻堅戰”的階段,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延遲政治體制改革,不但其他方面的改革會受到掣肘,弄不好還會使整個改革事業前功盡棄。這或許正是對政治體制改革出現全社會性焦慮的原因。總之,政治體制改革的迫切性今天顯得格外突出和不容置疑,已經是一支不得不發的弦上之箭。
對十八大以后政治體制改革的展望
不論對政治現狀如何評價,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仍在初步,這是顯而易見的。在穩步、有序推進的前提下,應當毫不遲疑地邁出更大的步伐。具體說來,十八大以后特別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加速推進。
一是痛下決心對權力進行規范與制約
消極腐敗現象已經成為社會共指的公害,成為消解執政黨權威、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腐敗現象之所以愈演愈烈,歸根結底是因為對公權力缺乏足夠的約束。中國政治體制是在蘇聯巨大影響下建立的,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誤認為黨的領導即一切都由黨說了算,具體表現為各個層級的黨的書記說了算,黨權高于一切,“人治”色彩濃厚。這種不受約束的權力,曾經給我們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經為約束和規范權力想了很多辦法。但總體看,權力得不到有效約束的狀況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權力運行的透明度不夠,公眾的參與度不夠,分權和不同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也不夠。而且,不合理的、與變化的時代要求不相適應的權力體制不僅僅低效,還導致了不合理、不科學的利益格局,沉淀為既得利益。既得利益反過來操控改革、從而使改革遭遇“天花板”乃至變形的現象,也正在出現。如果讓權力失范和腐敗現象侵蝕執政黨和政府權威的狀況繼續下去,后果將不堪設想。必須痛下決心,真正把權力關到籠子里面去。
二是高度重視頂層設計
在實踐中可以觀察到,一方面,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我們也在不斷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另一方面,人們對這方面取得的成果不甚滿意。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固然復雜,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我們不能指望自上而下地出臺一套詳盡無遺的方案來指導改革。這種計劃經濟的思維應當徹底擯除。中國的改革,還是要走讓地方和基層去進行嘗試,而后由中央對其中成熟的部分進行總結推廣逐步展開的路子。問題在于,不少地方和基層實際上已經進行了大量改革探索和嘗試,也取得了不少有意義有價值的成果。在這種情況下,頂層設計就成了更加深入地推進改革的關鍵。遺憾的是,我們往往對改革缺乏整體性規劃和統籌,習慣于按落實一般工作的思路,把改革號召下達到各個部門。這樣做的結果是,在不少方面,改革成了一些部門保護、乃至擴張自己權力的代名詞,改革本身具有的對權力進行調整、約束的本質被淡化,于是,改革也就不可避免地“碎片化”了,出現變形。
三是加緊對社會組織方式的研究
社會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民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實踐表明,一個社會的組織化程度越高,社會發展就越健康、有序。政黨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推進社會的組織化。政黨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組織。在領導革命時期,我們黨通過對社會的組織,實現黨的目標,做得爐火純青。但是,在建設時期,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公民社會的一個顯著標志是,社會各種力量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非為了黨的目標而組織起來。執政黨如何應對這種情況,我們探索得太少。過去那種要么把社會組織看作黨的附屬組織、要么把它們看作對政權潛在危險的“革命黨思維”是要不得的。現實亟需我們從如何提高社會的組織化水平、如何為公民表達利益提供制度化的渠道的角度去深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
四是大力推進黨內民主
未來政治體制改革中,黨內民主仍應是我們推動社會民主的支點。但是,要使黨內民主真正起到引領社會民主發展的作用,特別應該強調在授權環節加大黨內民主的力度,把黨員的選舉權落到實處。為此,應當倡導正常的黨內競爭,增強黨推薦的精英執政的合法性。客觀地說,在權力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競爭本來就是存在的現實。問題在于,由于我們一直對政治競爭抱著一種偏見,因而往往不愿沿著認可競爭的方向對之加以規范,這反倒使競爭轉入暗箱操作,使現實政治頗帶“權力斗爭”和“宮闈政治”的色彩。不能繼續維持這種為廣大民眾所詬病的狀況,尤其不能把這種狀況等同于“黨內團結”。應當為競爭制定規則,使競爭走到臺面上來,壓縮暗箱操作的空間,讓更多的能者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地在政治擂臺上展示自己,讓更多的黨員和民眾參與掌權者的選擇,這會極大地提高共產黨精英掌權用權的合法性。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