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臺灣經濟發展與大陸經濟形勢密切相關。近年來,大陸出臺不少惠臺政策,尤其是兩岸簽署一系列經濟合作協議尤其是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與實施,為臺灣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創造了更好的發展環境。然而,大陸經濟轉型與經濟環境的迅速變化,臺灣經濟增長放慢與困難增加,加上島內政策因素對兩岸經濟合作的制約,兩岸經濟關系尤其是兩岸貿易格局正發生新的變化,尤其是今年以來兩岸貿易出現負增長,衰退幅度居臺灣與主要貿易伙伴前列,臺灣產品在大陸市場的占有率也持續大幅下滑。這一現象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自去年12月以來,臺灣來自大陸和香港的外銷接單持續減少,降幅不斷擴大,其中今年7月份來自大陸及香港地區接單金額為91.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5.5%,衰退幅度居臺灣五大主要接單地區(包括美國、歐洲、東盟與日本)之首。其中,包括面板在內的精密機械產品接單金額下降了12.4%,基本金屬與化學品等訂單因當地產能過剩衰退15%以上。相對7月份,臺灣來自美國與東盟的外銷接單則出現正增長。1~7月,臺灣來自大陸和香港的外銷訂單金額為629.2億美元,年下降4.3%,衰退幅度僅次于日本(-7.2%);來自美國的外銷訂單金額593.6億美元,年增長4.5%;來自東盟六國的外銷訂單為271.3億美元,年增長7.9%;即使歐洲爆發金融危機,來自歐洲的外銷訂單也達444.5億美元,年下降1%,也好于大陸。預計到年底,美國將重新取代大陸成為臺灣最大的外銷訂單來源地。
今年以來,盡管ECFA項目下早收清單進出口貿易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貿易額達39億美元,年增長104%(大陸統計)。但由于歐債危機與全球經濟下行,兩岸總體貿易則出現負增長。依大陸海關統計,上半年兩岸貿易總額為750.2億美元,同比下降5.2%,占大陸同期進口總額的比例降為4.1%。其中大陸對臺出口168億美元,同比下降5.8%;從臺灣進口582.2億美元,同比下降5%。而同期,大陸總體對外貿易仍保持了一定增長。依臺灣統計,上半年臺灣外貿出口下降 4.7%,其中對大陸出口下降8.8%,幾乎高出總體衰退的一倍。
由于臺灣對大陸出口增長放慢或下降,而其他國家或地區對大陸的出口則繼續保持增長,導致臺灣產品在大陸市場的占有率持續下降。依臺灣“國貿局”統計,2012年上半年,臺灣在大陸進口市場的占有率降至6.6%,較10年前即2002年的12.9%幾乎下降了一半。同時,兩岸貿易依存度也開始下降。今年上半年,臺灣對大陸(及香港)的出口依存度從2010年的41.1%與2011年的40.2%降為38.8%,也是近年來首次降到40%以下。從上述數據觀察,兩岸貿易及臺灣對外貿易格局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并逐步進入一個新的轉折期。
為何臺灣來自大陸的外銷訂單持續衰退及兩岸貿易出現負增長?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大陸企業及在大陸的臺資企業外銷訂單減少,間接影響到臺灣對大陸的出口與兩岸貿易。
二是大陸經濟轉型,大陸企業的快速追趕,本地產業鏈逐漸形成,對來自臺灣的關鍵零部件需求減少,影響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以面板為例,大陸本地面板企業開始生產大尺寸面板,減少對臺灣的進口,京東方在大陸的市場占有率超過臺灣的友達,成為大陸第二大電視面板供應商,造成臺灣對大陸面板出口的大幅下降,未來可能還會進一步下降。
三是臺商對大陸投資本地化發展,一般都是擴大再生產的本地再投資或轉向服務業發展,過去傳統的由臺商大陸投資帶動貿易發展的效果顯著弱化。
四是臺灣對大陸產品進口的持續限制與經濟不景氣,也減少了對大陸產品進口的需求。
對于兩岸經濟與貿易形勢的變化尤其是臺灣對大陸出口的下滑,需要引起兩岸有關方面的關注,要加快推進ECFA的后續協商,大范圍降稅或實施零關稅,減少不必要的貿易障礙,創造更多的政策條件與環境,通過廣泛的經濟合作尤其是產業合作,開創兩岸經濟與貿易往來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