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影


走進“十二五”的貴州,正以“背水一戰”的決心和魄力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兩大戰略”,堅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主基調,拿“落后”開刀,向“貧困”總攻,縮小和發達地區的差距,實現貴州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貴州貧窮,表現在農村,根子在城市,根本出路在城鎮化。城鎮化是投資拉動的助推器,是加速發展的‘牛鼻子。貴州未來最具潛力的發展動力在城鎮化,最雄厚的內需潛力也在城鎮化。”2011年底,貴州省委機關期刊《當代貴州》雜志的一篇封面文章指出。
作為全國唯一的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貴州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之地,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世居著48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36.1%。根據2012年全省“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發布的數據,截至2011年底,全省城鎮化率為35%,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呈現出基礎弱、壓力大、空間廣的特征。
山多、人多、地少,在資源如此稀缺的情況下,貴州不僅要發展,而且要加速發展、轉型發展。那么,如何才能讓城鎮化這門助推器盡快點燃起飛呢?
2012年1月12日,對于長期困惑與貧瘠中的貴州,無疑是厚重記憶的日子。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頒布,給“既貧又困”的貴州人有種“忽如一夜春風來”之感,頓增突破困境的勇氣與信心。
該《意見》指出,貴州城鎮化空間布局上,將按照“黔中帶動、黔北提升、兩翼跨越、協調推進”的原則,充分發揮黔中經濟區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建設黔北經濟協作區,積極推動畢水興(畢節、六盤水、興義)能源資源富集區可持續發展,大力支持“三州”(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區跨越發展,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此前一年出臺的《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則對貴州城鎮化空間布局提出:構建以快速鐵路為發展主軸,以黔中經濟區為戰略重點,以其它重點城市化地區為重要組成,以快速鐵路沿線和高速公路網絡節點上的重點城市為支撐,能更便捷地融入全國經濟大循環的城鎮化戰略新格局。以貴陽為中心,以貴陽-遵義、貴陽-安順、貴陽-都勻和凱里為主軸,以六盤水、興義、畢節、銅仁為區域中心城市,以一批中小城市為網絡節點,全面強化城鎮集聚與輻射能力,形成中心集聚、軸線拓展的集約發展態勢。加快發展黔中城市帶,構建黔中城市群,帶動全省城鎮化加快發展。2015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40%,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50%。
戰略決策已經出臺,關鍵就看執行力。2011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就已經開始推進城鎮化的“趕”與“轉”。當年畢節地區、銅仁地區獲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并啟動了省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編制完成了《貴州省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1-2030)》和《黔中經濟區核心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編制并啟動實施了《貴州省“十二五”城鎮化發展專項規劃》,城鎮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在2012年1月,《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城鎮體系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城市是區域經濟的增長極,貴州要以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帶動區域發展。在接下來的一年,貴州將加快推進城鄉規劃全覆蓋,爭取國家盡快批準實施《貴州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30)》,完成黔中經濟區范圍內各市、縣總體規劃修編,做好設市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著力培育發展黔中城鎮群和區域中心城鎮。
2012年7月,貴州省委書記、省長趙克志表示,推動貴州經濟社會實現新的跨越,關鍵在工業化和城鎮化,要以“背水一戰”的決心和魄力重點實施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兩大戰略”,聚集發展要素,既“趕”又“轉”,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作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布局的重點經濟區之一,貴州正在加快建設以貴陽—安順為核心,以遵義、畢節、都勻、凱里等城市為支撐的黔中經濟區。同時,推進貴陽—安順經濟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貴安新區,重點發展裝備制造、資源深加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努力打造貴州實現科學發展、推動跨越的強勁動力。
“十二五”時期正是貴州進入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期,貴州山多人多地少,城鎮化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積極推進黔中城市群建設,建設一批區域性中心城市,培育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絡節點上的中小城市,打造一批交通樞紐型、旅游景點型、綠色產業型、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等不同類型城鎮。加強對民族和歷史文化城鎮、村寨的保護。提高城鎮發展水平。加強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加強城市管理,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鼓勵企業參與所在地城鎮建設,美化廠區和職工居住環境。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
“趕”與“轉”的交響,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和弦,奏響了貴州“提速轉型”的交響曲。而貴州人同樣深知,只有牢年抓住城鎮化這個加速發展的“牛鼻子”,金燦燦的機遇才能變成金燦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