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



很多人稱馬軍是個不折不扣的“環保斗士”,因為他在過去五年里描繪出中國水污染地圖、空氣污染地圖和固體廢物污染地圖。2011年,馬軍將蘋果等29家知名IT企業的名字和重金屬污染聯系在一起;今年,馬軍再次聯合各大NGO組織,發布第二期綠色選擇紡織業調研報告,指出一批大型服裝品牌對其在華供應鏈的環境管理存在重要缺陷,呼吁中外消費者用自己的表達推動品牌承擔環境責任。但是當筆者第一次見到馬軍的時候,映入眼簾的這個男子身穿簡單的白襯衫和藏藍色西褲,目光清澈,聲音柔和,即使回答一些尖銳問題時也依然溫和儒雅,很難讓人聯想到“環保斗士”、“綠色英雄”這樣一些硬漢形象。“我不是激進的環保主義者,而是一個行動者。我注重于環境的改變,努力把一切不可能改變為可能。”馬軍笑著說。
21世紀最有力量的信仰
做記者出身的馬軍,沒想到有一天會成為同行眼中的“環保斗士”。但他稱自己并不是斗士,而是一個溫和的博弈者。他篤信文明社會中“非暴力”談判和協商的力量,其背后的廣闊圖景是構建政府、企業、公民的聯動協商和平等對話。
馬軍對水污染的關注要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從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新聞專業畢業后,馬軍成為一名記者。幾次外出采訪,親眼目睹黃河斷流、太湖水污染等觸目驚心的環境事件,他逐漸開始關注中國的水問題。當時,北方的許多河流已經斷流,最多的一年黃河斷流226天,沒有一滴水可以流入大海。1998年,長江流域暴發特大洪水,人與水的關系到了最緊張的時候,馬軍決定寫一寫中國的水。第二年,涉及中國七大水系的《中國水危機》推出,馬軍從黃河寫到長江,從東北寫到西南,悲憫江河,釋放激情:“讓萬古奔流的母親河在我們這代人手中毀滅,將是我們最大的恥辱;而讓垂死的江河因我們這代人的辛勞而再生,將是我們的無上光榮。”這本書被認為如同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對美國的意義一樣,喚起了人們對發展的潛在災難性后果的警告。
2004年,馬軍在美國耶魯大學做訪問學者時發現,西方國家一些曾經很嚴重的環境問題最終能得到控制并被解決,根本突破口在于公眾廣泛參與,這對中國來說也許是一條可行之路。回國后,馬軍2006年在北京創立了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并迅速推出中國首個水污染公益數據庫──中國水污染地圖。馬軍告訴筆者:“我們制作地圖的一個初衷就是想讓公眾及時了解其所生活地區的水質、污染排放及污染源信息,了解在中國的哪些地區,污染已經到了一個什么樣的程度。”
水污染地圖匯總了來自環保、水利、海洋、國土資源以及漁業等部門的統計數據,涵蓋了31個省級行政區和300個左右地級市的水質信息、排污信息、污染源信息、超標排放企業信息和污水處理廠信息,上萬家污染企業被曝光,其中包括270多家以環保著稱的知名跨國公司。馬軍說:“有時候很晚還坐在電腦前,將一個個枯燥的數字機械地錄入,也難免感到疲憊,但每每走進現實的污染中,一次次站在‘地圖上標注的黑色河流邊,眼看著連最起碼的健康都得不到保障的那一方百姓的生存狀態,我便有了更加努力投入工作的動力。”
2006年,馬軍入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100位影響世界的人物”。2007年,“中國空氣污染地圖”的發布再次讓馬軍和他的研究中心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張互動式數字地圖收錄了內地15個省份以及香港的空氣質量和空氣排污信息。最引人關注的是,這張地圖還收錄了4500多家超標排放企業,其中不乏中石化、中石油、國電、華電、華能、山東魯能、巴斯夫(BASF)、米其林、APP(亞洲漿紙業有限公司)、曉星氨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
從“中國水污染地圖”到“中國空氣污染地圖”,“綠色”、“環保”正逐漸成為21世紀最有力量的詞匯,馬軍和他的研究團隊也沒有讓公眾陷入絕望。據統計,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地圖創建至今,企業環境監管記錄從最初的2500條上升到92500條。這在中國是前所未有的,此舉也使得中國的環境信息公開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馬軍說:“清除污染的最大障礙,不是缺乏技術和資金,而是缺乏動力。公眾的知情和參與,將為保護環境提供終極動力。”
發現企業中的“毒蘋果”
“如果把馬軍的頭像和籃球明星姚明、美人章子怡的頭像一起放在北京街頭的廣告牌上,大多數路人肯定不知道他是誰。但那些知道的人會說,中國需要像他這樣的人,而且對這一類人的急切需求,要遠遠超過一名體育巨星或一位電影明星。”這是2006年《時代》周刊對馬軍做出的評價。
從2010年4月開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其他34家中國民間環保組織開始陸續發布《IT品牌供應鏈重金屬污染調研報告》,涉及的調研對象是29家國內外知名IT品牌,其中就包括蘋果公司。“這些國際品牌傲人的銷售業績背后,是沿著其供應鏈蔓延的污染和毒害。這是我們為什么盯住蘋果和其他IT企業的重要原因,”馬軍坦言,和這些大公司的對話過程充滿曲折,環保組織常感勢單力薄。
據介紹,蘋果和其他28家公司在2010年中國綠色IT行業報告中,因重金屬污染問題被點名,但蘋果是惟一一家沒有做出回應的公司,其理由是供應商名單保密是蘋果長期以來的政策。
馬軍和他的研究團隊調查了華北、華南、華東的27家蘋果代工廠,接觸了六七十位工人,收集到了大量詳實的污染數據。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后,日媒爆料日本名幸電子的一批蘋果訂單轉移到武漢工廠生產。馬軍和志愿者們一起劃船去這家工廠附近的河流,找到了一個非法排污口,發現這條河的河面已經變得像乳白色豆漿,河面下卻是像芝麻餡的黑色沉積。馬軍難過地思考:到底有多少人手中拿著時尚的IT產品時,能夠理解它背后的環境代價?
為此,馬軍很快發起了一場“毒蘋果”運動,抨擊蘋果公司缺乏對供應鏈的監管。2011年9月,在沉默了一年半之后,蘋果公司開始與中國環保組織接觸,并敦促其供應商開展清潔生產的整改。如今,馬軍和他的伙伴們已建立了與蘋果公司代表的進行定期溝通機制。在今年4月的頒獎晚會上,美國眾議院民主黨領袖佩若西女士對馬軍說:“我們都喜歡用蘋果產品,但更希望它是干凈的。”
在談到“毒蘋果”運動時,馬軍告訴記者,蘋果總部的人士曾告訴他,“毒蘋果”運動讓蘋果公司感到很大的壓力。蘋果投資者發出質詢,甚至一些主要電訊公司的買家也開始對蘋果公司提出的質疑;行業協會多次要求蘋果公司對其供應商管理政策做出解釋。“但最重要的是,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消費者一直通過博客、推特和其他社交媒體渠道討論蘋果公司的環境污染問題,向蘋果公司施壓,要求其對此事做出回應。”馬軍說,我相信蘋果公司正是因為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壓力,才終于打破沉默的。
“我認為在未來20年內,乃至在我有生之年,即使到那個時候,環境問題也不能被完全解決。”馬軍對記者說,未來10年到20年是關鍵時期,“我們需要確保這一代人擁有最基本的健康環境標準,我們也需要確保我們的自然資源和遺產能夠承受得住這樣大規模的工業化,盡可能讓它們能夠得以完好無損的傳承下去。”他說。
馬軍相信,在全球化的今天,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而有必要用信息彌合這種差距。只有廣泛的公眾參與,環境污染才能得以遏制。只有掌握了真實信息的公眾才能夠做出綠色的選擇,并將成為控制污染的巨大推動力。
品牌需要更綠色的選擇
2007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聯合北京地球村等20家環保組織共同發起“綠色選擇”倡議:呼吁公眾在消費過程中考慮企業的環境表現,在污染企業證明已經“改過”之前,謹慎選擇其產品,用自己的購買權促使企業改進其環境行為。
“消費者這樣做,對自己的生活不會產生太大的麻煩,但對污染企業的影響將非常直接。”馬軍說,這樣的倡議是希望公眾在環保意識上再進一步,關注企業的生產過程,加大其違法成本,迫使其正視環保問題。馬軍說,今年他和同事們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把水污染地圖中的那1萬家污染企業加以分類,弄清楚它們到底生產什么產品,旗下有什么品牌,以便讓消費者有依據地做出“綠色選擇”。
據了解,“綠色選擇”倡議推出之后,目前已有50多家企業找到馬軍的研究中心,主動說明其污染問題并探討解決之道。“很多企業最關心的是如何從名單中消失。”馬軍說,“這充分證明,沒有來自公眾的關注和壓力,就沒有企業積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努力態度。”
為了推動品牌繼續做出綠色選擇,2012年4月9日,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問、環友科技、南京綠石等5家環保組織在京共同發布了《為時尚清污》調研報告。
近年來,大型國際品牌和零售商開始將其訂單從中國轉出的報道不絕于耳。在歐美商場中,貼著東南亞、南亞甚至非洲國家制造的牌子的成衣越來越常見。然而,馬軍和他的環保組織在調查中發現,紡織出口份額的下降,主要是集中在成衣加工環節,而在以印染、整理為主的紡織原材料加工環節,中國仍占據世界最主要地位。由于中國相對其它紡織業加工出口國家具有多重比較優勢,預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仍將是紡織材料加工生產的世界工廠。
“僅從經濟角度來看,中國在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中看似有得有失,然而從環境和社會角度來看,這樣再分工卻令人擔憂。中國所失去的,是勞動力密集型的成衣加工環節,這個環節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而水耗、能耗低,污染排放量少;而中國所得到的,是資本密集型的染整環節,這個環節難以帶來大量的就業崗位,而水耗、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很大。”馬軍在發布會現場說道。
馬軍認為,中國當前水和空氣污染已經很嚴重,要緩解這樣一種新的產業分工給中國環境造成更加不利影響,就必須大力控制污染排放。然而,執法不嚴,加之水等資源的價格偏低,導致染整企業普遍缺乏減排動力。大量染整企業廢水廢氣排放嚴重,甚至難以做到穩定的環境守法。
不少人提到馬軍時都說他是個環保斗士,馬軍卻認為自己并不是那種喜歡爭斗的人,性格不那么強。這樣的性格也讓他更加包容,可以協作、妥協尋找解決方案。“我們希望扮演的角色就是政府環境監管的有益補充,促進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良性互動。”馬軍告訴記者,中國現在有很多為保護江河而奔走的人,“很多人甚至就扎根在那些被污染的村落,在艱苦的環境中進行考察調研。那些人,那些地方環保組織值得人們尊敬。”作為一名環保主義者,馬軍當然有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但是建立一個公共的平臺,讓公眾知情并參與,使這個平臺真正地體現共識性、公益性,卻是他走出的最有意義的一步。
本期焦點人物小檔案:
馬軍,男,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起在海外媒體工作,其間對中國環境和資源狀況做跟蹤研究。2005年6月回國后,致力于江河生態保護的工作;同時撰寫文章,探討中國環境和資源管理體制變革方向和可行出路。2006年5月,他入選為美國《時代周刊》“2006年全球最具影響的100人”。作為個體,他通過對中國環境和資源狀況做跟蹤研究,完成了《中國水危機》一書,闡述中國七大流域面臨的水資源問題及其對流域內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構成的威脅,提出中國一些地區可能陷入水危機,分析造成水資源困境的根本原因,倡導對江河生態的保護和對水資源的可持續地利用。作為環境NGO的領導者,他致力于推動環境信息公開和污染防治,并領導開發了一個水污染公益數據庫,匯集和整理全國各省、市水質信息、排放信息和污染源信息,提供給公眾使用。2012年4月,馬軍成為戈德曼環境保護獎的全球六名獲獎人之一,該獎項被稱為環保界的諾貝爾獎。同年,馬軍獲“2011綠色中國年度焦點人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