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平
在語文教學中,語言是關鍵的教學部分,它的教學成敗關系到學生的能力發展,如果從作文的角度來看,顯得更加重要,我們先來看在高考作文中對語言方面的描述:
基礎等級中的涵定:一等——語言流暢,字體工整;二等——語言通順,字體較工整。三等——語言基本通順,字跡清楚。四等——語言不通順,語病多,字跡潦草難辨。
發展等級中的涵定:分為四等加分標準——有文采;較有文采;略顯文采;個別語句有文采。
不難發現,要想得到好分數,作文對語言有著較高要求。所以,我們的問題是怎樣才能使語言有文采?在教學中,我總結了幾條經驗,覺得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巧把內容形象化
請比較下面兩段話:
(1)春天必然是這樣的。綠意暗含,殘雪猶有可能覆蓋于某些山頂,與山麓相映成趣,山腳的小村落中小鴨踏過一地的春泥,浮游在春天的水面上,春天就這樣展現在我們面前。
(2)春天必然是這樣的。從綠意內斂的山頭,一把雪再也撐不住,撲哧一聲將冷臉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從云端唱到山麓從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只小鴨的黃蹼,唱入軟溶溶的春泥,軟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兩段話雖都表現了春天的展現情景,但句(1)只是現實的描繪。而句(2)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春天的種種盎然的詩意景象。可見,形象表達有著比現實的概念更豐富的內涵,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多的想象和品味空間,語言的文采也隨之而來。
二、巧用修辭
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能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是保證語言富有文采的一個重要手段。
1.排比
排比形式整齊,語言凝練,氣勢充沛,文中適當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加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如高考滿分作文《最憶西湖三月》:
是啊,如果你靜下心來,細細去想,你便會發現許多尋常細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當這個城市的第一片葉子落下后,我們就知道秋天就要來到;當無邊的原野綻開第一朵鮮花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春天已悄無聲息地出現在我們身邊;當灰色的天空飄起第一片雪花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冬天的到來……
排比在作文中的運用是非常普遍和有用的,他不僅在作為證據的時候來運用,更在文章的開頭有用,它一方面可以起到緊扣話題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馬上使文章生色。如高考滿分作文《選擇牢籠》的開頭:
如果你選擇的是翅膀,你將擁抱整個藍天。
如果你選擇的是鰭,你將親吻茫茫碧海。
如果你選擇的是四足,你將體味莽莽綠林。
而我的選擇卻是——牢籠。
2.比喻
比喻不僅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可觀,而且能使文中的敘述和說理顯得形象生動。2003年高考,湖北考生的作文《理性的美》在說理時就運用了大量生動貼切的比喻,文章因此而博得了閱卷老師齊聲喝彩:
感情如水,理性如冰,八分之一的冰塊浮動在水上顯現著莊重和威嚴,一任冰下藍色的水漂蕩,不減半點高雅,這是理性的美。
人非草木,豈能無情?但感情如佳期如迷夢,如朦朧的月光一樣虛幻地籠罩在你的思緒中,雖然美,但是縱使你有洞明一切的雪亮智慧的雙眼也難在情感的月光下一任目光馳騁鳥瞰。而理性,則是明艷的陽光,它慷慨地灑向宇宙空間,哪怕是枝葉繁生的叢林,哪怕是污濁游蕩的大海,哪怕是遙遠的孤獨的星球,都可以讓你一睹宇宙的本色。陽光下的美是真實的。
三、巧用古詩文
古詩文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精髓,在作文中如果恰當適時的運用,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來看一組句子:
(1)讀書是感悟,讀人更是感悟。感悟到劉蘭芝與焦仲卿的牽掛,感悟到晏殊與夫人的彷徨,感悟到李商隱與其妻的失落,感悟到杜牧重返揚州后瞧到的蒼涼!
(2)讀書是感悟,讀人更是感悟,感是“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的牽掛,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彷徨,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失落,是“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的蒼涼!
后者引用古詩文后的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教師平時要求學生背誦大量的古詩文,除了應付高考外,實際上也能在這里找到很好的結合使用點。
四、巧用色彩詞
色彩詞以它對人產生特有的感覺一直是作文中運用的熱點,許多很內行的作家的名篇就是因為爐火純青地運用色彩詞而出彩,我相信大家一定對《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鎮關西被打后的感受描寫記憶猶新,這場景的描寫就是典型的巧用色彩詞范例。
五、巧構佳句
語言是否有文采,與句子的運用有著很大的關系。
1.長短結合、整散并舉的句子
不少寫文章的人,往往傾全力于遣詞造句,于句式的選擇卻常常不愿多花功夫,結果文中的句式缺少變化,文章因而顯得板滯沉悶。因此我們在寫作時要注意同一篇文章里的句式的靈活多變,以豐富語言節奏,活躍文章形式。
2.恰當的典雅精致、文白相摻的句子。
即在以白話為主體的書面表達中,適當摻進文言詞語、句式(是摻進融合,并非文白夾雜)。這種詞語句式的組合因適當地滲進了有價值的文言因素,不僅形式空靈生動,而且使文章平添了幾份書卷味和文采。但有個前提得先說明,并不是每個人都是適合的,平時古文功底可以的學生可以用之,如果你連淺顯的古文都不是很懂,就應該慎用,大家都知道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后竟然有那么多人都一窩蜂地去寫文白相摻和的文章,實在是不應該出現的情況,所以我用適合、適當、有價值三個詞來形容這種方法的運用。好的運用我們也看個例子,2006年福建省高考滿分作文 《月瀉樹叢中》的開頭:
閑庭信步,一覽無遺的月光直瀉而下。這讓我與歸有光頗有同感,看那庭階寂寂,風移影動的景色,與項脊軒無異。樹木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而此時,樹影斑駁間的那點空白卻瀉下點點清光,猶為別致。
這些文字文白并舉、凝練流暢,營造了一種難以描述的月瀉樹叢中的氛圍,表現了一種獨特的魅力和韻味。
3.巧使文句有意蘊
“文句有意蘊”是指“意不淺露,語不窮盡”,意深旨遠,耐人尋味。特別是抒情性較強的文章,在用語上切忌一覽無余、平淡無味;而應當設置意蘊深遠的情境,激發讀者的聯想與想象,促使讀者去思考去感受去品味。這是一種高度概括、內涵豐富的句子。它在文中能起到點明題旨、升華主題創設情境等作用,能啟發讀者知其意、明其理、動其情。所以也多見用于結尾,這樣的句子,是文章中最容易出彩的“亮點”。
當然,這只是在寫作中有關于語言方面的一些小技巧,需要說明的是,以上這些方法并不是在同一篇文章里樣樣都要用到的(這似乎沒有必要,也不大可能)。但從文章實際出發,用好用活其中幾種,哪怕是一種句子,文章語言的表達效果肯定會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