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 洋務運動和改革開放都是政府發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洋務運動成效不大,而改革開放30多年卻成果顯著。兩者之間有何異同?本文對二者加以比較,總結規律并得出結論:必須繼續堅持改革開放。
關鍵詞: 洋務運動改革開放以史為鑒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一個道理: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文化要求得到極大滿足的今天,我們在繼續大步向前發展的同時,應當回顧歷史,從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從而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本文要探討的話題,就是洋務運動和改革開放這兩件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引起過世人矚目的大事件。它們都是政府發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洋務運動成效不大,甲午戰爭宣告了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而改革開放30多年成果顯著,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國家實力大大增強。都是政府主導發起的改革,結果卻大相徑庭,這是由于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其結果和意義也就截然不同。
一、根本目的
1.洋務運動
19世紀60年代初,內憂外患的清朝統治者受到來自外國侵略勢力和國內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雙重威脅,此時的清政府雖未到窮途末路的絕境,但也認識到了繼續故步自封的危險,力圖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陸軍。在一部分開明官員的主張下,清政府開始學習西方國家的“長技”,以使中國富強起來,適應變化的世界形勢。在“變落后為先進,變貧弱為富強”的變革思潮的歷史背景下,洋務派發動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僅僅是拯救病入膏肓的清政府,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
2.改革開放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廣大干部群眾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徹底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嚴重損失,使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當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家建設百廢待興,真理標準討論熱潮涌動。國內外大勢呼喚我黨盡快對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做出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在這樣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做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從上文可以比較得出:洋務運動的興起和改革開放的提出有著相似之處,即都是當時社會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可謂“歷史發展的必然”。不同的是,洋務運動是以維護清王朝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為出發點和根本目的的,而改革開放則是黨的偉大覺醒和人民美好愿望的結合,根本目的是要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洋務運動要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維護落后的社會制度,這是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必然會失敗。改革開放是通過對外開放,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制度,通過改革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主義。這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所以一定會成功。
洋務運動的改革領域只限于科學技術、軍事領域;改革開放不僅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而且包括西方先進的社會制度、人文科學,可以說洋務運動只是學習西方的“表”;改革開放不僅學習西方的“表”,而且根據自身的特點批判地繼承和學習西方的“里”,即社會制度和人文科學。
二、指導思想
1.洋務運動
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是一次地主階級的自強運動。盡管這場運動并沒有使中國真正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的指導思想在于“求強”、“求富”,“中體西用”乃是服務于這個中心思想的理論之一。19世紀60年代初,一種新的觀念在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部分清朝官員中萌生與發展,這就是洋務派的“求強”觀。正是在這種求強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第一批軍事工業應運而生,洋務運動由此興起,中國近代化的車輪開始轉動之后,洋務派感到在創辦軍事工業和編練新式海陸軍的過程中,遇到了資金拮據、后勤供應不足、燃料短缺、沒有運輸等事業相配合的困難。于是,他們從新式民用企業的創辦入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求富”。遍觀30多年的洋務運動,它基本上是在“求強”、“求富”思想指導下,循序漸進地發展,洋務派不敢否定幾千年來祖宗定下的維系人心的封建主義的治國經典,正是由于這樣的指導思想,失敗是必然的。
2.改革開放
中國現行的改革開放,也有“求強”、“求富”的思想,但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的。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之下,我們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的成就。
三、領導核心
1.洋務運動
固然當時的清政府已經打開國門,洋務派也集結了大批的開明官員和先進知識分子,但是當時的中國政權仍舊掌握在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手中。洋務派雖然力圖改革,但是他們不得不遵循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以便獲得清政府的實際掌權者的首肯,而這也注定了只是學習“西用”而堅持“中體”的洋務運動只能高調開場而低調落幕了。
2.改革開放
粉碎“文化大革命”之后,經歷過一系列沉重打擊的中華民族終于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開始了積極的探索。面對落后的局面,中央及地方各級領導人積極出國考察,認真分析國內外形勢,并主動探求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濟特區的創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政府機構改革的深化等一系列英明的決策,注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由此拉開帷幕。30多年來,我黨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并不斷與時俱進,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含義,這也注定了改革開放必將在中國這片熱土上,爆發蓬勃的生命力,給中華民族帶來不竭的前進動力。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洋務運動和改革開放說到底都是中華民族挽救落后局面,實現民族復興的進步運動,但由于其根本目的、指導思想、領導核心等不同,卻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耙允窞殓R,可以知興替”,同樣,以史為鏡,也可知如何將正確的道路——改革開放更加堅定地走下去,創造更加光明燦爛的明天。這就要求我們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將我們的國家真正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