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提
摘要: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應注意:確定好凸透鏡的焦距,選好凸透鏡;確定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線,且在同一高度;實驗中,像的位置的確定、實驗次序,等等。
關鍵詞: 凸透鏡成像規律注意環節
凸透鏡成像規律是中學物理光學部分的重要內容,而其實驗探究更是掌握規律的絕佳方法,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在教學中,為更好地完成這個實驗,必須做好這樣幾個環節。
一、確定好凸透鏡的焦距,選好凸透鏡。
在粗測凸透鏡的焦距時,可把凸透鏡放在陽光下,讓陽光通過凸透鏡匯聚于一點,即凸透鏡的焦點,測出焦點到凸透鏡的距離就是凸透鏡的焦距f。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明了,卻受到空間和天氣情況的限制,故在實際操作中應用不廣。一些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焦距,這樣就讓學生失去了一個動手動腦的機會。在成像規律中,當u=2f時,v=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這也是一個測量焦距的方法。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還不知道這個規律,并且實驗時間不好控制,如何判斷是否等大也是個問題,所以這種方法也不可取。在實際操作中,我采用LED手電筒作為光源,在1米外照射凸透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當然,采用多個燈泡的手電筒效果比單個燈泡的手電筒效果更好,入射光更接近一束平行光,測量的焦距更準確。我粗測的凸透鏡焦距f=10cm,如果把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的地方,則光具座上40cm和60cm處就是一倍焦距點F,30cm和70cm處就是兩倍焦距點P。
在選擇凸透鏡時,鏡面不能太小,焦距f不能太大,否則實驗中產生的像較暗,不利于觀察。
二、確定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線,且在同一高度。
如今在學校中都配備了光具座,所以三者已經就在同一直線上,這比以前在桌面上畫直線的方法好。在調節高度時,先放好蠟燭并點燃,把蠟燭、凸透鏡、光屏的滑塊移到一起,上下調節它們的高度,使燭焰、凸透鏡和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確保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線、同一高度,便于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更有利于觀察。
三、實驗中,像的位置的確定。
像的位置確定不好,像的清晰度就不高,像的情況就不好確定。如何找到像所在的確切位置呢?如當物體放在20cm處,讓學生自己移動光屏,找到自己認為的像最小最亮的位置,再前后移動一下位置,看像有沒有變模糊。如果有,則剛才所定的位置就是像所在的位置;如果沒有,就按照這種方法尋找。當然,當u<f時,如物體在45cm處,光屏上不能得到清晰的像,我們可以讓學生練習找到實像,再指出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四、實驗次序的確定。
要得到u=2f和u=f時的成像情況實際上是不容易的,所以這部分的實驗由探究性實驗改為驗證性實驗效果更好。在實驗中,先探究u>2f,2f>u>f,u<f時,三種情況下的成像情況,如把蠟燭分別放在20cm、35cm、45cm處(由于f的測量可能不是那么準確,因此在實驗中要有意避開F點和P點附近,可以使實驗現象更明顯),觀察比較像和物的情況,并記錄在表格中。如下圖表格,引導學生分析:在u>2f時,成縮小的像;在2f>u>f時,成放大的像;在u=2f時,成什么像?在u>f時成實像,在u<f時成虛像,在u=f時會怎么樣?讓學生提出猜想,然后加以驗證。
在u=2f和u=f點,由于焦點的確定可能不是非常準確,因此實驗效果不是很明顯,但是大體能反映出成像規律,在這里驗證一下將更好。
五、從理論、作圖上加深對成像規律的理解。
單純的實驗學習,是讓學生體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對實驗結論的掌握卻停留在機械記憶的層面。時間久了,對于像是正立的還是倒立的,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是實像還是虛像,很多學生的認識就糊涂了。借助凸透鏡對光的作用,利用作圖的方式,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凸透鏡對光的作用,有三條特殊的光線:1.經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仍沿直線傳播;2.平行主光軸入射,折射光線經過焦點;3.經過焦點的光線,折射光線平行于主光軸。利用三條特殊光線中的兩條,就可以作出各個位置物體所成的像,并且只要作圖準確,成像規律就非常明確了。如下圖:
在光路圖中,我們還能加深對實像和虛像的理解,能直觀地看出當物體移動時像的變化情況。
六、老師加強巡視指導,指導、幫助小組實驗、學習。
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對后進生的學習至關重要,能讓他們感受學習的樂趣,更好地學習。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實驗是一個重要的實驗,注意以上幾個環節,能使我們的學習過程更快捷、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