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專家:您好!我家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可是他卻很少有自己的主見,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本來自己想做的事見別人都不那樣做,他就放棄了,就連買鞋子都說買他們班長那樣的。我實在很苦惱,如何改變他這種隨大流的心理呢?
A家長:您好!隨大流,沒有自己的主見,其實這是一種從眾心理。這在孩子中相當普遍。從眾心理在很多時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尤其是誤從了不良行為后,所以家長有必要予以重視。改變從眾心理主要應從兩個方面入手。一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二要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其實,孩子的從眾心理是和我們平時的教育有關的。孩子認識不到自身的能量有多大,對自身估計也還不準確。而平日里父母又習慣說,“你看人家xx又得一百分”,“你看XX的衣服穿兩天都還那么干凈。”平日里漫不經心的幾句話,卻總是在拿別人的孩子當榜樣,這在孩子心理就劃下了一道印痕,孩子會認為,哦,我沒有別人優秀,這樣就導致孩子的不自信。
孩子還小,對是非的判斷也不甚分明。他們往往按自己喜愛和厭惡的情緒去判斷是非。比如,他們在看《亮劍》的時候,都非常喜歡李云龍這個人物,包括李云龍罵小鬼子的話,他們會覺得很酷,就會模仿,而這時候如果家長沒有適時指導,就會導致孩子誤學不良行為。
這里提供以下方法,以逐漸改變孩子的從眾心理:
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對孩子的細微進步,要及時予以關注和贊揚,讓孩子在賞識下建立自信。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可以經常對孩子說:“孩子你真棒,一定要繼續努力哦!”如果你覺得孩子做得還不盡如人意,在指出不足的同時,可以說:“孩子你真努力,相信你下次會更好的。”這樣既讓孩子充滿自信,又激勵他以后繼續努力。
引導孩子辨別正誤。家長要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道德是非觀念,告訴孩子,哪些可以學,哪些不可以學,不僅讓他知道什么正確,還要讓他知道什么是錯誤。孩子往往對一些不良行為模仿得很快。比如很多孩子喜歡拉幫結派,搞對立面,家長就應該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該互相取長補短,團結每一個同學。日常生活中應反復疏導,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這樣孩子就不會人云亦云、盲目從眾了。
把教育融入到點滴生活中去。關注和引導孩子要從細節人手,不要只拘泥于學習方面,生活中的各個角度,諸如生活習慣、文明禮儀、責任心、獨立性等多方面都要有所滲透。堅持不懈地去做,孩子就會逐漸改變從眾心理。
(袁淑偉培訓教師,家庭教育工作者)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