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凱 衛華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跌爬滾打了14年的我,親身經歷了體育課程改革,深切地感受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巨大變化。10年來在課程改革的指引下,慢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回顧十幾年走過來的路,感慨萬千,得與失并存。對于我個人來說,感受最深的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思想大轉變。主要表現在教學方法上
1課改前:教師教、學生學、反復練
課程改革前,體育教學方法很單調,每天都重復著一樣的流程:開始時跑兩圈,接下來做幾節徒手操,再下來,老師示范、講解本節課所學內容的動作要領,最后就是學生翻來覆去地練習,直到練會。剛開始工作的那幾年,覺得體育課教學太簡單,只要老師基本功好,示范做得漂亮,體育課就搞定了,半個學期下來自己儼如一個老教師了,一份教案能用幾年,上課流程滾瓜爛熟,幾年都不變。
2課改后:學中教,教中學
課程改革開始后,老師們的思想進行了大變革,每個人都在嘗試,在嘗試中學習,嘗試中進步。現在教學時做得更多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先讓學生學,老師再教。學中教、教中學,讓學生自己去找適合自己的練習、學習的方法。例如:初一前滾翻新授課時,我通常是讓學生先熟悉體操墊,做一些自己會的滾翻動作。然后,再結合滾翻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結合各種物體的滾翻原理,導入新課的動作要領。最后,教師示范動作要領,講解保護與幫助的方法,學生再按要求練習。在練習的整個過程中,老師的主要作用是根據學生的需求提供指導、答疑解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幫助。新課改精簡了老師的講解,更注重了學生的學,老師不再是單純的傳授者,更多的時候充當了輔導員的作用。
3互助、互學、“傳幫帶”合作學習
課改后,在日常教學中我更注重學生間互助互學學習方法的培養,因為我知道有時候學生間的互助學習比單純的老師的傳授性學習效果更好。初中學生同伴之間一般會相互模仿與學習,相互感染與熏陶,相互鼓勵與激發。同時,體育課中要想有效的傳授知識,讓每位學生都能在一節課中掌握技能,只憑教師一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而團隊合作的學習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讓老師從繁重的工作量下解放出來,更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成主動學習。例如:在傳授廣播體操《舞動青春》教學時,由于學校給我們的任務緊,新廣播操的動作又比較復雜、繁鎖,一節課下來學生雖然能依葫蘆畫瓢跟做動作,但轉眼間就忘記了動作要領,更有許多同學基本跟不上節奏,動作不協調。面對這一棘手的問題,我想到了發揮團隊的力量,我將學生每8人分成一小組,教師每教完一個動作后,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回憶、復習,而教師只是在各小組間進行巡回指導,沒想到學生練習得非常認真,也很興奮,他們一起喊口令,一起想動作,有時候因為一個動作細節爭得面紅耳赤,這時候他們會想到教師,教學效果比老師親自枯燥乏味的一遍遍教要好多了。
其實,大部分體育教學內容都可以進行合作性學習,我在武術、技巧、排球、籃球、體操等課的教學中應用得最多,效果很好。
二、教學評價更加人性化了
課改前,每學期前2-3周,進行統一的期末測試,這已經是多年不變的傳統。全校無論初一還是高三測的項目都差不多:從短跑、長跑、立定跳遠、仰臥起坐、鉛球等中任選4-5項進行測試,結果作為學生一學期的體育成績,并且測試標準每個年級幾年都沒有變化,有的素質好的學生即使一節體育課不上也能考到滿分,而有些學生再努力也及格不了。
課改初期我參閱了許多學者、同行們提供的好的評價方法,但最終并沒能找到適合我常規教學的評價方法。正在我困惑、迷茫時,我讀到上海“另類校長”鄭杰校長在《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中的一句話:教師應該按自己的方式教書,本來就“教無定法”的,只要你守著教學的基本規范,剩下的空間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教出你“自己”來,千萬別等著別人指導你幫你設計,你就是你,你不做別人的影子……這些話讓我走出對教改困惑的同時,也讓我對制定教學評價有了新的認識,重新認識了自己的課堂、自己的學生,不知不覺中我的評價思路、方法發生了變化,變得越來越人性化了。在課改的十年過程中,我嘗試了多種評價方法,經歷了成功與失敗,最后終于找到了適合我的學生,適合我的教學理念的評價體系。至今在教學中我一直使用的是以下幾種評價方法:
1隨堂評價方法
在開學的前幾周體育課中我大力向學生宣傳、明確體育課新的評價體系和評價辦法,讓學生事先有一個心理準備,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并自制一學期的學習計劃。我把學生每節課的練習情況、階段掌握情況、整學期鍛煉效果等都詳細記載在案,課后對這一系列數據進行研究、分析,這既方便了我了解、記錄每堂課學生的身體狀況、出勤情況,又能幫助我記錄學生完成教學內容的進度,為以后安排教學進度提供了依據。同時這無形中對學生也形成了一種隱形的約束。現代的獨生子雖然存在著諸多缺點,但勇于表現自我,追求完美也是他們的特色,每位學生都希望在我的綜合評價表上留下一長串“☆”。漸漸地,隨堂帶綜合評價表成了我的習慣,也成了我課堂的一種特色。
我的隨堂評價還主要表現在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運用鼓勵性或指導性的語言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以及學習方法等方面,給予及時有效地指導,肯定和鼓勵,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進師生距離,營造寬松、和諧的育人氛圍,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評價用得比較多的有:教師對學習情況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學生所獲得的最經常的評價是來自課堂上老師的賞識和同學的鼓勵,對每一個同學的出色表現都給予一聲喝彩,對每一次個性的表露都給予評判,這樣在一次次的激勵中學生就會獲得發展動力。教師合理和巧妙地運用體態語,將會產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當學生表現不錯時,我就豎起大姆指,拍拍他的肩,學生知道自己得到老師的贊許;如果學生在老師某個動作的講解過程中不專心,老師搖一搖頭,同學們立刻認真起來。
隨堂評價體系具有可操作性、全面性、時效性等優點,看似繁瑣,作用卻很大。
2替代評價方法
在隨堂評價試行過程中,為了更好的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我還特意安排了替代評價體系。不同的學生愛好不同,雖然每學期有許多的教學內容,但對有些學生來說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拿手,遇到自己不擅長的,學生畏難情緒很大。這時候我們除了鼓勵學生以外,還要打消學生怕考不好的顧慮。我一般每學期體育考試總分設定為110分左右,其中的10分為替代考試加分。例如,考試中的某一項,經過反復練習效果仍然不理想時,可以申請替考,用自己的強項來代替,但強項只能從老師提供的幾種里選,必須達到滿分才能替換,就這樣學生練習起來更開心,也無后顧之憂。
3“門門清”評價方法
體育項目大部分都是技能、技巧的項目,俗話說得好“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需要的是經常練習、鞏固。由于課時原因,在體育諸多項目中,如果所有的項目都安排在期末的時候考核,那么有些技巧要求高的例如:前滾翻、武術、排球墊球等項目,有些同學可能已經不熟練了,所以,一般遇到技巧類項目,在教學時我都采用“門門清”的評價方法,即教完一門,立即進行評價。
以上這三種評價方法在實行的時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穿插進行的,以互補的形式為課堂教學、評價服務。這三種方法雖然看起來很繁瑣,但給我的課堂帶來了動力,讓我的課堂像動力水車一樣環環相扣,永遠充滿活力。
三、教學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課改前后,體育教學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也是目前對許多老師來說比較糾結的一件事。一位退休的老教師曾經對我說:你們現在的體育課,上得也太花哨了吧,好像沒什么技術含量。雖然這話聽起來讓人不舒服,但也的確是我的感受。課改前的體育課,什么內容都上,初中就有雙杠、單杠、跳山羊,大部分都是難度較大的技巧項目,但課改后,學校的雙杠、單杠只用來壓壓腿,做做游戲了。上課的內容主要變成了跑步、籃球、游戲、前滾翻等等。現在的體育課更注重的是上課的形式、教學方法,至于上課內容的難度已經沒人再提起。有些體育老師從心里也默認了這樣的體育課,玩與學各占一半。由于長時間的擱置,現在大部分體育老師的專項素質都在下降,甚至一些體育學院也不再要求學生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
(江蘇省淮陰中學2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