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產品的安全和性能仍是最核心的競爭因素——這是在2011年12月7日,致力于推動產品安全的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UL (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 Inc.)首次發布的全球年度研究報告現實的結論。
據了解,此項調查了態度和意識在產品的生產、銷售、購買、消費環節上所扮演的角色。這份新的研究——“產品意識指引”探索了消費者和制造商在安全、創新、性能和可持續性等方面的觀念所存在的相通和沖突之處。研究結果是基于在全球范圍內從中國、印度、德國、美國的高科技、食品、建材、日用化工等行業收集的消費者和制造商的意見所得出的,調查樣本來自2400位消費者和制造商的觀點。
“在超過117年的悠久歷史中,UL在全球范圍內與制造商密切合作,幫助他們將更安全的產品更快地推向市場。” UL首席執行官Keith Williams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各方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緊密的世界里。隨著供應鏈日趨復雜,全球貿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觀察和理解產品意識變得異常重要。”
中國制造商更看重創新價值
UL的調查顯示,中國制造商比美國制造商更重視創新的價值,程度達將近兩倍。美國制造商比中國制造商更重視市場投放速度,程度達將近五倍。
對于此,UL大中華區副總裁周威方認為:“對于大多數中國制造商來說,他們原本的強項并不在于科技創新,相比而言,他們更擅長從成本效益、效率和可靠性方面來取勝,所以,相對其他地區,中國生產商似乎沒那么關心產品進入市場速度。但是,這也正說明了為什么他們比其他地區的制造商更渴望創新。”
此外,報告也發現,創新正成為影響制造商未來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但和消費者相比,制造商可謂過分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重視程度約為消費者的兩倍)
安全和性能仍然是最基礎的競爭決定因素
調查顯示,當消費者評估一項產品時,他們認為安全和性能是最重要、最關鍵和最有價值的信息。無論是任何行業、任何國家,對安全和性能的重要性是一種共識。
當問及未來5年在與消費者的溝通中什么是最關鍵的信息時,生產商均選擇了產品安全性和性能/可靠性,而不是產品的創新和環保。生產商一致認為如今產品安全對他們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重要性日益劇增。81%的生產商認為產品的安全性變得越來越重要。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消費者對食品的安全,無論是加工還是未加工食品,均表示憂慮。
消費者希望制造商在產品安全和質量上提供更多信息
來自UL此項調查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超過90%)制造商都信心滿滿,相信自己在安全、可靠性和可持續性方面高于基準點。相反,74%的消費者并不認為制造商在發布新產品前做了充分的測試。
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生產商,都一直認為終端產品生產商應為產品的安全負責。雖然一項產品的制造涉及眾多廠商,但是很顯然生產商對保證產品的安全責無旁貸。
從消費者需求來判斷,48%的消費者認為高科技產品生產商推出新品的速度要遠遠高于他們的需求的速度。消費者對產品信息的需求日益上升,他們力求對產品有更多的了解,對生產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傾向于認為生產商將利潤置于安全之上,不力求使用最好的零配件,而且過于注重新品的推出。
消費者正擴大其權力和控制力,并成為供應鏈中越來越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他們希望獲得更多信息,并且對制造商的期望值升高。與此相對應,制造商認為消費者的口碑是最有價值的宣傳,比制造商和政府機構的廣告宣傳更有價值。
對于消費者消費行為的新趨勢,UL資深副總裁及首席營銷官、首席戰略官Sara Greenstein表示:“消費者越來越將互聯網,特別是博客和社交網絡工具,作為獲取信息和交流溝通的渠道。這具有深刻的意義,使得他們在供應鏈上具有越來越多的發言權。”
中國消費者對原產地最為關心
在全球競爭中,有50%的制造商將會更多地從本國之外的其他國家進口原料,這主要是為了保持合理成本。在制造商中,有85%的制造商會新增原料進口國,而不是替換現有的進口國。消費者認為,發達國家(美國、德國)的產品質量要比發展中國家(中國、印度)的高出41%。
消費者更關心的是產品零件/材料的原產地,而不是產品在何處組裝。這也許是為什么69%的制造商認為消費者對產品的了解正在變得更加深入全面的原因。
中國消費者最看重原產地。這一點對于高科技產品及食品——無論是新鮮食品還是加工食品,尤為重要。
調查中,56%的消費者相信未來五年內新鮮和加工食品的組裝/生產地點的重要性將會持續提升,60%食品制造商相信新鮮食品的原產地會影響他們產品的質量。
中印制造商更重視環保產品帶來的競爭力
調查中,75%的消費者認為制造商并未完全遵循環保程序,且僅有9%的制造商聲稱設計可持續發展產品是影響他們競爭力的最重要因素。
約有半數中國和印度制造商認為自己的產品和生產的可持續性在基準點之上,而美國和德國制造商的這一數據約為30%。
中國和印度的生產商更傾向于認為環保產品利潤率更高。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制造商最傾向于認為環保產品無利潤可賺。相信環保產品可以帶來可觀利潤的中國生產商是美國生產商幾乎3倍之多。從行業來看,建筑材料及高科技產業最有可能從綠色環保產品中獲利。
UL綠色環保認證業務主席Steve Wenc表示:“我們在市場中的所聞所見,都忠實地反映在了這項報告中。如今環保產品最大的推動力來自于政府法令及政府采購。因此,在各個新興市場中,政府制定各種刺激措施,大力推廣環保產品就不足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