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軍
毛石混凝土是基礎工程的一種做法,比如毛石混凝土帶形基礎、毛石混凝土墊層等,也有用在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為了減少水泥用量,減輕發熱量對結構產生的病害,在澆筑混凝土時加入一定量的毛石。澆筑混凝土墻體較厚時,也摻入一定量的毛石,如毛石混凝土擋土墻等。毛石混凝土施工中,摻入的毛石一般為體積的25%左右,毛石的粒徑控制在200以下,具體操作時先放漿再放入毛石、保證漿體充分包裹住,毛石在結構體空間中應保證其布置均勻。
一、施工依據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
二、施工準備
(一)材料要求
1.毛石:規格20—40cm,無風化、表面干凈。
2.混凝土:C15混凝土,逐盤檢驗,質量需符合要求。
(二)主要機具
混凝土攪拌機、振搗棒。
(三)作業條件
1.基坑上方所有澆筑部位的馬道或溜槽及安全防護均已搭設完畢,并經檢查驗收。
2.模板按設計處理方案支設完畢。
3.地基清理干凈,集水坑、排水溝按設計和規范要求處理完畢,經現場甲方、監理驗收符合要求。
4.人員、機械現場就位。
三、操作工藝
(一)工藝流程
槽清理—驗槽—模板支設—澆筑集水坑混凝土—填毛石—澆筑其他平面混凝土—填毛石—循環澆筑混凝土、填毛石—面層隨打隨壓光—養護
(二)施工方法和技術要求
1.施工工藝
毛石混凝土的施工工藝,是在普通混凝土攪拌完畢后,在需要澆筑的范圍內先澆筑一層約15cm的C15普通混凝土,然后投入一層毛石,然后接著澆筑混凝土,這樣交替澆筑,最后一次將毛石蓋住并振搗密實。毛石與毛石之間應有一定的間隙,不能形成直接接逐和堆砌。混凝土摻用的毛石應選用堅實、無風化、無裂縫潔凈的石料,強度不低于MU20;毛石尺寸不應大于所澆筑部位最小寬度的1/3,且不應大于30cm,表面如有污泥、水銹,應用水沖洗干凈。
鋪毛石時,應先鋪一層10—15cm厚混凝土打底,再鋪上毛石,不得先擺石。毛石插入混凝土一半后,再澆混凝土,填滿所有空隙,再逐層鋪拋毛石和混凝土,到基礎頂面,保持每層毛石頂部不少于10cm厚的混凝土覆蓋層,摻入的毛石數量不超過基礎體積的25%。
毛石拋點應力求均勻,毛石間距一般不小于10cm,離開模板或槽壁距離不小于15cm,以保證混凝土初凝之前插入振搗棒和毛石能被混凝土包裹。振搗時應避免振搗棒碰撞毛石、模板和基槽壁。
每層澆筑混凝土厚度不大于30cm,塊石上下之間不得有疊置,應有10cm以上的間距。最終混凝土層面應有10cm厚的混凝土覆蓋,其他要求同普通混凝土,但強度為C15。
2.施工方法
(1)混凝土和毛石比例為7∶3,按每30cm左右厚為一層分層施工。該混凝土為C15,毛石粒直徑小于等于30cm,采用集中攪拌站攪拌,罐車運輸泵車輸送混凝土工藝。這樣就能滿足和解決分層和鋪攤不均勻的問題。先澆筑混凝土,塔吊配合人工投毛石,大的毛石采用人工破碎的方法保證粒徑滿足設計要求。
(2)在澆筑混凝土時,采用斜面分層法“一個坡度、薄層澆筑、循序推進、一次到位”,這種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澆筑的方法,能較好地適應混凝土澆筑工藝,提高澆筑進度,先把基坑內的基坑澆筑完畢,待混凝土初凝后方可大面積施工。
(3)毛石混凝土必須振搗密實,選用有經驗的工人,快插慢拔,插點均勻,采用交差式的移動順序。振搗點間距為40cm,時間為20—30秒,以表面泛漿、不大量冒氣泡且不顯著下沉為準。每次澆筑的厚度控制在25—35cm,并使分層澆筑的上下層結為整體,振搗棒插入下層混凝土的5—10cm。
(4)試塊取樣,同部位、同一班組、同一配合比混凝土每100m3取樣不少于一次,一次連續澆筑超過1000m3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樣不少于一次,每次取樣至少留置一組標準養護試塊,同條件養護試塊根據實際需要,每次澆筑留置1—3組備用試塊。
(5)毛石混凝土上平標高為基礎筏板低50mm,且混凝土頂面隨打隨壓光。澆筑12小時內進行養護,及時拆模回填,保證上部工程順利進行。
四、質量要求
(一)標高要求
偏差不得大于10mm。
(二)平整度要求
平整度偏差不得小于5mm。
參考文獻:
[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