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日元升值 無可奈何
最大也最難的“苦”當屬日元升值。2010年12月,1美元尚且可以兌換約84日元,而到了2011年12月,這個數(shù)字已經(jīng)激升至77日元左右,最高時1美元僅能兌換75日元,與2008年可兌換120日元的狀況更不可同日而語。對此,日本三家汽車廠商都進行了各自的計算,日元對美元每升值1日元,豐田、日產和本田的年營業(yè)利潤將分別減少300億日元(3.85億美元)、200億日元(2.56億美元)和150億日元(1.92億美元)。損失如此巨大,日本企業(yè)的焦灼心情可想而知。
幾乎沒有人對日元在2012年出現(xiàn)大幅貶值抱有希望。原因顯見,歐洲債務危機尚難解決,美國經(jīng)濟依然在持續(xù)衰退,即使日本政府和央行出手干預,也僅僅能夠起到延緩日元上漲勢頭的作用。各路投資者出于投機目的也好,出于規(guī)避風險的目的也罷,拋售美元和歐元,購買日元依然是大趨勢。
在2012年,日本車企必須做好日元匯率繼續(xù)高居不下的準備。面對如此的匯率壓力,一個主要的應對措施就是產業(yè)轉移。2011年底的東京車展上,本田汽車正式宣布,將著手重新布置全球產能格局,著重擴大北美區(qū)域產出,面向全球出口市場,以借助成本優(yōu)勢提升出口業(yè)務。2011年12月6日,日產汽車宣布,受升值壓力,日產汽車決定將日本全新車型的生產轉移至海外工廠,并且不再從日本出口新車型。豐田汽車盡管在去年6月曾經(jīng)承諾在日本境內將維持生產至少300萬輛汽車,但8月份豐田汽車公司副社長佐佐木又松口說,豐田將提高海外生產基地特別是新興市場的本土化零件采購比例。
雖則不愿,確然必行,在2012年我們應能看到更多的日本汽車企業(yè)進行產業(yè)轉移。
政策變革 勢在必行
勞動政策、法人稅負、貿易自由化遲滯都涉及到日本國家產業(yè)政策的問題。其中亟待變革的當推法人稅負。日本的法人稅率一直保持在40%的水平,屬于世界高水平,而它的主要對手之一韓國的法人稅率卻只有24.2%(實際上,如果考慮養(yǎng)老保險、健康保險等方面的各種減免,韓國企業(yè)的法人稅率尚且不足24%)。日本汽車產業(yè)之所以將其列為一苦,所針對的就是與競爭對手之間的這種根本差異。
與其他發(fā)達國家相比,日本的汽車其他相關稅率同樣復雜且沉重。除汽車消費稅,還有8種與汽車相關的賦稅充斥在買賣、保有和使用環(huán)節(jié),其負擔是歐美國家的2~49倍。這極大的影響了日本國內汽車消費。去年全年,日本的汽車購買量已不足其高峰時期的一半,鑒于此,內需不振同樣需要日本政府在政策方面出臺重大舉措。
2012年,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日本的政策調整年。汽車產業(yè)界力主廢除取得稅與重量稅兩大重稅。降低法人稅的呼聲也不斷高漲。雖然這會減少萬億日元以上的財政收入,但如若消費稅增稅能夠在2012年獲得通過(日本的消費稅稅率僅為5%,遠低于歐美各國),作為最大的財政補缺來源,將有效的減輕日本企業(yè),特別是如同汽車這樣的支柱型企業(yè)的納稅負擔。
減排壓力 尋求突破
減排壓力和電力不足涉及到的都是能源問題。在2011年出現(xiàn)的電力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因為311大震災導致電力短缺。如果日本政府能夠在2012年解決人們對核能源的種種疑慮,這一“苦”有可能終結在2011年。
但減排壓力則不然,日本政府在汽車減排措施方面的嚴厲程度堪為“世界第一”。他們制定了極為嚴格的燃料消耗標準,規(guī)定:1978~2015年平均每10年降低燃油消耗10%~20%,2015年后,再降低20%。汽車企業(yè)在保證銷售數(shù)量和銷售利益的同時,必須顧及這一減排指標,為此必須要不斷的尋求技術突破。
面對日趨嚴峻的能源形勢和巨大的減排壓力,日本汽車制造產業(yè)正在醞釀一場重大技術革命,以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新能源汽車代替?zhèn)鹘y(tǒng)燃油汽車,目前技術相對成熟,市場需求增多,逐步進入全面推廣階段,有望成為未來日本汽車產業(yè)的新引擎。減排壓力作為“六重苦”之一,與其說是日本汽車企業(yè)的負擔,不如說是他們?yōu)閷で笸黄贫M行的自我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