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竹
在業界,大多數人都曾預料到2011年中國汽車市場增長很難再像前兩年那么神速,但是大多數人卻都未曾預料到增速會低落到如此程度。從最初10%~15%的預期,到年中的7%~8%,再到5%左右,最后到不足3%,不斷下探的數據一次次刷新了大家的心理底線,消磨了部分行業人員的信心。但是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部主任徐長明仍然認為:“2011現象是短期的,不可持續的,2012年汽車市場將恢復常態運行。”
他認為,2012年的汽車市場走勢取決于三個方面:一、汽車市場的長期潛在增長速度,即自然增長水平;二、經濟發展速度,簡單理解為GDP增速;三、與汽車行業直接相關的政策。
2012年車市仍處于高速增長期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對汽車市場先導國家的實證分析,任何一個國家汽車市場的發展都有兩個高速增長期:第一個高速增長期是千人保有量5~20的時期,增速大約30%,持續時間5年左右;第二個高速增長期是千人保有量20~130的時期,增速大約20%,持續10年左右。
徐長明指出,不是所有國家都能實現第二個高速增長期,雖然日本和韓國等都順利實現了第二時期的發展,但是也有很多國家,例如巴西、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沒有順利實現,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遇到了障礙。
他解釋道,在保有量很低的第一高速增長期,銷量的增長基本只取決于經濟發展速度和購買力增長;而到了第二高速增長期之后,除了經濟發展速度和購買力增長的基本支撐,一系列其他因素也開始發生作用,例如交通、環境、能源等問題,這些問題不能有效解決,就會制約汽車行業的增長。
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一方面經濟增長還能保持在不低于8%速度,另一方面交通、環境、能源等問題的解決早已經進入政府的議事日程。也就是說,基本上我們也會像日本和韓國一樣順利進入第二個高速增長期。
中國第二高速增長期的速度要比日韓略低
根據先進汽車國家日本和韓國的歷史數據,第二高速增長期的速度比第一高速增長期要慢一些。徐長明認為中國第二高速增長期的速度相比日韓要略低,但是時間跨度相對會略長。他提出兩條原因,一個是2009年刺激政策的透支效果,另一個是中國基尼系數較高,貧富不均。
他指出,從2009年開始,中國汽車發展已經進入了第二高速增長期,且在這個時期每年速度不同。按照國家信息中心之前測算,大概是2009年20%,2010年19%,每年下降1%。他說:“由于2009年的刺激政策使得增速激增,當年增速達到52%,2010年增速也有37%,嚴重透支了之后兩年的增長潛力,所以2012年中國車市的增速可能會直接降到2015~2016年或者2013~2014年的水平,即大約15%。具體會低于還是高于15%,要看明年的GDP增速。一般來講,GDP在9%左右,市場將與潛在增長速度大體一致; GDP超過10%,汽車增長會大大提速;GDP降低,汽車增長可能降為負值。目前大部分機構預測,2012年GDP可能在8.5%到9%之間,所以汽車增速會在 10%~15%。”
汽車消費增長還遵循另外一條規律,即一個國家的收入差距越大,汽車等耐用消費品的普及時間越長。因為從一個階層買得起車到下一個階層買得起車需要幾年時間,到再下一個階層的購買力成長起來又要幾年時間。2010年中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53的高位,在世界上屬于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第二個高速增長期的特點是速度低,時間跨度大。
西部和二三線城市是未來的發力區域
徐長明指出,未來中國汽車市場主要特點之一是市場增長重點的西移和下沉,即向中西部城市和二三線城市轉移。他預測未來三線城市的市場份額大概會占到55%左右,二線城市30%左右,一線城市15%左右。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中的特大城市,千人保有量已經達到124,就是說已經到了低速或者不增長的水平;而三線城市的千人保有量為12~16,還處于第一個高速增長期,也就是說三線城市的長期潛在增長速度應該在30%左右。另外三線城市目前人口總數占全國的62.9%,足以支撐汽車消費能力上漲。
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也在朝西部和二三線城市轉移,這種轉移主要是指產業轉移。產業轉移的動力來源,一個是東部產業轉出的壓力,另一個是西部城市勞動力等方面的吸引力,最后還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力。過去是“資金移動勞動力”,現在變為“勞動力移動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