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守偉

內容提要:刀客是一種帶有地域色彩的綠林,主要存在于關中地區。陜西辛亥革命期間,革命黨人與刀客等勢力聯合反清。西安起義前,井勿幕、胡景翼等同盟會會員積極與刀客相結納,發展革命勢力。在陜西各縣市的光復過程中,刀客發揮了重要作用。陜西的光復,是革命派與刀客等勢力聯合運動的結果。但由于其在政治上的不穩定性,有些刀客站到了革命的對立面,有些在參加革命后淪為軍閥或其爪牙,成為革命者鎮壓的對象。
關鍵詞:刀客陜西辛亥革命
中圖分類號:K2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8705(2012)01-31-34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義旗一舉,各省紛紛響應,陜西是首先響應起義的北方省份。10月22日,陜西革命黨人聯合新軍、哥老會、刀客等力量發動起義,建立了陜西軍政府。刀客在陜西辛亥革命過程中,是革命黨人聯合的重要力量。
關于刀客的稱謂,《臨潼縣志》云:
“刀客”,原是在關中東部渭河兩岸地區興起的。他們通常攜帶著一種刀子。這種刀子是臨潼縣關山鎮造的,長約3尺,寬不到2寸,形制特別,極為鋒利,人稱“關山刀子”。這些人往往行俠好義,打抱不平,蔑視官府,打擊豪富,被人們稱為“刀客”。到了清光緒、宣統年間,有的人還配備長短槍支,但人們仍沿用舊名,把他們稱為刀客。
可知,刀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主要存在于關中地區。所以又稱“關中刀客”。“刀客一名,可以說與關中不可分稱,是關中獨有的一種風尚,含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刀客主要是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也有一些被政府通緝的逃犯。這些刀客,沒有固定的組織,沒有嚴密的禁規,凡意氣相投、品行相近,便三三兩兩,結群成伙,組織成大小不同的集團,劃地自封。一個集團都有一個類似首領的人物,大家稱他某某哥。對于刀客,褒者稱之為俠,貶者稱之為刀匪。假如我們不做價值評判,刀客是一種帶有地域色彩的綠林。“‘綠林一詞,作為正面符號是‘好漢,作為負面符號是‘盜匪,在中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邵雍認為,包括刀客在內綠林具有三種特征。(一)顯著的地域性。(二)巨大的破壞性。(三)政治上的不穩定性。的確如此,如前文所論,刀客具有明顯的地域色彩。并且具有巨大的破壞性,在政治上也有其不穩定性的一面。但作為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刀客在陜西辛亥革命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
在辛亥革命中,革命派注重借助會黨的力量。“手無斧柯,無以反清。”革命派在國內主要爭取新軍和會黨的支持。1905年后的幾年間,會黨是反清運動的主力軍。革命派尋求與會黨結盟的主要原因是會黨力量的強大。“這是一股受社會擠壓而游離于社會之外的社會對抗力量,其成員心懷離異和不滿情緒,有著激烈的破壞性心理”,他們具有“強烈的反清抗官意識,對于革命黨人來說,自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巨大力量。”
同盟會會員井勿幕自日本歸國后,開始運動陜西革命。他注重聯絡哥老會、刀客等力量。1905年時,井勿幕就與王守身、楊衰等刀客結識,并在不久介紹他們人了同盟會。1906年春,井勿幕在三原北極宮某宅召開會議,研究征收同盟會會員及推進會務方法等事宜。井勿幕意在擴大范圍,欲結連刀客等勢力。而“一般同志多系士人,深以若輩行為不檢,難與為伍,力反對之。”因眾情反對,井勿幕的建議未被采納。但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井勿幕越來越感到“人材無,錢難”,感嘆“會員多屬文人,雖有慷慨之實行同志究屬少數”。三合會會員吳虛白勸井勿幕要“通而變”,“動靜合用”,“否則既無群眾,又乏糧餉,純以文士,終屬空談,無能濟事。”經過一番討論后,井勿幕乃決然聯絡會黨與刀客。1908年,井勿幕向同盟會陜西分會介紹南方革命黨人聯絡會黨發動武裝起義的經驗,又提出了聯絡會黨和刀客進行革命的建議。經過會議討論,始接受井勿幕的建議。但是,因為當時的革命黨人“多系讀書人,深惡會黨中人之行為”,仍不屑與之為伍,實際上并沒有認真地開展聯絡會黨和刀客的工作。
1910年3月,井勿幕召集黨人在涇陽柏氏花園開會,擬自西北發難,并決議聯合會黨共同進行。議定后,井勿幕與郭希仁等人又在城南大雁塔開會,哥老會、刀客等有正式加入革命者。6月,井勿幕、胡景翼等同盟會會員與哥老會首領張云山、萬炳南等三十余人在大雁塔召開聯席會議,供關羽神位,陳列香燭,大家叩拜宣誓,飲雞血酒,“歃血為盟”。1911年初,在胡景翼的聯絡和倡議下,井勿幕等革命黨人又與會黨“復盟于大雁塔”。陜西革命派與哥老會、刀客等會黨勢力正式結成聯盟,共同反清。“盡管要彌合兩者在社會上和思想上的鴻溝是很困難的,但是共和派為了完成他們所不及的事業迫切需要尋求同盟者,幾乎在所有地方都把注意力轉向土匪和秘密社團,特別是在那些軍力不足或者尚未取勝的地方。”
辛亥前夕,在省城以東的臨潼、大荔、渭南、蒲城、朝邑、富平、華州、華陰一帶,刀客的活動非常頻繁。著名的有朝邑的嚴飛龍(孝全)、蒲城的金祥、王改名,二華一帶的郭秀娃,渭南的嚴紀鵬等,他們經常拉幫結伙,反抗官府,十分活躍。
井勿幕指派胡景翼和李仲三等人秘密去渭北進行聯絡會黨和“刀客”的活動。胡景翼和李仲三、尚武三人赴關中東部的朝邑縣進行聯絡工作。他們的目的是結識東府“刀客”首領王獅子和嚴飛龍,發展革命勢力,開展反清斗爭。但在他們到達朝邑縣城時,王獅子已被官府處決,嚴飛龍去向不明。在聯系上嚴飛龍后,嚴向李仲三保證說:“你們將來起義的時候,就把這黃河兩岸全交給我,我以兩千人響應,包打先鋒。”
后來,陜西革命軍與清軍在黃河岸邊作戰時,嚴飛龍率其所部一個團的兵力投入戰斗,被編為秦隴復漢軍第十標,嚴任標統。嚴飛龍英勇善戰,屢敗清軍。這支由“刀客”和貧苦農民編成的隊伍,在東征運城(山西省)、西援禮泉的多次戰斗中,屢立戰功。運城的光復,幾乎沒有經過什么戰斗就取得了勝利。運城是產鹽要地,運城光復后,不僅得到不少的潞鹽,對陜西革命軍費有所幫助,而且對由河南進攻潼關的清軍,形成威脅,支援了革命軍在潼關的防御。1912年2月,陜西西路戰事緊急,嚴飛龍率部兩次進攻禮泉城,未能攻破。他在第三次攻城時,不幸在督隊進攻中因傷重去世。
胡景翼在富平縣的聯絡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他通過同鄉和親友的關系,先后結識了有名的刀客王守身、胡彥海、馬正德、石象儀等人。胡景翼向他們宣傳同盟會的主張,講解革命的道理,把他們引上革命的道路。這些人在后來的反清起義中大都參加了起義軍,成為井勿幕和胡景翼所率領的起義軍的骨干力量。
西安起義后第二天,消息就傳到了渭北各縣。胡景翼率領他所組織的隊伍上了耀縣藥王山,興兵舉義。井勿幕也來到藥王山。他和胡景翼商討了光復{胃北各縣的計劃。他們把聚集在藥王山的300多人編成三個營,命刀客王守身、馬正德、胡彥海分任營長,攻克渭北重鎮三原,并在此成立了渭北起義軍的總部。《西北革命史征稿·先烈紀傳》云,“胡景翼等三十余人,盟于大雁塔,號三十六弟兄密圖大舉,……胡歸里聯合胡應文、馬正德、胡彥海等數十人……于耀州藥王山起義。”胡景翼藥王山首豎義旗,“富平刀客多從
之。”相繼從者有馬長命、馬豁、崔式卿等,皆刀客也。富平反正前夕,富平的刀客,大都參加了胡景翼創建的“渭北復漢軍”,對保衛西安起了重要作用。
在西安起義和藥王山起義的影響下,蒲城、富平、耀縣、宜君、同官(今銅川市),以及徑陽、高陵等縣,相繼光復。
西安舉義后,秦隴復漢軍任命胡景翼為第一標統帶(團長),馬正德為第一標第五營營長。其時,同(今銅川)耀兩縣被哥老會惡徒張南輝占據。胡景翼率四十騎(刀客居多)入耀州城剿之,馬正德為先鋒,一舉殲滅了兵力數倍于己的張南輝。一九一二年正月,原清陜甘總督升允,率甘軍犯陜。胡景翼率部擊之,命馬正德為先鋒,敗升允軍于張戶原。
王緒朝、黨玉昆、黨海樓等刀客,率黃龍山聚義徒眾,加入東路招討使陳樹藩軍隊,在東路的多次戰役中屢建戰功。同官(銅川)縣刀客白喜集合刀客數十人,發動起義,光復同官。不久,白喜被陜西北路安撫使井勿幕委任為北路第一營管帶,白喜接連光復鄜、洛、耀等縣。
愛國將領楊虎城,自幼因父親被仇家誣陷遭官府殺害,憤而投身“刀客”。在聚集刀客的同時,發起組織了“孝義會”,后與一批志同道合者新組“中秋會”。楊所部紀律嚴明,不擾民間,深為群眾愛戴。辛亥革命時期,也曾率部參加革命隊伍。隸屬于秦隴復漢軍向枝山的向字營。陜甘總督長庚和升允率清軍自甘入陜鎮壓革命軍,楊虎城率部與清軍作戰于乾州、永壽一帶,擊敗了清軍。
二
刀客雖然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但是,刀客頗有抱打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義氣和豪俠精神,常與官府作對,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戰斗精神。對于革命黨人來說,這是一支值得爭取的力量。刀客投身革命后,增強了同盟會的實力,加速了陜西辛亥革命的進程。陜西辛亥革命的勝利,是同盟會與刀客等會黨聯合行動的結果。
但由于刀客自身的復雜性,又具有政治上的不穩定性,當時有些刀客就站到了革命的對立面,有些在參加革命后淪為軍閥或其爪牙。如革命軍在攻打渭南時,渭南令楊調元召渭北刀客嚴紀鵬之眾數百人入城據守(《清史稿,列傳二八三》。又可參見《西北革命史征稿》中卷,第10頁。)嚴紀鵬殺害了秦隴復漢軍副統領錢鼎。后嚴紀鵬又向陜西軍政府負荊請罪,并投入張云山部麾下。辛亥革命后,參與革命的刀客,除個別外,后來大都轉化成軍閥或軍閥的爪牙,危害人民,終被歷史淘汰,如郭堅、李虎臣等。
刀客這種在政治上的不穩定性,是由于其大多數人出身于下層社會,他們走上刀客之路或為生活所迫或為尋求正義。“但從總體上將他們只是反對統治階級中的某些特定人物”,并非要推翻整個封建專制制度,這些游離于正常社會結構之外的草莽英雄缺乏堅定的政治理想和抱負。他們的斗爭目標,“不是對準壓制他們的社會制度,而是對準那些濫用這種制度的個人。”他們沒有新觀念的幫助,“他們的政治視野不會超出本鄉本土的范圍。”刀客等會黨勢力,只是革命黨借以聯合反清的力量,“在辛亥革命中,共和派與土匪的結盟,始終沒有超出權宜之計的范圍。”在推翻清政府后,終因“道不同,不相為謀”,刀客等會黨勢力淪為革命者鎮壓的對象。

責任編輯林建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