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聰 姚林青
摘要: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建設是我國促進版權交易、推動文化創意產品走向市場的創新性舉措。目前各項交易功能已經基本具備,但要進一步促進版權交易的活躍,使交易平臺的價格發現功能、資源配置功能、激勵創新功能和綜合提升功能得以發揮,就要有科學的版權內在價值評估方法。版權合理定價是加強版權保護、擴大版權投融資、促進版權交易和推動我國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建設的關鍵。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交易平臺;版權交易;版權定價;經紀機構
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是指版權交易的場所和機制,其主要形式為版權交易所或版權交易中心。版權交易活動作為一種知識產權交易,屬于要素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要素市場是市場體系的主體,是社會資源配置的依托,它的發育程度直接關系到市場經濟成熟程度。①建立與完善版權交易平臺,為版權交易營造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環境,推動版權交易市場的規范和發展,對于引導和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形成風險投資、創意產業和版權交易市場聯動的發現和篩選機制,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版權交易是伴隨文化創意產業的迅速發展而出現的商業行為,也是“生產——交易——使用——保護”這條版權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雖然每年都產生大量的文化創意產品,但“真正走向市場的不到1/3,走向市場后能夠盈利的不到1/5”。②因此,必須重視版權交易和交易平臺的建設,通過建立完善交易制度、健全交易體系、豐富交易品種、建設多層次的交易市場和培養高水平的專業人才來突破版權產業鏈上的“瓶頸”。
一、我國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發展現狀
由我國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的功能與特點(見表1)可作如下分析:
第一,政策導向、政府推動
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的建設總體上體現為政策導向、政府推動的特征:
長沙出版物版權交易中心是長沙市雨花區人民政府申請、長沙市新聞出版局申報、省新聞出版局審批,目前是湖南省重點文化產業基地和重點扶持的對象。
《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要“建立版權資源信息中心和版權國際交易中心,構建版權授權體系”;《北京“十一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指出要“使文化創意產業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柱”。出版發行和版權貿易中心的建設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目標。此后陸續掛牌的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人民大學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分別由朝陽區、海淀區、東城區政府主導成立。
上海版權交易中心所依托的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綜合性文化產權交易服務機構,是中宣部、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支持的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常態化版權綜合交易市場和版權資本運作平臺。
第二,各項功能已現雛形
上述地區通過建設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迅速聚集了相關的版權管理機構、專門人才、版權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連接版權生產、孵化和使用機構的紐帶。大宗交易系統、集中交易系統、電子商務平臺等形式也初步形成。通過版權交易、投融資服務等方式為各類版權主體和投資機構提供資本進出的通道,有利于實現并擴大版權與文化實體產業、版權與文化資產的對接,同時也為創建我國文化金融體系的新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第三,交易方式、程序和規則基本形成
目前出現的版權交易中心普遍采用了協議定價、拍賣、招投標、場內競價、網絡競價等交易方式。而版權交易程序一般包括了委托申請、審核登記、掛牌準入、洽談撮合、成交簽約、交割結算和簽證備案六個步驟。在交易規則方面,目前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從申請登記、大宗版權交易、版權集中交易、交易監管和資金管理幾個方面已經制定了一系列規則,同時也從交易平臺的資質認定、作品版權的真實性認定、作品導向性把關、如何有效監管、版權糾紛調解等方面作出了具體的規定。總之,各版權交易中心在交易方式、程序和規則建設方面的努力有利于進一步規范版權交易行為,促進版權交易市場的發展。
二、目前相關研究綜述及主要問題的對策探討
1.相關研究綜述
目前對我國版權交易平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從版權交易的性質出發研究版權交易平臺的基本功能。高海濤、張志林(2008)認為,版權交易活動的總和屬于一種廣義的產權交易,狹義的產權交易主要是指產權交易所或產權交易中心。因此,常態化的版權交易平臺應屬于狹義的產權交易范疇。③產權交易所或產權交易中心屬于資本市場的范疇,因此應該發揮其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周茂清(2004)也曾指出,所謂產權交易,是一定的產權主體對作為商品的產權客體的買賣活動。對產權交易的這一界定,反映了市場經濟中各種商品的交換實質是產權交換。④產權交易平臺則可以在這種交換中起到降低信息搜尋成本、充分發現產權價格和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
二是研究版權交易平臺在版權交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湯兆志(2009)指出,版權的利用、授權、交易在西方國家主要是通過很完備的經紀人制度實現,并沒有類似的門類齊全的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出現。國內常態化產權交易平臺目前主要是指國有企業或國有資產的產權交易,在知識產權交易方面,也主要是指工業產權(商標與專利),而很少涉及到版權交易。⑤雖然版權交易作為整個產業鏈中的一環不是獨立存在的,如:約翰·霍金斯(2006)就曾指出,版權交易所依賴的知識產權法的每一形式都有龐大的工業與之對應。⑥而王野菲(2008)認為,版權交易投資對相關產業的拉動為1∶10,版權交易不暢已經成為整個產業發展的“瓶頸”,因此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陳勇(2005)認為,版權交易目前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尚未建立有效的行業規范;第二,信息技術落后,還處于人對人、物對物的原始狀態;第三,版權交易各自為政,沒有統一交易平臺。⑦目前就我國版權市場來看,曾學民(2008)概括為總體規模相對較小、整體結構不完整、市場規范、運作能力低和專業人才短缺等特點。⑧
三是提出版權交易平臺的建設思路。在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方面,陳勇(2005)提到有必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的、信息暢通、管理規范的知識產權綜合交易平臺。王野菲(2008)提出常態化的版權交易中心可以有效解決長期存在的版權交易分散,交易方式落后、信息交流不充分、交易成本高、交易過程無規則不透明的問題,為創意成果轉化提供良好的平臺,進而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李蘅(2009)指出,要從版權的登記、評估、鑒定、推廣,到版權的交易、談判、咨詢,到版權的投融資,為版權的擁有者和需求者提供一站式的公共服務,形成了完善的服務平臺。⑨
分析以往研究的成果,結合目前版權交易平臺的運作實踐,可以發現目前版權交易不暢、成交不夠活躍,其癥結主要在于版權保護機制建設的滯后。有效進行版權保護和版權維權的基礎是版權合理估值和定價,對版權合理定價有助于量化版權保護和維權標準、提高版權價格的市場公信度,進而對促進版權交易和擴大版權投融資起到積極的作用。
2.版權定價對策探討
目前的資產評估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現行市價法和收益現值法。
其中,成本法是根據取得被評估資產所付出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或重新創建一個與被評價資產相同或相似的資產所需要的成本來進行估值;現行市價法是參照市場上相同或類似的資產價格,將其與被評價資產進行對比分析并進行相應調整后,確定資產價格;收益現值法是一種確定資產內在價值的方法,即根據被評估資產未來預期的一系列現金收入的貼現來對其進行估值。
分析以上資產評估方法可以看出:第一,成本法所關注的是資產的歷史成本或重置成本。而對于作為無形資產的版權,交易者所關注的并不是其形成過程中的成本,通過版權經營可能產生的收益才是交易者所關注的重點,預期收益的多少才是決定版權價值的主要因素。第二,現行市價法所關注的是市場上同類資產的交易價格并通過對比進行定價。運用這種方法時首先需要有一個成熟、公開、競價充分的交易市場,而現行版權交易市場尚不具備相應的價格發現功能。第三,收益現值法基于因擁有和經營版權資產而可能產生的一系列收益,這也正是交易者所關注的。但因擁有版權可能帶來的經營收益的多少,不僅取決于其本身,也會受到經營者的內部資源能力、外部渠道空間和合作網絡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版權只是文化產品生產鏈條的中間環節,因此,整個社會的文化產品生產能力、市場環境和消費習慣等因素也將會影響到版權的內在價值。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版權的內在價值取決于其未來可能產生的一系列收益的貼現,由于版權“中間環節”的特點,如果進一步將其與當前同類文化產品的交易價格進行比對,并借鑒期權定價的方法,即可進行版權期權化定價。其基本思路如圖1所示:
其中,版權的內在價值是“可比文化產品目前的市價總值”減去“基于版權的文化產品形成期間的全部投入”后的差額;版權的時間價值是指因可以推遲決定未來是否進行投入而形成的價值;版權的價值應為內在價值與時間價值之和。
根據Black-Scholes期權定價模型:
C0=S0e-δT N(d1)-Xe-γT N(d2)
在T值趨近于0,N(d1)、N(d2) 趨近于1的情況下,模型顯示,版權價值C0應為“可比文化產品目前的市價總值S0”與“基于版權的文化產品形成期間的全部投入X”的差額。
由于結合版權相關文化產品市場交易價格,運用期權定價方法進行版權的期權化定價,符合版權產品運營規律,因此可以更為準確地進行版權估值,為版權交易各方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并促進版權交易及版權投融資等活動的進行。這也是版權交易平臺各項功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目前版權交易平臺的功能。
三、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的發展和完善
目前的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多由政府引導或牽頭建設,它的出現是版權保護制度逐漸完善的體現,也是版權產業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入的結果。但為保證各項功能的充分發揮,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還需要從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1.價格發現功能
應積極采取措施促進版權擁有者、需求者、投資機構和投機者進入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參與交易。首先,大量的交易者可以充分代表版權供求雙方的力量,有助于版權市場價格的形成。其次,大量熟悉市場、具有豐富的背景知識和了解廣泛的信息渠道行情的人士可以根據科學的分析、預測方法,結合文化產品的生產成本、預期利潤以及對價格走勢的預測進行報價。再次,公開化、公平化,透明度高的版權交易也可以避免個別交易方式容易產生的欺詐和壟斷行為,有助于形成公正的價格。因此,版權交易平臺的價格發現應該具有較高的權威性。
2.資源配置功能
版權交易平臺的資源配置功能是指通過版權價格引導資源合理流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以獲得最佳效率的過程。版權價格的高低是由版權產品預期的回報率的高低來決定的,版權成交價格高的產品反映出產品開發潛力大,從而吸引資源向該產品流動。
3.激勵創新功能
建立版權保護制度的目的在于激勵創新,豐富版權創作,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是實現制度目的的承擔者,激勵是它的一個基本功能。版權創作者可以通過版權交易平臺,使勞動和智慧的結晶轉化為經濟報酬,從而不斷提高版權創作的積極性。
4.綜合提升功能
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還有著提升發展版權業的功能。隨著我國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市場化改革越來越深入,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建設已成為推動貫徹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重要手段。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通過產業集聚、投融資服務、信息交流、培養人才等眾多功能的發揮,從而起到提升我國的版權及相關產業的作用。
綜上所述,常態化版權交易平臺是我國在版權交易方面的創舉,也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版權交易市場建設。在制度建設、運行機制、機構設置、交易促進和法律保障等方面都需要結合實踐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進一步發揮出其鼓勵創意、促進創意產品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產業升級、實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高的作用。
(王穎聰系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姚林青系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中國傳媒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版權與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項目編號21103060201)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 馬廣奇. 中國經濟市場化進程的分析與度量 [J].求實,2000(10):34-37.
② 李焱.建設版權交易中心提高首都文化創意產業核心競爭力 [J].投資北京,2008(6):64-66.
③ 高海濤,張志林.版權經濟相關概念和性質探討 [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8(2):1-4.
④ 周茂清. 關于“產權交易”幾個理論問題的看法[EB/OL].(2004-12-13)[2010-10-15]http://gov.finance.sina.com.cn/zsyz/2004-12-13/40264.html
⑤ 京多家版權交易中心掛牌 同質競爭引發重復建設疑問 [EB/OL].
(2009-06-08)[2010-10-15] http://finance.ce.cn/macro/ gdxw/200906/08/t20090608_14649368.shtml
⑥ 羅鋒.電視版權交易:可供深度開發的后利潤區 [J] .現代傳播,2009(1):102-105.
⑦ 陳勇.建設我國知識產權綜合交易平臺的思考 [J] .中國軟科學,2005(1):154-156
⑧ 曾學民. 論版權市場的培育與版權代理的發展 [J] .中國出版,2008年(2):23-26.
⑨ 賴名芳. 國內首家版權交易和服務大廳投入運營 [N] .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