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可
摘要:在后現代社會境遇中,我國學術期刊出版正在遭遇種種尷尬:市場化把本不屬于市場的學術期刊漸漸拖入商海,精英文化在大眾文化的重重圍困下產生變異,知識分子生存在失范中現出困頓。社會轉型期的學術期刊需要于自律和他律中實現自身的突圍。
關鍵詞:后現代;學術期刊;市場經濟;大眾文化;知識分子
學術期刊與其他期刊相比,需要有更多的特殊秉持,如嚴謹的科學精神、豐厚的文化底蘊、深刻的人文情懷、獨立的學術品格等。然而,時下我國學術期刊的姿態卻著實耐人尋味:焦躁而落寞,于市場湍流的裹挾下實施著一場群體性的精神逃亡。筆者嘗試從中尋找一種理論關聯來透視學術期刊的種種現象,然眾里尋他卻無法擺脫燈火闌珊處的“后現代”夢魘。
學者們歸納了“后現代”的種種特點,突出強調其具有否定性、非中心化、碎片化、反正統性、不確定性等,造成了諸如思想觀念的多元共生并存、文化的大眾形態、社會的商品性和消費性、生存的網絡化和復制性及大眾傳媒的無孔不入等。有人說“后現代”與其說是一個時代,倒不如說是一種與社會心態、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相對應的思維方式、價值立場和態度;它既包含著創造性又隱含著破壞性,既顯示了西方文化積累的積極成果又表現出了消極性,它是希望和絕望共存、正面與反面因素匯集的矛盾的社會文化生命體。①
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的“后現代”,有如業已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學術期刊(特別是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作為傳媒形態中的一種,必然受其影響。本文擬借此描述我國學術期刊在這種社會文化境遇下表現出來的種種尷尬之態。
一、市場狂潮下遮遮掩掩的商業經營
市場經濟狂潮將思想和實踐上尚未做好準備的學術期刊推入兩難境地。一方面,學術期刊向來由主辦方提供辦刊經費,文人為文向以載道經國為大業,而不論謀財經營之道;另一方面,文化出版業改革來勢兇猛,許多期刊紛紛轉企改制市場化,成功者腰纏萬貫如云漢燦爛,失利者則遭到市場規則毫不留情的掃蕩。在金錢利益驅使下,“版面費”在學術期刊行當中應運而生且愈演愈烈。由此形成以學術期刊發稿為業務、以牟利為核心的“版面費經濟”,出現了代寫的槍手、代發的掮客和統籌各環節的中介公司等灰色產業鏈。
有人曾做過估算,在我國現有近大約6千種學術期刊中,90%的理科刊物和70%的文科刊物都向作者收取版面費,其標準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有的還出現每字一元的高價。2007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有關負責人透露,國內科技期刊總收入的36.2%來源于文章發表費。以2007年全國在讀研究生計,超過165萬的研究生按照每個人三年必須發表一篇文章,每篇文章版面費800元來測算,每年就有4.5億元的資金在這個市場流動。②有報紙曝光一家名為《商場現代化》的學術期刊的斂財之路:該刊曾入選2000年版、2004年版全國貿易經濟類中文核心期刊,于是逐漸增加了刊登論文的數量,由月刊改為旬刊,由2004年前的每期138頁刊文80篇,增加到每期近400頁刊文200多篇,按其所列價目表每版面收費600元計,四年內僅版面費收入就達數千萬元。③此案中,錢稿交易的行跡著實太離譜,現實情況中,大多數收版面費的學術期刊還是遮遮掩掩巧言裝點,或多少顧及一下微薄的學術門面。
學術期刊收版面費的原因多樣,有緣于“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轉型,有迫于創收指標的壓力,也有因為辦刊經費不足的。何祚庥院士認為,目前國家和主辦單位對期刊的經費支持足以滿足一本刊物基本的運轉需要,而很多期刊收取的版面費是補貼給了編輯自己。④對學術期刊收取作者版面費有兩種針鋒相對的看法:有人認為其具有合理性,是學術期刊的存活之道,甚至是“國際慣例”;但更多的聲音卻是將其視為導致學術腐敗、制造學術垃圾的“毒瘤”,更有人從法律上分析其不僅違反《著作權法》,且符合單位受賄罪的構成要件。⑤
然而,一面是學界對“版面費”的口誅筆伐,一面是學術期刊的三緘其口、我行我素。不難理解,年復一年的評職稱、晉升,研究生畢業及年終評優、獎金評定乃至工作量計算等都需要有論文做砝碼,巨大的發文需求與有限的學術出版資源的矛盾,加之利益的誘惑與不盡合理的學術評價體制推波助瀾,使期刊版面成了明碼標價可供尋租的攤位。在不平衡的供求中,金錢成了發表論文的門檻,作者與刊物之間構成了買與賣、消費與被消費的關系,學術期刊在規則外羞答答地從事著“賣血”式的商業經營。更有“文化工業”的咄咄逼迫和傳媒產業化的裹挾,學術期刊的小眾傳播難挨生存的清冷孤獨,形而上的學術怎敵資本的強力滲透?學術的金錢“潛規則”日益顯化。
二、高蹈的學術陷入大眾文化的重重圍困
在目前大眾文化、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三種文化形態并存、相互滲透的情狀下,最邊緣化的無疑是精英文化。學術期刊作為精英文化的主要載體,在“后現代”境遇下不免陷入大眾文化的重重圍困之中。
曾幾何時,娛樂界和商業界流行的“排行榜”也漸為學術期刊的重要評價方式之一。四年一度的北大版“核心期刊”遴選業已成為眾多學術期刊界的“奧斯卡”,而由此誘發的種種類似“核心期刊”的遴選和評比也紛紛出籠,使尚有一定學術公信力的“核心期刊”被異化。某些機構制造的學術期刊年度“排行榜”盡管已為許多學者和業內人士所詬病,卻依然在體制與環境的支撐下左右逢源。本來,一定程度上可作為學術期刊價值參考的引用率、轉摘率、點擊率等“影響因子”卻成為入榜排座的主要依據,于是學術期刊之間不惜“抱團取暖”般地相互制造著引用和點擊數據,嚴肅的學術質量標準及評價在對“排行榜”的追求中,演繹成圈子中自娛自樂的游戲。而學術期刊中的種種醒目名頭,不少已淪為如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霍克海默等所說的“失去質量的符號”,一種再沒有別的引申意義的標簽。⑥為了進入評比程序,學術期刊千方百計地揣摩組織者的意圖,按其規定的“標準”模式投其所好組織生產。評比者們的條條框框成了學術期刊辦刊規則,登上排行榜或獲得金字招牌成為辦刊的追求。在此指揮棒下,學術期刊于類型化中弱化了其最寶貴的獨立品格和辦刊個性。
在學術期刊的網絡出版正成為行業熱點話題時,一些作者借助迅捷、自由的網絡,將論文的主要觀點和內容先期發表在博客或有關網站上,期刊得到文稿時已成明日黃花。同時,網上海量信息獲取的簡易便捷也為學術剽竊和造假者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素材,而制作好論文只需輕點鼠標便可群發各編輯部,一篇文章在兩三種學術期刊重復刊出的并不鮮見。也許學術期刊的編輯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心驚膽顫地工作,每一篇來稿似乎都需要被當成疑犯在網上搜索盤查,于是各種防學術造假的軟件也紛紛研制出來,被當做編輯部的防御工具。到2006年,我國的論文發表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而80%左右的國際論文卻分布在零被引區和低頻被引區。⑦
在所刊載論文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上,學術期刊在“后現代”境遇下進入了一個中心喪失、多元化眾聲喧嘩的時代。曾經使用嫻熟的一套學術語言在各種理論和方法輪番登場的試驗中進行著“大換血”;在懷疑主義的語境中各種已確立的價值和意義都需在“顛覆”與“重寫”⑧中重新確認和命名。標著“后”“非”“反”“新”的種種“主義”成了炙手可熱的詞語和理論圭臬。再就是研究視角下移,不僅大眾文化中林林總總的奇聞軼事堂而皇之地涌進了學者的視野,更有不少研究選題沉溺于歷史和現實的枝節末梢中獵奇斗艷,甚至制造著學術噱頭。浸入了流行時尚與快餐消費元素的學術期刊向多樣化、民間化、邊緣化靠攏,著名專家學者紛紛走出寂寞書齋,頻頻登臺“獻說”,形成了理性的精英思考與感性的大眾狂歡聯袂共舞的局面。
三、轉型中文化精英生存的困頓
在呈現“后現代”色彩的社會轉型期中,面對現實的變化不居與文化精神的流動莫測,心靈脆弱的知識階層首當其沖地遭遇困惑與尷尬。容納多元與差異的寬松環境,一方面使各種思想和價值觀念有了充分表達和實踐的可能,但另一方面是傳統道德價值體系的消解和新的道德價值體系尚未形成,產生了去者已去、來者未來的時代“斷裂”。市場化與大眾文化勃興中的“元敘事”危機使知識分子的神話不再,精英文化無法擺脫自身失落和被邊緣化的宿命,走進如利奧塔所揭示的“知識分子的墳墓”。
圍繞在學術期刊周圍的編者與作者,無疑也被清晰地烙上“斷裂”的時代印記。如曼海姆所稱 “漫漫長夜守更人”,也如陳寅恪所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人們大都把懷疑和批判精神作為知識分子的顯著標志。因此創辦報刊雜志便成了他們表達和傳播自己思想觀點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那些驍勇戰將創辦種種“同人刊物”的事跡便彰顯了這一點。改革開放之初,知識分子們在積極呼喚和催生市場經濟的努力中功不可沒,同時其熱忱所至無疑也是渴望在市場化中能夠尋找自己新的棲身之所;但他們卻自覺不自覺地做了市場的婢女。市場對于知識分子來說,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學術理論的生長軌跡和精英文化的內在發展邏輯是不能依賴市場邏輯和大眾口味來運行的。
信息社會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迅速蔓延的數字化生存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魔咒;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將人們拘泥于狹小的專業視點內,個人的榮辱得失似乎直接取決于他們的專業成就,從而淪為視界狹隘的技術匠人或圖謀功利的知識庸人。知識分子精細的專業化也是后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征,它使知識分子淡漠了對人與社會的終極關懷,腐蝕著他們的獨立性和批判精神。⑨不僅學術期刊的作者受如是影響,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者也概莫能外。可以看到學術失范現象中蘊含著普遍的道德困境,應該說,學術失范包含著知識分子的立場和操守問題,更涉及學術制度體系的構建問題,關涉著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及道德與制度的構建。
四、結語
“后現代”是西方學者對現代性之后的社會文化流向的一種思考和指認,同時也是對現實社會形態的一種反映;它既是一種理論思潮,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發展的邏輯產物;它作為現代性的一部分,既承繼其母體的種種特質,同時也給予其強烈的批判和反叛;它給人們帶來許多憧憬與期許,同時也伴隨著種種的糾結與困惑。在語焉難詳的社會轉型期,必然飽含著復雜性和多樣性,諸如市場經濟帶來了富足與活力也帶來了唯利與冰冷,多元化帶來了寬松與自由也帶來了虛妄與破碎,大眾文化帶來了多樣與豐富也帶來了輕賤與喧鬧,計算機網絡帶來了迅捷與便利也帶來了人情的疏遠和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等。身臨其境的我國學術期刊及與此關聯的學術文化,在價值取向等方面須在魚龍混雜中獨具慧眼,葆有學術的純潔品質和堅定信念。同時,包括學術期刊在內的學術環境的凈化,需要為學術者具有超越性的道德內省和自律,堅守知識分子作為社會良知的精神制高點,肩負起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但道德關系受制于社會經濟結構的性質,對知識分子集體的理想期許不能取代其作為現實個體所具有的局限性。因此,在體制的大變遷中迫切需要相應的制度重構和新范式確立。目前層出不窮、觸目驚心的學術弄虛作假實為歷史罕見,這與轉型期中制度的明顯供給不足有著直接的因果關聯。故為達到學術的規范和環境的凈化,更需要完善而有效的制度做規約和保障,積極建構科學的學術創新體系和評價機制等基礎性要素,只有這樣,學術期刊才有望實現有效的突圍。
(作者系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編輯部副主任、副編審)
注釋:
① 高宣揚.后現代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② 陳吉德.是體制滋生了版面費[DB/OL].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42593652903205830.html,2008-04-25.
③ 田國磊等.學術刊物被指有償刊載論文斂財千萬[DB/OL].http://www.sina.com.cn,2009-04-22.
④ 楊猛.我國在讀研究生超百萬 畢業論文版面費過億[N].法制晚報,2007-04-16.
⑤ 田國磊.學術期刊不能借版面費斂財[N].中國青年報,2009-04-22.
⑥ 陳曉明.后現代主義[C].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198.
⑦ 居濃,王婧.高校論文大躍進 揭核心期刊“版面費”真相[N].南方周末,2008-02-28.
⑧ 利奧塔的所謂“重寫”不僅僅摧毀了舊的歷史,回到沒有任何先入之見的開端,而且也能意味著體驗某種隱藏的東西(參見楊雁斌、薛曉源編選《重寫現代性》,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51-60頁)。我國學術界也曾掀起“重寫”的風潮,如著名的“重寫文學史”運動等。
⑨ 鄭也夫.知識分子研究[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88-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