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存德
經濟新聞報道是在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產生的。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風生水起,越來越多的人在儲蓄之外進行其他投資,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新聞報道開始日益受到受眾的重視和歡迎。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在經濟大環境的刺激下,無論是商業人士還是普通市民,對投資的熱情空前的高漲,各類經濟報刊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經濟版面已成為綜合類報紙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與此同時,隨著報業競爭的白熱化,都市報在競爭中開始細分受眾市場,并在報道中凸顯“民生視角”,以吸引更多的讀者。以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為己任的黨報,也不斷嘗試將新聞做得更加“軟化”,經濟新聞報道的“民生視角”,既是黨報所承擔的黨和政府對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市場化環境下媒體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公眾需求資源不足,人們對財富產生空前渴望,個別階層與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加劇,“黃金發展期”與“矛盾凸顯期”并存,民生問題已上升為中國社會的重大課題。鑒于此,擔負著“傳上啟下”作用的地市級黨報既要承擔起傳達黨的宏觀經濟政策、措施的任務,又要引導當地百姓客觀認識本地經濟形勢,理性投資。這些要求體現在報紙中,就對經濟類版面編輯的選稿視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包頭日報》在近幾年不斷改革,特別是2011年中央提出“三貼近”后,社會、時政、文體等各類報道都更加軟化,經濟新聞也同樣向著更加貼近市民生活的方向轉變。作為一名負責經濟版面的編輯,筆者認為,地市級黨報經濟報道從“ 民生視角”出發,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從關系百姓生活的角度解讀經濟的宏觀政策和措施,讓宏觀經濟報道更加“低姿態”。
黨報以往在報道經濟政策和措施時,往往以嚴肅嚴謹為特色,雖然來源權威,卻會因不親民的文風而失去讀者。為此,地市級黨報應對此類新聞進行組合式報道,在發布重要財經政策的同時,將政策對普通市民生活產生的影響進行細致分析與解讀,除了傳達“專家意見”,也要兼顧“民生傾向”,并解答百姓的疑慮,減少百姓的擔憂。
其次,摒棄本地經濟新聞的“數字化”報道形式,將本地經濟數字具體到百姓的“柴米油鹽”中,讓百姓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
在地方經濟新聞中,“數字新聞”是其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些新聞來源于地方財政部門發布的權威數據,它們能客觀地衡量一座城市的發展速度,但對于普通讀者來說,這些數據不僅枯燥乏味,而且難以讀懂。在此類經濟報道中,就需要將干巴巴的數據還原到生活中,將一項項難解的百分數變成能讓讀者有直觀感受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菜價、肉價、房價上,讓經濟數據成為每個讀者都能讀懂的“小賬本”。
其三,引導百姓理性消費、理性投資,遠離金融風險和浪費,幫助百姓形成良好的消費理念,促進消費市場、投資市場良性發展。近年來,信貸和融資業異常火熱,在一些地區民間信貸的發達程度幾乎可以與銀行相提并論,但與此同時,高額利息的不良信貸吸引了很多懷有致富夢的人們。溫州、鄂爾多斯地區民間資金鏈的斷裂,包頭地區民間信貸、典當行業的由盛轉衰,雖然與國家加大房地產調控力度有關,但更多的是對該行業發展實施規范后的必然方向。這些經濟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偶然,而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類似的經濟現象在很多城市都存在,為此,地市級黨報要肩負起引導百姓理性投資的責任,促進城市經濟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隨著近幾年報業的發展變化,地市級黨報面臨的輿論環境與受眾群體發生了很大變化:報紙可選擇范圍越來越大;受眾受教育程度有很大提高,對報紙的專業性和報道的及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正確把握,及時傳達國家、自治區重大經濟政策、措施與貼近解讀本地經濟發展形勢,引導百姓理性投資、遠離風險結合起來,經濟新聞才能更受讀者歡迎,地市級黨報的經濟版才能爭取更多讀者。
(作者單位:包頭日報社)
責任編輯:胡達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