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玲
近年來,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民生新聞以平民化表達方式贏得了受眾的青睞,成為各種媒體體現民生視角與人文關懷的重要報道內容。民生新聞以民眾思想為基點,從百姓日常生活中入手,內容上鎖定百姓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百姓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形式上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了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拉近了媒體與受眾的距離,充分體現了民生新聞,百姓的貼心“襖”。
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聞,更好地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應有的輿論引導作用?
一.民生新聞報道要本土化
民生新聞的本土化就是以地方受眾為本位,在區域內具有強大的告知、傳遞、溝通、控制功能。民生新聞也應考慮新聞事件的重要性和時效性,在從本地需求出發,做本地內容的同時,學會找到時政、經濟等社會發展的主流問題與百姓生活的切入點,把時政和經濟新聞轉變成民生新聞,形成有主流新聞意識的本土民生新聞。從本地新聞的采訪內容看,報道要充分表現出發掘和弘揚本土文化習俗、文化習慣,內容上鎖定百姓的生存狀況,關注老百姓的喜怒哀樂,同時采用平民化的表述方式,突出了地域接近性的特點。
二.民生新聞報道要百姓化
民生新聞的選材要貼近百姓生活,民生新聞是給百姓聽的、看的,對百姓來說,家里停一天水,就是這一天最重大的事,街坊鄰居家生活中遇到了不幸或者收獲了幸福,都是他們議論的話題和關注的焦點。記者、編輯應該用平民的視角去觀察和認識當今發生在百姓身上的熱點、焦點問題,這樣才有可能發現和捕捉到百姓的焦慮、疑惑或誤解,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平民百姓內心的歡喜、悲哀或憤怒。由點到面,充分發揮百姓的利益主體力量。只有進行社會性的深度報道,把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都弄清楚,才能挖掘出新聞事件背后隱藏的本質。尤其在今年年底開展的新聞媒體“下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就是新聞工作者深入百姓生活,挖掘一線鮮活新聞的重大舉措。
三.民生新聞需要大眾參與
對新聞媒體來說,如何獲得豐富的信息源,面對眾多的新聞素材,如何進行篩選,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民生新聞的信息源,不僅僅是熱線電話,還要通過記者、通訊員以及有獎提供新聞線索等方式開辟信息來源,使記者及時了解到基層、民生的線索,并進行采訪和報道,從而拉近與市民生活的距離,與受眾保持著良好的溝通。通過這些方式其報道視角可謂生活化、市民化,并且極大的豐富了稿源,增強了貼近性、服務性,民生新聞的特點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四.民生新聞報道要體現“三貼近”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宣傳思想工作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民生新聞較好地體現了“三貼近”原則。當今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百姓對于事件缺乏了解的渠道,一些民生新聞“平面化”的報道,僅僅流于表面,這種對事件報道的不足導致民眾只看到事件本身,卻對事件缺乏認識與了解。所以,媒體作為受眾的“眼睛”要替受眾探詢、記錄社會事件,更有責任有義務去對事件進行深層次的了解,為受眾提供必要的信息資訊,架起百姓了解、參與社會的橋梁。
民生新聞要注意自身應堅守的新聞視角與立場,一方面要真實反映人民群眾的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面更要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化解矛盾,做到幫忙不添亂。既關注民生熱點,又關注民生重點,以辨證法視角從眾多熱點難點題材中選取民生新聞的報道重點,通過新聞報道說明事實,解答問題,引導輿論,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民生新聞報道,在觸及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矛盾中首先必須認清這一點,要加強策劃,著眼全局,防止瑣事的堆砌。注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也就是策劃時要從宏觀上把握,在具體的采訪時要從小事切入,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生存生活問題切入。要明確目的,講究策略,防止激化矛盾或誘發新的矛盾。在涉及與政府部門有關的事件時,既要反映百姓呼聲,維護群眾利益,又要支持政府部門的工作。要在確保百姓知情權和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多做說明解釋工作,防止在百姓中造成與政府的對立情緒。
民生新聞在地方廣播新聞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民生新聞做好了,可以充分吸引受眾,取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作者單位:阿拉善廣播電視臺)
責任編輯:胡達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