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礦
江蘇省淮劇團始建于1953年,是江蘇地方戲重點實驗團體之一,是淮劇藝術研究發展的示范性團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淮劇”的傳承團體。幾十年來,劇團不但擁有一批批在淮劇界有影響、有建樹的藝術家,而且還誕生了多部在江蘇、在全國產生影響的精品力作,其中《金色的教鞭》、《打碗記》、《奇婚記》、《太陽花》、《青豆紅豆》、《藍齊格格》、《一江春水向東流》、《嗩吶聲聲》等劇目多次榮獲江蘇和全國戲劇大獎,幾度晉京演出。
江蘇省淮劇團坐落在淮劇故鄉——鹽城。江蘇省淮劇團立足本土,以創作為抓手,演出為載體,力求現代戲古裝戲兩翼齊飛,執著堅持,銳意積累,不斷鑄造“立得住、留得下、傳得遠”的舞臺藝術精品,使百年淮劇綻放江蘇,俏艷京華,飄香海內外。
《太陽花》十年打磨一戲
淮劇《太陽花》誕生于1995年。該劇以獨特的視角,以抗戰為歷史背景,描寫蘇北鄉下一個普通的家庭,通過兄弟倆一個抗日、一個投日,母親最終舉大義、滅親情的感人故事,著力塑造了方大姑——一個草根女子的母性、人性與國民性。該劇面世即獲得廣泛好評,也曾晉京演出,主演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
2005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江蘇省淮劇團啟動了《太陽花》新一輪攀登的藝術工程。時隔十年,如何出新、讓劇目更具藝術水準?創作人員在十年演出中,仔細尋找著普通觀眾的共鳴點和不滿足,認真思考領導專家的贊賞和期待;演職人員在十年演遍蘇北城鄉的實踐中,回味哪些戲點獲得了觀眾如潮的掌聲,反思哪些呈現難以撥動當下人的心弦。正是十年的堅持,十年的積累,讓劇組找到了新版淮劇《太陽花》的著力點和制高點。
新版更加突顯民族主題,更加深刻的人性描寫,更加流楊的戲劇節奏,更加唯美的舞臺呈現,尤其是語言的文學化,音樂的淮劇化,舞美的地域化等方面,較高地體現了劇目的藝術張力、劇團的藝術實力、劇種的藝術魅力,該劇于2005年榮獲了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榜首。然而,劇團并不滿足,繼續堅持向更高藝術領域挺進,重新梳理摘取省精品桂冠的藝術積累,發起向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沖刺的藝術戰役。新版淮劇《太陽花》又歷經三年,劇本又十幾次易稿,單方大姑最后一段“喚子召魂”的唱詞就寫了二十多遍,劇組又反復排練,再精雕細刻,終于以藝術上質的飛躍,走上了國家舞臺,先后應邀進京參加全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優秀劇目展演,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評比展演,入選2006-2007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
新版淮劇《太陽花》,不僅是淮劇目前唯一一次走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而且還開辟了江蘇淮劇走向全國的演出里程,該劇先后應邀赴北京、上海、武漢、浙江等省份及省內巡回演出總計980場,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從而實現了以堅持和積累鑄造舞臺精品的藝術戰略。
《嗩吶聲聲》吹響人性長調
由于作者創作《嗩吶聲聲》劇本的初衷是為京劇量身定做,所以淮劇最初演繹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江蘇省淮劇團陷入了兩難之中,如果繼續打造,必須從零開始,那么第一版的投入則打了水漂,如果就此止步,不但前功盡棄,而且很有可能與一個優秀劇目擦肩而過。在領導鼓勵和支持下,劇團決心繼續發揚“執著堅持,銳意積累”的省淮精神,越坎坷,攀高峰。為了讓二度呈現更好地體現一度創作,為了在淮劇舞臺上孕育一部新時代的力作,于是,誠邀全國著名的戲曲導演謝平安加盟,很快推出了第二版《嗩吶聲聲》。
《嗩吶聲聲》第二版充分顯示了國內一流導演給淮劇帶來的新的節奏、新的視覺、新的展示,解決了一版遇到的許多問題。人物立體,故事明快,畫面賞心,音樂悅耳,極具藝術的沖擊力和震撼力。與觀眾見面,觀眾欣喜;請專家審查,專家肯定。參加2009年江蘇省優秀劇目評比展演,榮獲了一等獎,但還是未能達到劇團進入前三名的預期目標。究其原因,由于二度創作的強勢突顯,一度創作又浮現出不足。劇團再次陷入了兩難之中,是停滯滿足,還是繼續超越?是曲終人散,還是整裝上路?劇團毅然選擇了“用堅持,用積累,鑄造舞臺藝術精品”的傳統戰略,多次組織劇本研討會,廣泛征求意見,對文本敢破敢立-求精求深,二次邀請謝平安到鹽城排戲。于是,便有了第三版《嗩吶聲聲》。
《嗩吶聲聲》第三版,劇本上有進步,演出上有飛躍。參加2009年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驗收,獲得提名劇目第一名,未能躍入精品劇目的行列。江蘇省淮劇團第三次陷入了困境,連續三版的投入導致經濟壓力倍增,人心出現疑惑,作為基層地方戲劇團,進亦難,退亦難。在艱難選擇面前,劇團不急不躁,盡心聚力,完成對劇本深層次的提升。為了完成民族主題向人性主題的躍進,新增了“長命鎖”道具,新加了“家仇國恨兩煎熬”的重場戲……第三次邀請謝導打磨劇目,從而產生出第四版《嗩啪聲聲》。
淮劇《嗩吶聲聲》歷經三年時間,排出四個版本,終于榮獲2010年江蘇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精品劇目。四年堅持,四年積累,一路爬坡,從未停步,是精神上的堅持,是藝術上的積累,換來了《嗩吶聲聲》吹響人性長調,載入江蘇戲劇史。淮劇《嗩吶聲聲》已先后應邀在江蘇城鄉演出,很受歡迎,反響強烈,觀眾普遍認為獲得了較高的藝術享受。
《王玉蓮》演繹大善若水
江蘇省淮劇團在長期堅持打造現代戲精品力作的歷程中,始終沒有忘記觀眾對古裝戲的需求,沒有忘記肩負淮劇傳承的重任。始終堅持一手抓現代戲精品,一手抓古裝戲精品,從而實現現代戲古裝戲并駕齊驅,兩翼齊飛。
為備戰第六屆江蘇省淮劇藝術節,劇團將參賽劇目鎖定為淮劇傳統劇目,編劇袁連成在眾多淮劇傳統戲劇目中,挑出了頗受觀眾歡迎的淮劇優秀傳統保留劇目“九蓮十三英”之一的《吳漢三殺》,先后九易其稿,易名《王玉蓮》。
淮劇《王玉蓮》在《吳漢三殺》的基礎上,另辟新徑。一、將戲點由吳漢移至王玉蓮。全劇講述了王玉蓮個人命運捆綁于家國命運的苦難歷程。淡化王玉蓮的怨,鋪陳王玉蓮的善,大善若水,大善無形。二、將主題由家仇國恨移向生死相愛。全劇放大了王玉蓮與吳漢的愛情足跡,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偶然失散,邂逅成親。但是,當愛情遭遇政治挑戰時,吳漢由殺妻轉向休妻、別妻;王玉蓮由怨夫轉向疼夫、愛夫、救夫,將傳統戲中的吳漢三殺,改成“一殺、二休、三投湖”,讓人性的花朵在腥風血雨中綻放得更加燦爛,向生求死,向死求生,使戲具備了愛的力量。三、為淮劇梅花獎演員陳澄定型打造,以唱演繹故事,用唱詞刻劃人物,豐富的曲牌,大量的垛板,使《王玉蓮》更加淮劇化、戲曲化、悲劇化。陳澄的表演更是婀娜多姿,充分顯示了身段和水袖的功力,刻畫展示了人物形體與內在美的統一。
江蘇省淮劇團通過堅持和積累,不但連續打造出多部舞臺藝術精品劇目,而且還使劇團的藝術生產實力與藝術人才隊伍更加雄厚。
“立得住,留得下,傳得遠”——永遠是現代戲曲院團的精神旨向,永遠是文藝作品的審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