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花 王良太
武漢城市圈概念的提出
1957年,法國地理學家戈特曼首次提出大都市圈概念,用以概括一些國家出現的大城市群現象:區域內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規模巨大,城市間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確、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基礎上的密切的經濟聯系,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最活躍、最重要的區域。
有專家預言,“21世紀將是城市圈的世紀,經濟的主要動力將越來越源于城市圈特別是大都市圈。城市圈之間的分工、合作和競爭,決定新的世界經濟格局”。2003年3月4日,湖北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武漢城市圈建設問題”調研活動的通知》,標志著武漢城市圈建設由理論研究進入實證操作階段。[1]
武漢城市圈即“1+8”城市圈,是以武漢為中心、半徑100公里內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漢、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9個城市,面積達6萬平方公里,是湖北乃至長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是以武漢為核心的多個城市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市場共通、利益共有的經濟一體化格局。
有專家認為,較之于長三角、珠三角跨行政區域發展,武漢經濟圈在省轄范圍內能夠發揮省一級政府協調功能,大力解決行政區劃造成的利益分割問題。有經濟界人士展望,武漢城市圈有望成為中國繼長三角、環渤海地區、珠三角地區之后中國城市圈的第四極。
區域媒體:“1+8”思維的媒體輻射
區域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區域媒體作為與之對應的大眾媒介變化,意在通過與地方媒體之間開展聯合合作來實現互利共贏。[2]當區域內外經濟分工合作增強、增多,地域壁壘逐漸被打破,形成區域集聚,大眾媒介借助區域經濟一體化潮流進行新層面上的融合合作。[2]
武漢城市圈概念的提出不僅是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協同合作,還迫切需要一個駕馭全局的大型媒體機構如區域媒體來助力造勢,為城市圈建設提供一個龐大的輿論宣傳、信息服務與形象展示平臺。
長期以來,中國媒體普遍呈現小、散、濫、亂的無序局面,武漢城市圈媒體的現行格局是小而全、資源分散和獨立發展,這顯然不能適應大城市圈的要求。2006年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獲國家批準后,圈內城市間的合作交流大大加強,媒體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共贏也成為發展的趨勢。
2008年1月,《武漢晚報》、《東楚晚報》等九報總編輯共同簽訂《武漢城市圈九報聯盟協議》,秉承“新聞互通、廣告互利、發行互促、活動互幫、品牌互推”的主旨,探索聯合共贏的合作模式,期望產生“1+8>9”的聚合效應,以推動圈內各市、各媒體的協同發展。[3]
2008年4月,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9市黨委機關報、網站共同發表《武漢城市圈新聞宣傳合作協議》[4],意在共享新聞宣傳資源,組織同題采訪和新聞業務研討,籌建省記協武漢城市圈新聞宣傳專業委員會,在廣告經營、報刊發行、社會公關和耗材集中采購等方面探索互惠共贏之路。
同年4月,首屆“1+8”城市圈媒體聯誼會召開,9家媒體負責人重點討論了城市圈媒體新聞共享、聯合采訪、廣告合作、人才業務交流、開辟城市圈報道專欄等事宜,以推動圈內媒體合作與資源共享。[5]
此外,各市媒體也積極響應,相繼推出武漢城市圈專題專欄報道和各種社會活動,如黃石電視臺的“1+8”報道、“信合”杯歡歌熱舞“1+8”武漢城市圈電視舞蹈聲樂大賽等。
綜合以上媒體的變化,無非是人才資金技術資源上的一些簡單合作,并沒有涉及深層的融合與合作,有的節目開辦不久便很快銷聲匿跡了,區域媒體仍然雛形未現。
整合與創新:營造大城市圈區域媒體
要想營造大城市圈區域媒體,必須從全局進行改革,而改革無非是對資源的重新整合與創新。
區域媒體是當今世界傳媒業發展的設定目標,在信息傳播和輿論造勢方面動力無限。武漢城市圈作為中部崛起戰略六大城市群之一,信息溝通和宣傳力量環節不容小覷,所在區域的媒體應瞄準城市圈建設并為之充當輿論宣傳,但從目前圈內媒體經營現狀來看還不足以承擔這一重大的歷史使命,需要在各種條件成熟的基礎上推出一個跨城市圈經營的區域媒體,面向城市圈而放眼國內外,打破城市界限,整合各地信息服務資源,以振興中部經濟,加快武漢城市圈建設,向全世界動態地展示城市圈的發展進程。
區域媒體不應是簡單的規模擴大和機構組合,還應具備一方霸主的氣概,把持區域競爭理念,集圈內各市媒體力量,構建一個巨大的跨城市圈媒體網絡,以迎接來自其他區域媒體的沖擊和競爭。2008年11月9日,武漢城市圈“1+8”城市圈電視臺協作體正式成立[6],擬設立城市圈頻道,為各臺搭建新聞節目交流平臺,以擴大覆蓋面,這是區域合作的淺層次嘗試。
按照當前中國傳媒資本政策,區域媒體的掌控權必然以黨辦媒體操縱為好。在武漢城市圈,具備這種全局號召力的傳媒單位首先是省級媒體,必要時可以恰當的民間資本投資。前者可以挾政策、資源、地理和級別優勢召集各市成立大型區域媒體集團,后者更能以理性的經營喚醒媒體沉睡的力量。如全國第一個企業性質的傳媒集團——牡丹江新聞傳媒集團已發展為一家橫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音像出版、網站等多種媒體,涵蓋廣告、影視、網絡、印務、出版發行、傳媒教育、旅游、國際貿易等多種業務領域的全媒體集團。[7]
區域媒體雖然毫不例外于體制內的宣傳職責,但在業務運行上應該跳脫政府的繩索,不管是利用媒體力量還是業外資本,都應以媒體經營的理念和方法來具體操作。武漢城市圈門戶網站是九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宣傳城市圈建設的龍頭媒體,信息內容來自各市政府網站,目的是通過信息發布、信息聯播、信息報送、網站鏈接等方式構建武漢城市圈門戶式網絡信息交流平臺。由于網站的政府主辦性質,缺乏媒體信息傳播的大視野與大氣概,存在著內容簡單、信息陳舊、官樣文章多和宣傳調子壓倒一切等問題,并沒有發揮出區域媒體促進城市圈建設與發展的全局性與前瞻性作用,這種官方操辦的弊端顯而易見,應該予以合法的、恰如其分的部分剔除。
要想真正發揮區域媒體中心的優勢,區域媒體應向社會提供足夠與自己身份相匹配的產品與服務。在媒體種類和產品類別上應逐漸走向立體綜合多樣化之路,力求做到各種媒體種類兼收、各種內容并舉和產品、服務類別齊全,經營范圍涵蓋紙質媒體、電子媒體和網絡媒體,經營對象指向社會各行業各領域一切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立體交叉傳媒網絡。
媒體融合時代,媒體上網、資源利用和信息共享是關鍵詞。在媒體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及信息內容的生成與共享上,應努力整合各媒體的力量,成立一個綜合媒體編輯部,實現信息資源在不同傳播平臺的統一協調和分配,促成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協調發展與交叉營銷,以最大化地發揮媒體優勢,提升傳播效果。
傳播力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影響力。區域媒體的最大優勢莫過于其強大的宣傳實力和完整的整合營銷體系,尤其是傳播渠道的拓展更能增強媒體的發布力和影響力。衛視的誕生使廣播電視突破區域界限,實際上促成了某些類似于區域媒體中心的媒體集團的形成,例如湖南廣電、安徽衛視等多年來把傳媒觸角不斷向外省和全國延伸,同時借此發揮品牌影響力。同樣,創辦一個大型的武漢城市圈區域媒體,以無線、有線、衛星、網絡和手機傳播方式打開各種媒體通道,面向全國和世界播出,定能大大提高武漢城市圈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武漢城市圈各媒體之間仍然處于淺層和局部合作的現狀,由于各種牽制力量的存在和各方利益的相互羈絆,區域媒體的形成有待時日。在當前形勢下,不妨以優先發展內容產業作為媒體經營的方向,同時注重品牌的經營,這種媒體合作比較容易操作,短期內也更容易看到收益,盡管過程可能是緩慢和漸進的,可由目前的內容合作、人才合作、技術合作逐步過渡到資本、資金合作,甚至涉及管理體制的創新和管理結構的調整。
(本文為2009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整合與創新:武漢城市圈廣播電視發展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關于武漢城市圈的提出、論證和規劃編制[EB/OL].http://www.hbsky58.net/pages/contentshow.asp?id=4245.湖北天空網.
[2]宋紅梅.中國區域媒體發展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3]武漢城市圈九報聯盟總編輯精彩感言[EB/OL].http://news.cnhubei.com/news/hbxw/ezxw/200801/t203426.shtml.荊楚網,2008-01-13.
[4]陳書華.湖北日報攜手武漢城市圈媒體共進[EB/OL].人民網-中華新聞報,2008-04-16.
[5]“1+8”如何大于“9”?[EB/OL].http://cjsb.cnxianzai.com/hubei/wuhan/2008/0415/89311.html.現在網,2008-04-15.
[6]http://www.hsgd.net.cn/Article/HuangShiNews/szyw/200811/20081110
152925_58712.html.黃石聲屏網,2008-11-10.
[7]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EB/OL].中國文化報,http://www.cjr.com.cn,2011-06-20.
(作者單位:劉春花,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新聞系;王良太,黃石日報社)
編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