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國輝 寇玉生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以此為出發點,增強德育實效性、針對性,達到教育目的和手段的潛隱性。必須積極致力于學校德育“隱性課程”的建設,并在實踐中采取隱性化策略。
高校德育;隱性;課程建設;隱性化策略
1.高校德育隱性課程內涵及構成要素
自1968年美國學者菲利普·W·杰克遜在他的《課堂生活》一書中首次正式提出“隱性課程”這一概念以后,隱性課程便成為課程研究領域的熱門課題。根據隱性課程的定義,我們認為:在概念的歸屬上,隱性課程作為課程的組成部分,它應該是學校文化;在概念的外延上,隱性課程是課程的一個下位概念,是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概念的內涵上,隱性課程作為一種“隱藏的、無意的甚至是完全沒有得到承認的學校生活經驗”,它不直接指向學科內容,是偏向于非學術性的。在我國,隨著隱性課程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到完整的德育課程體系除了包括顯性德育課程外,還應該包括隱性德育課程。
根據隱性德育課程存在形態進行分析、歸類,高校的隱性課程主要由以下要素構成:教學形態的隱性德育課程;活動形態的隱性德育課程;物質形態的隱性德育課程;制度形態的隱性德育課程和精神形態的隱性德育課程。由此可以看出隱性德育課程不是現成的,而是生成的,不是由學校大包大攬,而是由學校、師生、家庭和社會共同構建的。學生應成為隱性課程的主體,整個學校都成為為學生提供廣闊“原創”空間的課堂。
2.高校德育隱性課程建設中注重隱性化的必然性
A.價值觀的多元化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灌輸教育曾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極為有效的方法。事實上,在多元的思想價值觀并存的態勢下,一種正確的思想體系要想占據主流地位,必須在與對立的諸多觀念的交鋒和斗爭中進行必要的修正和發展。如果回避交鋒和斗爭,或者壓制不同觀念和思想的表達,正確的思想體系就難以為人們所接受。實際上,對于對世界和社會現實感興趣的青年學生來說,他們總是根據自己對事物的了解做出判斷。他們對了解原始的事實,甚至事物的反面情況的需要更迫切,而對經過加工的事實或單方面的事實經常持懷疑的態度。特別是一旦獲知某些加工過的“事實”與實際情況相反,或他們通過自己的信息途徑得知了相反的事實,他們就會對宣傳教育產生懷疑和不信任。因此,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舍棄先入為主、目的單一而彰顯的灌輸式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的能力,多行不言之教,給學生以足夠的獨立思考、自由選擇的空間,在此基礎上再加以適當引導,會更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實現。
B.從接受主體而言,隱性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策略更易于被大學生所接受
從接受主體本身而言,理性思維的發展和思維獨立性、批判性的增強,使他們的思維出現了更多創意成分,遇到問題不愿人云亦云,而是力求通過自己的思維加工提出某種有獨創性的見解,對信息采取“個性化和選擇、加工”的過程。一廂情愿的強迫、急功近利的“灌輸”,往往會造成教育對象的的逆反心理,加上一些教育者總喜歡以“先知先覺”者自居,以為別人都應該受自己的詮釋和教育,以為學生都沒有判斷力,需要自己來主宰他們的思維。這種做法更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和思想上的抵制,產生精神厭食癥,造成思想政治工作的零效應或負效應。
從心理學上講,個體對確定內容的接受與排斥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某種與主體無直接切身利害關系的刺激單調、反復出現,就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性抑制,會使人感到厭煩,繼而可能產生不良的應激心理。因為在個體對既定的觀念、事物接受和認同過程中,其人格主體性的體現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主體性,是人作為社會活動的本質屬性,是認識主體在處理外部世界關系時的功能表現,它決定著接受和認同的趨向、程度、方式。如果這個接受過程是處于某種壓力下,是被動的、被控制甚至是強制的,個體就會產生人格的主體性受侵犯的感覺,進而產生反感和抵制的心態。
3.高校德育隱性課程建設中的隱性化策略
A.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從“心育”開始,做到德育和心育的結合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當代大學生由于特定社會背景下的成長經歷以及當前社會大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形成了鮮明的個性特征。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可避實就虛,從“心育”入手,在尊重關愛學生得到學生情感接納的前提之下,再加以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引導,會更容易實現教育目的。
B.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加強校園“隱性化”德育課程建設
20世紀60年代,在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下,人們開始研究學生成才的各種因素,發現存在大量課外的東西,都深刻影響著受教育者。研究者把這些相對于正規課程系列的教育稱為隱性課程,這些隱性課程以隱蔽的、潛在的、滲透的方式對學生的態度、動機、價值、規范、觀念等發生著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來以“兩課”教育為主渠道,以課堂教學為顯性教育;以校園文化、學生管理、社會實踐等主要形式為隱性教育。顯性教育強調了灌輸的原則,隱性教育強調了主體選擇的原則。
C.優化教師人格做到榜樣引領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品行,言談舉行對學生一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每位位優秀教師的品行道德、思想信念、生活態度必然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影響著學生,這種影響往往是覺察不到的,不見痕跡的,但會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下永遠的烙印。陶行知先生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因此,我們鼓勵廣大教師自覺優化人格,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以真摯的愛心去滋潤學生的情感,以高尚的品質去陶冶學生的情操,以優雅的行為去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以淵博的知識去激發學生的進取之心。
D.優化活動平臺促進自主體驗
每位學生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獨立體,獨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為特征。因此,我們在發揮隱性德育資源的教育功能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自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通過搭建并優化活動平臺,誘發學生的心理體驗,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自由討論、自主探究中對價值觀和道德規范逐步有所發現,有所領悟、有所收獲。
總而言之,依據教育規律以及教育的“接受主體”的心理特征,注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策略的隱性化,淡化了學生“受教育”的色彩,強調了學生的人格主體性,充分體現了對受教育者獨立個體的信任與尊重。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當教育意圖被隱蔽,教育色彩被淡化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反而更豐富了,過程顯得更輕松,效果更明顯。同樣淡化教育色彩的過程,也是德育自覺自為的過程,這更接近了德育的本質。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一系統工程中不僅是思政工作者而且包括所有的教職員工都肩負著“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重要使命,面臨著改變教育觀念,更新工作策略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