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
摘要:課堂是多維對話的動態過程,其間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有效的課堂離不開教師的有效調節,這就需要教師既具有預設的目標意識,又具有生成的機智意識。總之,教師調節只有圍繞學習目標,樹立課程意識,調控最佳時機,關注學生學情,鏈接生活體驗,語文課堂才會充滿生機,才能走向高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有效調節;目標意識;課程意識;鏈接生活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1-0031-04
教學過程的實質是“教師—學生”、“學生—文本”、“學生—學生”之間對話不斷變化的過程。其對話通暢與否,取決于教師的調控藝術;對話深刻與否,取決于教師的反饋藝術。這種調控和反饋藝術,稱之為“教師調節”。教師調節得當,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就能被激發出來,順利按照目標要求形成學生的思維定勢與思維活動,從而呈現出以教師調節為主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體的相互作用、辯證發展的教與學的最佳狀態。然而,在我們平時的聽課中,有些課堂在教師調節的處理上有失偏頗,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教師調節做一些理性的思考。
一、關于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調節存在的若干問題
(一)隨意型,教師調節缺乏整合與深度
筆者曾聽一位老師執教《月亮灣》一課。本來是一篇優美的文章,結果被瑣碎的問題肢解得索然無味。
縱觀整堂課上教師所提的問題,大多缺乏思考的價值,寶貴的時間被無效的教師調節白白浪費掉了。由于學生沒有時間深入文本,導致學生的體驗如蜻蜓點水,長此以往,將導致學生閱讀能力稚化。
(二)認識模糊型,教師調節缺乏信度
新課程倡導創新解讀、多元解讀,其目的毋庸置疑。但是,我們時常會看到有些所謂的創新解讀、多元解讀模糊不清、定位不準,偏離了作者的本意,有悖于正確的價值取向,但教師依然是你對他對大家對。籠統地敷衍評價,沒有給予恰當的點撥調節,這樣會讓學生的認識模糊,存在的問題得不到改進,無疑嚴重地影響了訓練的質量。
(三)作秀型,教師調節缺乏力度
一位教師在教學《二泉映月》一課前,請學生課外搜集了有關阿炳的生世、二泉的地理位置以及曲子蘊含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資料。課中,由于學生談到了阿炳眼中的二泉,于是教師又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畫筆畫出月光下的二泉。整堂課成了“阿炳身世的討論”“二泉映月畫展”等幾大塊的串聯,整節課教師和學生無暇顧及課本,更不要說對其深度研析。
這樣的課堂看似熱鬧,一個環節接著一個環節,令人目不暇接,由于過分關注了形式的新穎,拓展的內容過寬過泛,嚴重脫離了文本。在這堂課上,教師缺乏語文課程意識,對文本的主體知識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學生沒有機會也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潛心會文。教師的調節充其量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
二、關于改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調節的若干策略
有效的教師調節,不僅能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新意義的快速生成,而且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教師調節是在動態的課堂生發出來的瞬間完成的教學行為,根本不可能在課前預設,教師調節怎樣才能及時、快捷、有效呢?筆者認為必須抓住教師調節的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一)圍繞學習目標——教師調節的指向性
怎樣才能生發出有效的教師調節?首先要立足文本,圍繞“三個維度”的學習目標精心預設,教材的重點、難點及知識的訓練項目要了然于心,提出的問題要抓住文本的關鍵和本質,能用一個問題解決的就不提兩個問題,能直達主旨的就不繞彎子。課中,教師要根據現場的學情,把握提問的技巧和策略,注意運用歸納和合并的方法對問題進行整合,盡可能設計容量大的問題,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和效度。最好是由一個問題的提出牽動一些句子,一些段落,乃至全篇。另外還要注意每個問題之間的層次和坡度。
仍以《月亮灣》教學為例。在教學時,可以抓住文章中心句:“我家就在月亮灣,那兒是個美麗的村子。”指導學生著重把握好“美麗”這個關鍵詞有感情朗讀。這個訓練點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既有語言訓練的價值,又有助于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并設計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月亮灣到底美在哪里?”從這樣的角度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理解課文內容,既給了學生大量的時間走進文本閱讀體悟語言文字,又教給了學生瞻前顧后、抓住聯系、整體把握等閱讀方法,在知識自主建構的過程中促成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在全班交流時,以學定教,隨著學生的交流相機出示詞句,根據學生的發言適時點撥、調控。這樣不僅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的重點,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有的放矢,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樹立課程意識——教師調節的過程性
王崧舟老師執教《鸕鶿》,有這樣一個精彩的片段:[1]
師:這平靜優美的畫面,隨著漁人的一個動作,就忽然改變了,讀讀課文,找找這個動作。
(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做現場巡視)
師:是漁人的哪個動作?
生:是“一抹”這個動作。
師:體會體會,“一抹”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詞語?
生1:“一蹭”。
生2:“一掃”。
師:好!這輕輕的、小心翼翼地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讀讀課文,體會體會。
(生自由朗讀)
生1:抹出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紋。
生2:抹出了一個歡騰、熱鬧的湖面。
生3:抹出了漁人的笑容。
……
我們不難看出在這個教學片斷中,王老師語言訓練的課程意識貫穿教師調節的全過程,語文實踐活動豐滿扎實,緊緊扣住“一抹”這個詞,帶領學生沉入文本的大背景中潛心體會,從而將詞語教“厚”,學“豐”。學習詞語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層面,詞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言語表現[2]。學生的體驗感悟是建立在學生“聽說讀寫”語文實踐活動中的,因為有了課程訓練意識貫穿全過程,才會把學生引入詞語和語句共同表達的意境中。學生在教師調節下由一個詞語想開去,到廣闊的思維空間中,再用語言描述腦海中聯想的畫面。這樣,詞語表達的意思就立體起來、生動起來了。
(三)調控最佳時機——教師調節的靈活性
1.教師調節用在認識模糊時。
薛法根老師執教《臥薪嘗膽》一課時,由于《臥薪嘗膽》是一篇歷史故事,學生對“臥薪嘗膽”的認識模糊,僅僅停留在故事情節的理解層面上。薛老師順著學生的思路走向以“沒有仇,沒有恨,不必臥薪嘗膽”“我們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這么苦”作引領,接著出示了句子:“為了中國的航天事業……”進行有效調節,連用了兩個反問,通過前后觀點的矛盾讓學生茅塞頓開,從而領悟到“臥薪嘗膽”蘊含的精神,并且將這種精神引發到周圍的人和事中,真正把語文課上成了一種文化,使得語文課充實、豐富、豐厚起來。
2.教師調節用在發生意外時。
筆者執教一堂常態課《槐鄉五月》時,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并畫出自己覺得寫得美的句子。部分學生無精打采,坐在后排的一名學生居然在書中的插圖上亂畫。
也許別的老師也會像我一樣遇到這樣的尷尬境地——教師激情四溢,可學生還是不能很好地融入文本,那么,怎樣通過教師的調節,煥發出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呢?我的目光落在了書中的插圖上。
師:同學們一定很喜歡書中的圖畫吧,誰能給畫取個好名字?
(有幾位學生躍躍欲試)
師:要想取個好聽的名字,我們一定要認真讀書,答案全藏在書本里呢。
(學生大聲朗讀起來,有的搖頭晃腦,有的圈圈畫畫,一張張臉頓時顯得興奮起來)
毋庸置疑,教學預案是實施課堂教學的藍本。但教學中如果出現了意外的事件,尤其是出現了精彩的生成資源時,教師不要拘泥于教學預案,而要從課堂的實際出發,即時生成教學機智,隨時調整課堂教學的步驟,控制好教學的節奏,促進更有效的課堂。
3.教師調節用在偏離文本時。
教學《別把花草弄疼了》,師生圍繞怎樣愛護花草樹木進行交流。不同的課堂,兩位老師做出了不同的調節方式。
師:當你看到不愛護花草樹木的人和事時,你心里會怎樣想?
生:我真想上去揍他一頓。
師1:(微笑著點頭,用手勢示意學生坐下)
[師2:非要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嗎?]
生1:我會上前對他說:“你看,花兒多美,草兒多綠,它們多需要我們去呵護啊!”
生2:我們可以在草地上豎起一個廣告牌,上面寫上我是你的好朋友,請你好好愛護我。
從以上案例中不難看出,教師1借用非言語行為進行了教師調節,從精當性和針對性看,無疑是一個失誤。教師2則利用教學機智作了有效調節:以“他山之石攻玉”,伺錯而導,引發同學發表見解,以回到文本的價值取向中,并幫助說錯的同學提高認識。可見,學生的錯誤也可以當成一種教學資源,教師調節得法,課堂仍會因“錯誤”而精彩。
(四)鏈接生活體驗——教師調節的遷移性
于永正老師執教《小稻秧歷險記》有這樣一個精彩的片段:[4]
師:誰能把雜草的話讀一讀,讓人感到它已經是有氣無力了?
生:“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聲音很響亮)
師:你沒有完,(學生笑)再噴灑兩遍你都不會完。
生:“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學生喘著氣讀,聲音仍然大)
師:(笑)要么你的抗藥性強,要么這除草劑是假冒產品,我再給你噴灑點。
生:(會心地耷拉著腦袋有氣無力地)“完了……我們……都喘不過氣來了。”
師:好,掌聲鼓勵。(學生鼓掌)這就是“有氣無力”,讀——
(學生讀“有氣無力”)
語文的學習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課堂上,用鏈接生活的方式進行教師調節,能增強學生體驗,使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教師調節要想方設法拉近文本與學生生活的聯系,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陷入繁瑣分析與空洞見解的泥淖。
參考文獻:
[1][3][4]周成平.新課程名師精彩課堂實錄·小學語文卷[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段曉蕾.成功教師語言藝術[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
Reflection on Teacher's Regulation in Primary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HU Yu
(Yanche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Yancheng 224000, China)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multi-dimensional dialogue, in which there are lots of indeterminacy. Effective teaching relies on effective teacher's regulation, which requires teachers to have presupposed awareness of goals and generated wisdom. In short, teachers should center around learning goals, build up awareness of curriculum, focus on students' learning to achieve efficient instruction.
Key words:primary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 regulation; awareness of go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