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鶴齡
摘要:本文以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班級管理體制改革為例,闡述了“班改”對教師發展的促進作用,提出了在“班改”過程中通過小組關注、年級組關注、自我關注進一步促進教師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班級管理體制改革;教師發展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1-0040-03
班級管理體制改革(簡稱班改),是近幾年在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有組織有計劃推進的一項改革。這項改革針對班主任負責制的弊端,推出班級教育小組集體負責制,使所有教師都在一定的班級承擔一定的管理及教育責任,真正使“全員育人”的理念成為現實。
一、班改促進了教師的發展
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實踐,教師參與到班級管理中經歷的“教育事件”及所受到的鍛煉與未參加班級管理的教師不可同日而語。
(一)班改激起了教師的工作熱情。許多教師參加到班級教育小組后,主動建議、主動承擔、主動負責。每次學校一些大型的活動如‘體育節、‘英語節、‘藝術節來臨之前,班管小組成員都能在一起‘出謀劃策,共同制訂出最好的方案,一起組織和動員孩子參加活動,充分發揮群體的力量。
(二)班改提高了教師班級管理意識與能力。老師們的體會是:“有了更強的主人翁意識,除教學外,逐步鍛煉了自己管理班級的能力。”“體會到了班主任的艱辛,在班級里的威信也高了,和不執教的小班的關系也近了。”經過調查發現:學科教師對班級的責任意識和角色意識是在傳統班主任負責制下難以看到的。參加班改的教師們在親身參與班級管理過程中,獲得了很多難得的班級管理的經驗和技巧,增強了自己的管理能力。
(三)班改提高了教師全面育人能力。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班主任管德育,科任教師管教學”似乎已經成為天經地義。實行班改,明確了每位教師的育人責任,全體班級教育小組成員都要參加對學生全面診斷的會議,在“重大活動、主題班會、值日班主任、牽手學生”四個方面每位教師都有明確的任務。這些要求的落實,給教師提供了抓教育抓管理的平臺,教師全面育人的意識和能力在實踐中提高了。加入教育小組后,每個成員無形中都有了使命感,責任感。不再像過去一下課就離開教室,而是在班級轉一轉、看一看,留意班級的情況,督促學生做好保潔和課前準備等工作。大多數科任教師還養成了一個習慣,無論上班和下班,都會先去班級里繞一圈。
(四)班改提高了教師溝通能力。班級教育小組成員互相聯系已經制度化經常化,每人都有聯系學生及家長的任務,“日碰頭、周例會、月診斷”以及“牽手分工”大大加強了教師之間的溝通,加強了教師與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有教師說:“工作上的溝通使得我們教育小組的老師之間成為了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的好朋友。管理體制的改變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工作上的合作成為了一種愉悅,它讓我更多地感受到‘工作是美麗的,因為工作給我們帶來了一份珍貴的友情。”
班改對教師發展的促進是多方面的。教育小組成員發生的變化主要有:從單一的教學者變為多維的管理者和教學者,因為他們要承擔在組長帶領下的一些具體工作和責任;從被動者變為主動者,因為他們有任務有責任,所以就會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從班級的邊緣走進了班級的中心,走進‘我也是這個班級的主要管理成員之一的角色中;從與家長、學生的淡淡的關系逐漸變得親密起來,與孩子走得近了,與家長關系漸漸貼近了。
(五)班改給班主任(現在是班級教育小組組長)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機會。通過“班改”,班級管理更加有序,班級文化建設更有品位,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更加全面,個性化指導更到位,學生得到了更多的鍛煉,素質得到了提高。班主任的最大變化是能夠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部分解脫出來,多讀書,多思考,然后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引領學生發展。同時也在領導一個團隊的過程中付出更多智慧,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收獲中享受著教育的快樂。特別是作為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了一個群策群力的小小團隊,能充分體驗到職業幸福感。
二、“班改”中教師發展的不平衡
“班改”可以促進教師的發展,但并不是說搞了班改教師專業水平自然而然地就發展了、提高了。事實上,在幾年的班改實踐中,教師的表現和進步各不相同,發展是不平衡的。不少教師努力學習、積極參與,主動思考與實踐,有所創新,不僅獲得寶貴經驗,而且開始嘗到創造性勞動帶來的幸福感。另一方面,也有個別老師,由于種種原因,比較被動,常常是帶著厭煩的情緒工作,因而出現“到崗沒到位,出工未盡力”的現象。
班改作為一項最基層的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它觸動的是根深蒂固的班級管理固有的理念和模式。這正是改革的艱巨性所在。改革是要靠人來做的,在班改中關注每一位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是班改深入發展需要考慮的。
三、“班改”要進一步關注教師的發展
在關注班改這件事的同時,要關注從事班改的所有教師,關注老師在班改中態度、情感及認知的發展變化,從而造就一大批因投入創造性勞動而獲得職業幸福感的優秀教師,使全體教師有所收益。
(一)小組關注。
1.培育組長“成人”意識。班改的最重要標志是建立班級教育小組,對教育小組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要求進行了探索,形成了許多好的經驗和有效制度,這是非常需要的。提高一步看,還要研究小組每位成員(這里主要指教師)在工作中的成長和發展,這方面也應當有思路和要求。我們不僅要“成事”,而且要“成人”。
而要把這件事做好,關鍵在組長(班主任)。需要明確組長職責之一是對小組成員進行指導和培養。“目標管理、提升業績能力和培養一線人才是班組長的三大職責。”[1]“傳統的班組長管理方式已不適用于學習型班組建設的要求。在學習型班組中,班組長的角色不再是控制者、監督者、批評者、考核者,而是學習型班組建設的直接領頭人,是班組學習的設計者和推動者,是班組成員心智修煉的牧師,是班組成員技能提升的教練。”[2]這些意見都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鑒的。
2.在“成事”中“成人”。教師的發展立足于日常的實踐活動,“做事”也是提升教師能力的手段,努力使“成事”‘與“成人”緊密結合。
3.將小組建設為“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組織是一個能熟練地創造、獲取和傳遞知識的組織,同時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為,以適應新的知識和見解。”[3]它的基本要素是: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4]。這些要素對我們小組的提升都是非常必要的內容。
(二)年級組關注。
1.關注組長。班級教育小組組長面對新情況,承擔新任務,責任更重了,要求更高了,他們要帶好隊伍,本身也還有個工作適應、發展提高的問題。年級組和各級行政不僅要下任務,還應傳方法,給保障,使組長感覺到班級有堅強集體,背后有可靠后盾。組長希望小組人員搭配合理、相對穩定,希望目標明確、保障有力,這些經過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2.關注典型。我校中小學一個年級少則有七八個班,多則有十幾個班,有30—40位教師,各班各人工作情況很不相同。年級組最了解各班、各人的情況。全面工作或單項工作,都有做得好的班和人,年級組抓住這些典型,工作就容易推動。
3.關注后進。要幫助暫時后進的班級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制訂并督促落實有效的改進措施。
(三)自我關注。
實踐證明,所有外部的關注和幫助,只有在內因想變的情況下才會起作用。我們全體教師在班改中要想有發展,要想獲得自由與幸福,必須提高自我關注的自覺。
1.關注自己的經驗。投入到班改的每一位老師,都會碰到無數的問題,例如我是以何種心情和方法來做值日(周)班主任的,我如何找到與同學牽手的時間和做到工作有效,如何與同事協商,如何策劃活動,如何對學生有效診斷,如何使全組更具凝聚力等等。對這些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有什么經驗教訓,及時總結反思,就會像一些做得好的老師那樣,不僅學會好方法,而且獲得好心情。
教師的經驗其實就是“實踐性知識”,它可是“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教師知識的形成更多地來源于教師的個人生活史與教育實踐的現場,具有實踐性、情境性、綜合性、默會性、個體性等的特質。”[5]關心自己的專業成長,就應該從關注自己在班改等教育實踐中的經歷、經驗以及心理感受做起,及時記錄(做后記),認真反思。
2.關注班改理論。我校錢鐵鋒校長經過長期的教育實踐和理性思考,提出了“教育力與教育關系”的觀點:“學校幾乎所有的工作,都可以歸結到教育力與教育關系上去認識、去改進。”[6]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各學部認真地開展了班改的實踐和研究,豐富和完善班改的理論,并且形成了我校班級管理體制改革的共同愿景:讓師生過民主的生活,或讓民主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是指導我們班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我們班改實踐的根本指導思想。
3.關注幸福感。許多老師在總結體會時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嘗到了工作的幸福感,這是很值得重視的。這些老師在工作中并不是沒有困難和苦惱,而是他們在困難與苦惱面前不止步、不抱怨,用智慧、勇氣和毅力,克服困難,戰勝苦惱,使自己進入新的境界。經驗告訴我們,工作中幸福與否,與工作是否有創造性關系極大。從這個意義上說,班改工作也是為我們創造幸福的平臺。研究教師發展的學者指出:“體會工作的幸福是更為現實的幸福;當你能享受工作、生活的現實幸福時,你將不僅是尋找幸福,而是被幸福所包圍。”[7]而“增強幸福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嘗試、汲取經驗,同時關注內在的感受。”[8]
參考文獻:
[1]祖林.班組管理:從基礎到技巧[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9.
[2]江廣營等.班組建設七項實務[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見“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99186.htm /2010-8-19.
[4]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上海三聯書店,1994.
[5]鐘啟泉.從SECI理論看教師專業發展的特質[J].全球教育展望,2008(2).
[6]顏瑩.高揚理想旗幟 推進教育改革——與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錢鐵鋒校長面對面[J].江蘇教育研究,2009(7B).
[7]陳大偉.創造幸福的教師生活[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8]泰勒·本·沙哈爾.幸福的方法[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9.
Class Management Reform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LI He-ling
(Xianlin Branch Nanjing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role of promoting teacher development by reforming class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during the years of innovation teachers differ in many ways. To further teacher developmen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small groups, grade groups and teacher themselves.
Key words: class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teacher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