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榮超 郭超強
摘要:自主學習是一種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高品質的學習。本研究結果表明,教師的情感支持、材料支持以及策略性支持直接影響小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展開與活動效率。
關鍵詞:自主學習;支持性行為;實驗研究報告
中圖分類號:G45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1-0057-05
“小學生自主學習活動中教師支持性行為的研究”是邳州市運河小學承擔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課題組按照實驗計劃,開展了扎實有序的理論學習、技能培訓與實踐研究工作,教學與研究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教師的教學觀念與行為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學生學習品質與學習習慣得以養成。
一、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學習
“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師和伙伴)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構建過程。
(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學條件下的學生高品質的學習,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學習者參與確定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學習過程中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自我監控,并作出相應的調適。
(三)支持性行為。即教師引起、維持以及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包括情感支持、材料支持、策略支持等。具體表現為幫助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尋找和利用學習資源,投放矛盾性材料,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提供學習策略,促進學習評價等行為。
綜上所述,“小學生自主學習活動中教師支持性行為的研究”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主動和諧發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優化學習心理,增強實踐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自我發展力的一項行動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與思路
(一)研究目標
1.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當前學生自主學習現狀,轉變教學觀念,確立正確的教師觀、教學觀。
2.分析“教師支持性行為”的基本特征,探索“小學生自主學習活動中教師支持性行為”的途徑、方法和基本策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優化學生學習心理,提高學習效率,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為學生終身學習,人生成長作奠基。
3.通過實踐探索,提高教師教學行為的科學性、藝術性,真正發揮教育者的作用。
(二)研究思路
實驗的整體思路:調查分析課堂現狀——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念——提出教師支持性行為策略——學科探索——學生素質和人格發展。
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我們提出如下研究流程。

研究的過程強調“現場”、“過程”、“對話”,呈現“不加修飾”的研討環境。強調“日常生活化”,思考如何把實踐性經驗轉化為實踐性智慧,進而讓經驗提煉為理念。強調教師的自覺反思,強調研究的“行為跟進”。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和步驟
(一)小學生積極心理氛圍的形成中教師支持性行為的研究
學生積極的心理氛圍包括學生具有被理解、尊重、平等的意識,具有安全感、保持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強烈,課堂氣氛和諧、愉悅,學生能夠自主、獨立地學習。
實驗初期,我們通過課堂觀察和調查發現,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學生的學習逐步從依賴型向獨立型轉換。27%的被調查學生表明自己在數學學習上有困難,34%的學生表明自己在語文學習上有困難,期待教師的支持。為此,我們采取以下措施,促進學生積極學習心理的形成。
1.心理暗示法。暗示是一種自我體會的過程。分“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兩種?!白晕野凳尽笔侵缸约簩⒛撤N觀念暗示給自己,以改變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八税凳尽笔菍⒛撤N觀念或行為,通過語言等信號暗示給他人,從而達到改變情緒和行為的效果。諸如“老師相信你自己能解決這一問題”、“你是最棒的”、“你能行”等言語,發揮了很好的喚醒、激勵功能。
2.情境支持法。教學情境就是課堂教學中綜合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融合多種情境因素而生成的一個個具體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場域”的特殊作用,營造一種氛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參與對所學知識的探索、發現和認識。教學情境具有目標性、現實性、趣味性、挑戰性和簡約性的特征。實踐證明,從學生的生活現實出發創設的生活情境,其教育意義是明顯的,但是,一味地用現實生活的事例創設教學情境,則是對“現實教學情境”理解的偏頗。一般來說,創設生活情境的素材,學生經歷過的比聽說過的有效;發生過的比未發生的有效;今天發生的比昨天、前天發生的有效;新奇的比普通的有效……生活情境除了具有適切性以外,還應突出它的時代感、典型性、新穎性和沖擊力。
案例1:《月亮灣》情景教學案例。
師:小朋友,瞧,這是什么呀?春天來了,我想帶大家一起去我的家鄉玩一玩,想去嗎?
生:聽音樂《郊游》,生跟唱。
師:(出示插圖)小朋友,我的家鄉到了。此時此刻,你想說什么呀?
生:齊讀課題。
師:導游小組作介紹。(配樂指圖背課文)
師:哪些美麗的景色值得你把它拍下來?
生:交流。
師:你愿意做小導游嗎?
生:小組練習,應聘當小導游。
評析:上課一開始,就以“導游證”為題,創設了跟隨“導游小姐”去旅游的情境,憑借插圖再現情境,配上舒緩的音樂,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構建師生對話平臺,讓學生體會成功快樂,真正進入課文學習。
在教學層面上來講:讓學生在變化的情境中體驗;讓學生在“倒敘”中彰顯智慧;讓學生在反思情境中深化。
(二)小學生自我設計學習目標的教師支持性行為研究
學習目標的確立有三種途徑:教師提出,學生認同;師生互動,討論確定;學生提出,教師認可。學習目標的自我設計是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充分體現,恰當的學習目標能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學習目標是啟動和組織學習活動的操作把手,它是預設的。
1.學生分層設定學習目標的研究。
教師應充分發揮組織、引導作用,將課標分學段目標告訴學生,這是學生自我設計學習目標的基礎。
1-1目標從學生的“自我質疑”中產生。每課伊始,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預習情況,提出問題,教師幫助學生設定學習目標。
1-2目標從鮮活的“現實課堂”中生成。學習目標是預設的,也是生成的。它與“預設性”的目標一起推進學習活動的展開。在學習活動中,教師要投入全部的關注和熱情,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幫助,逐步實現在班級集體授課條件下的個別化、個性化學習。
2.檢視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的研究
通過設計“小學生學習自我評價表”來了解、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學生學習方向,促進學生學習,實現目標的達成(評價表略)。
(三)小學生自我設計學習活動的教師支持性行為研究
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獨立、元認知學習,自我設計學習活動是學生自學能力與素質的體現。一個結論必須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才能運用,而獲取這種結論的過程、方式、方法卻具有廣泛的遷移性,在變化了的情境中仍有生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掌握學習方法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1.做好“范例教學”研究,為遷移而教。
“范例教學”作為一種指導思想,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產物。它關注學習動機的激發,幫助學生主動學習,強調引導學生掌握范疇性知識及其內部邏輯結構。范例教學有四個步驟:①范例地學習“個”,即通過范例來說明事物特征;②范例地學習“類”,在第一步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推斷,認識這一類事物的特征;③范例地掌握規律和范疇,要求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歸納事物發展的規律性;④范例地獲得關于世界關系和切身經驗的知識,使學生不僅了解客觀世界,也認識自己,提高行為的自覺性。
案例2:蘇教版第一冊《秋姑娘的信》
師:小朋友,寒冷的冬天過去以后,美麗的春姑娘就來了。她摘下頭上嫩黃的迎春花瓣,給她的好朋友寫信。她會給哪些朋友寫信?信里又寫些什么呢?
生1:一封寫給南方的大雁,讓她們快快回來。
生2:一封寫給還在沉睡的青蛙,溫暖的春天來了,不要再睡了。
生3:一封寫給孩子們,別忘了給小樹脫下“冬衣”。
師:小朋友,你們真愛動腦筋,你們還可以說說書上沒提到的嗎?
生1:地里的種子……
生2:南方的燕子……
該片斷以課文為憑借,自然巧妙創設了新的情境,增加了語言實踐的機會,在充滿童趣、歡愉的氛圍中實現遷移,促進學習能力增長。
2.“對話教學”——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對話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對話場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機,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要幫助學生制訂學習目標,確認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教師要積極推動教學互動,平等參與對話,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在合作中共同尋找真理,領悟到創新之美。在研究中,我們對課堂教學進行觀察,發現存在以下不良現象:對話成畸形——教師華麗獨白,擠占對話空間;對話成形式——教師肆意霸占話語權;對話成漫話——教師丟失“引領”;對話成言說——教師冷落生本對話。為此,在實踐中,我們探索出以下對話教學流程:

對話教學,問題設計是關鍵,激發對話欲望是保證。由于教師支持,自然暢通學習渠道。
案例3:《五彩繽紛話春天》
教學導入:“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讓我們一同走進春天。
學生瀏覽,教師巡視。
教師一邊解決個別學生問題,一邊記下有代表性的問題。
學生學習交流、互評。
教師小結延伸。引導學生自我小結學習方法,互相借鑒。
3.嘗試開設學法指導課程。
學法指導內容:制定學習計劃的方法(確定學習目標,分配學習時間,選擇學習方法);五環節常規學習方法(預習方法,聽課方法,復習方法,作業方法,小結方法);學科學習方法(如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習數學的方法、學習英語的方法);學法指導方法:滲透指導、講授指導、交流指導、示范指導。按以上流程,優化學習方法,學生學習必定高效。
案例4:文包詩教學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的編寫特色。根據這一文體特點,教師往往采用“讀詩、讀文、悟詩、全文誦讀”的方法開展教學,后來,學生根據規律自主學習。
4.構建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課堂教學
加涅認為:“教育課程的重要的最終目標就是教學生解決問題”。在日常教學中,應給學生提供問題情境,師生共同構建“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如圖)。

按此流程,各科教師分別建構符合各科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
案例5:一教師在教“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時,一改往常教材中“講解式”擺小棒的呈現方式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發現式”。這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爸爸讓小明計算18+7,明明思考一會兒,向同學們求助。同學們頓時情緒高漲,積極思考,此刻教師及時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小組討論,同桌互說等形式,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體現合作的精神,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加強了學生間的多向交流。最后,學生想出了多種方法,有把18看成20-2的(20+7-2)的;有把18分成13和5的(13+7+5)的;有把7分成2+5的(2+18+5)的,也有用豎式計算的等。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后,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問題經過一番努力后終被解決,學生就會有緊張、愉快的體驗,有成就感、自豪感、價值感,這些心理傾向是激勵學生進一步探究的原動力。
(四)小學生自我反思能力的教師支持性行為研究
實驗初期的調查顯示,具有反思習慣的小學生不足30%。因此,培養反思能力成為我們研究的重要內容。反思能力培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教師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檔案,適當指導學生使用多種標準來評估自己,在不斷肯定與否定中提升自己。②教師指導學生寫好學習日志。記錄學習日志的過程是學生對自己的整個思考過程和學習過程進行反思的過程。③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會,幫助參加者加深對自己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認識,促進學生元認知的發展。
(五)課堂教學中減少教師“負支持性”行為的研究
“負支持性”行為是指不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師表現。如教學目標設計過于寬泛,表述不詳;媒體運用過濫,甚至是傳統的“一問一答”的講授式;教學評價空泛,等等。我們通過編制教師評價用語表,幫助教師科學運用到課堂實踐中去。引導教師由“任務關注”自覺向“關注自我更新”轉化,做好自我職業規劃,以謀求最大程度的自我發展。
四、研究的效果分析
本課題研究歷時4年,我們通過對教師教學觀念、教學水平等方面的調查和測評,認為本課題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效。
(一)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
作為具有支持性的課堂教學,教師不再是“傳授學科知識的專家”,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啟動組織者、指導調控者以及學生活力和生命力的激發者。師生在同一平臺上的對話、溝通,師生關系民主、平等和合作。“為學而教”、“因學施教”成為教學的指導思想。
(二)提升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通過課題研究,教師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診斷和反思,強化了專業發展意識,教學設計趨于合理,教學媒體選用科學、規范,課堂執教水平有了明顯提升,教師評價有效性逐漸增強。課題組成員優課率達96%,30多節課例獲全國、省、市級獎勵,實驗教師有100多篇文章在全國或省市級刊物上發表。
(三)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學習習慣以及學習品質得到了整體提升
1.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測查。
通過測試,隨著年級升高,實驗班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自我效能感逐步增強。
2.對實驗班學生進行“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水平”、“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能力發展情況”、“學生實踐與能力發展情況”、“學生合作與交流能力發展情況”調查統計,結果見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1)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發展,能夠積極參與活動,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活動中表現出不怕困難,堅持到底的精神。(2)學生獲取知識與信息的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學生能運用多種方法搜集、處理信息。(3)學生的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學生能運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但與學生其它方面的發展有差距。(4)學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在活動中能主動尋找幫助,主動去幫助他人,傾聽他人觀點,接受他人勸告,組織小組活動。
五、課題研究的體會與反思
(一)課題研究要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進行。實驗初期,由于我們理論學習不足,機械照搬概念,課堂設計脫離學生的認知基礎,教學中出現了“散亂”、“盲從”、“膚淺”的行為。因此,加強理論學習,以正確理念為先導,準確把握課題研究的內涵,這是實驗取得成功的基礎。
(二)教師的支持性行為不僅包括教師語言藝術、組織藝術、評價藝術,還包括學生的心理調適、行為調控的藝術,豐富的實踐內涵需要我們投入畢生的精力去探求。
(三)“具有支持性行為”的課堂評價是研究的難點。評價不是就一節課的優劣作出質量判斷,而是把課堂教學當作一個連續的系統,對其是否能促進學生的發展作出價值判斷。
(四)本項研究也是我們學習如何進行行動研究的過程。如何彰顯理論文獻的價值與力量,如何實現有效的、科學的設計,如何進行統計測量與分析等,都需要我們做出深入的實踐與探索。
Teacher's Support and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Quality
FU Rong-chao & GUO Chao-qian
(Pi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Xuzhou 221300, China)
Abstract: Autonomous learning is a high quality learning of self-direction, self-encouragement and self-monitoring. This survey shows that teacher's supports of emotion, materials and strategies have a direct effect on pupil'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autonomous learning; supportive behaviour; surve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