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說冷戰史上的戰例,朝鮮戰爭絕對是繞不過去的。這場發動于1950年6月25日終結于1953年7月27日的戰爭,本來應該屬于朝鮮與韓國之間的名副其實的“朝鮮戰爭”,但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美國、中國、蘇聯等18個國家均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因此,要追溯“冷戰”時期的歷史,無論是那一個國別的學者,都會有一個章節的不同言說。區別在于,這個學者持有怎樣一種意識形態的寫作思維,以及他所占有的資料有無出乎意料之效。
既往,對于中國學者來說,慣常的是用一種意識形態的思維來描述這場戰爭,學者即使占有了新的資料,也刻意小心翼翼地避開意識形態,但如果按照新資料來解讀,也往往觸及意識形態這根弦。1990年代末期,楊奎松利用新解密的前蘇聯檔案,發表了《中國出兵朝鮮始末》,對朝鮮戰爭如何發動,中國和蘇聯在其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進行了重新解讀。這種解讀雖然更接近于還原當年的歷史真相,但因歷史真相與意識形態所擔負的責任不同,他不但在國內被人指責,而且還夾雜著朝鮮的聲音。此后,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基本上遮遮掩掩,故作“欲說還休”的扭捏狀。
身處美國、又兼具“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基辛格則不必顧忌這些。他新近出版的《論中國》用相當長的篇幅談論這場戰爭。
亨利‘基辛格被中國人所記住,是1971年他作為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成功地秘密訪華,并于次年促成當時兩個意識形態敵對的中國和美國建交一歷史學家用“震撼世界”這樣的詞匯來描述,此舉,基本上奠定了基辛格“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地位。其后40年間。基辛格訪華五十多次,成為幾乎所有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座上賓。
《論中國》是基辛格首度用一本專著的篇幅去講述他40年與中國親密接觸,記錄了他與中國幾代領導人的對話實錄,中美建交中的互動、三次臺海危機、改革開放和鄧小平訪美等歷史節點上的重要細節,也在書中呈現。
關于朝鮮戰爭決策,基辛格不是親歷者,但他在外交領域的地位,以及長期以來檔案資料的積累,使他對這場戰爭的描述,對一般的而不是學界圈內的中國讀者來說,還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基辛格筆下,朝鮮戰爭是這樣釀成的:朝鮮領袖金日成要解放南朝鮮,求助于同一個意識形態陣營的“蘇聯老大哥”,斯大林轉而把皮球踢給中國。斯大林說:這個問題“最終應該由中國同志和朝鮮同志共同來決定”。而毛澤東為何介入這場戰爭?基辛格認為基于兩個判斷:一是毛澤東默許此事,寄希望在此后收復臺灣時得到蘇聯的援助,二是判斷美國不會出兵。后來戰局的發展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美國不僅出兵,而且還以“聯合國軍”的冠冕堂皇的名義出兵。這樣,冷戰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頁就翻開了,這一頁導致中國和美國這兩個東西方大國長期處于對峙狀態。
基辛格很鐘情于中國的文化符號。比如圍棋。在《論中國》當中,甚至有整整一篇就是敘述圍棋到底是怎么樣的一種競賽,有什么規矩,背后是一種什么理念。在他看來,圍棋并非一時的你死我活,而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大局。但是,如果把朝鮮戰爭看成一盤棋的話,這盤棋中美雙方都沒有下好,端的讓蘇聯成了洋洋自得的看客。